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固体粉末X中可能含有Fe、FeO、CuO、MnO2、KCl和K2CO3中的若干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某同学依次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 将X加入足量水中,得到不溶物Y和溶液Z
② 取少量Y加入足量浓盐酸,加热,产生黄绿色气体,并有少量红色不溶物
③ 向Z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④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Z于广范pH试纸上,试纸呈蓝色
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X中一定不存在FeO B.不溶物Y中一定含有Fe和CuO
C.Z溶液中一定含有KCl、K2CO3 D.Y中不一定存在MnO2

B

解析试题分析:由①②可知Y中一定要Fe、CuO、MnO2,由③④可知Z溶液中一定含K2CO3,故B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的性质等相关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从含I的溶液中提取碘:加入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再用酒精萃取
B.检验溶液中是否一定含有CO32: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C.检验蔗糖水解产物是否有还原性: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Cu(OH)2并加热
D.除去粗盐溶液中的Ca2+、SO42: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后再加适量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除杂试剂和分离的主要操作方法都合理的是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杂质)
除杂试剂
主要操作方法
A
NaHCO3溶液(Na2CO3
澄清石灰水
过滤
B
NaCl溶液(Br2
乙醇
分液
C
CO2(HCl)
饱和NaHCO3溶液
洗气
D
KNO3溶液(KOH)
FeCl3溶液
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述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CO2中少量的SO2
将混合气体通过饱和Na2CO3溶液
B
证明H2CO3酸性比H2SiO3
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
C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向溶液中滴入氯水后,再滴加KSCN溶液
D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向混合物中滴加适量稀硝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表示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X的2种方案,请根据方案Ⅰ与方案Ⅱ指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可以选用方案Ⅰ分离NaCl中的I2 
B.方案Ⅰ中X物质不可能是受热易分解的物质 
C.方案Ⅱ中加入NaOH溶液可以分离出含SiO2的Fe2O3 
D.方案Ⅱ中加入的也可以是能够溶解除X外的其余物质的试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后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则该溶液一定含有CO32-
B.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后溶液变浑浊,是因为析出了NaHCO3晶体
C.向某溶液中加入适量新制氯水和几滴KSCN溶液后呈红色,则该溶液一定含有Fe2
D.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后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一定含有A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部分仪器巳省略),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干燥Cl2 B.吸收HCl C.液溴和苯的分馏 D.吸收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A,B,C,D,E分别为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硝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为把它们一一鉴别开,按下面的实验步骤进行:
(1)分别取五种溶液少许,加入无色试剂X,A、B、E三种溶液无变化,C、D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2)分别另取五种溶液少许,加入无色酚酞试液,A、B、C三种溶液无变化,D、E两种溶液显红色。
(3)分别另取五种溶液少许,加入无色试剂Y,A、B、C、E四种溶液均无变化,D溶液中有气泡生成。
(4)分别取A、B两种溶液,各滴入AgNO3溶液,A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①确定A、B、C、D、E各是什么溶液。
A为_______溶液,B为­­­­­­­­________溶液,C为_________溶液,D为_________溶液,E为_______溶液
②所加试剂X、Y各是什么溶液。试剂X为___________溶液,试剂Y为___________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能够用来鉴别NH4Cl、NaCl、Na2CO3三种物质的试剂是(   )

A.AgNO3溶液B.Ba(OH) 2溶液C.稀盐酸D.NaOH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