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1)向1L AlCl
3和FeCl
3混合溶液中加入含amol NaOH的溶液时,产生的沉淀量可达最大值,此时发生Fe
3++3OH
-=Fe(OH)
3↓、Al
3++3OH
-=Al(OH)
3↓,继续加入NaOH溶液,沉淀开始溶解,发生Al(OH)
3+OH
-=AlO
2-+2H
2O,结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计算;
(2)根据方程式知,还原性强弱顺序是:I
->Fe
2+>Br
-,向溶液中通入氯气,氯气先和碘离子反应,然后再和亚铁离子反应,最后再和溴离子反应;
(3)①若铁和硝酸的质量之比为1:2.7,则其物质的量之比=
:=5:1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确定生成物;
②采用极限法分析,假设生成的硝酸盐为硝酸铁或硝酸亚铁,据此确定n的范围;
③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计算确定生成物.
解答:
解:(1)当前后加入的NaOH总量达到bmol时,沉淀不再减少,发生Al(OH)
3+OH
-=AlO
2-+2H
2O,
则n(AlCl
3)=n[Al(OH)
3]=bmol-amol=(b-a)mol,
反应Al
3++3OH
-=Al(OH)
3↓,消耗3(b-a)mol NaOH,
则反应Fe
3++3OH
-=Fe(OH)
3↓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amol-3(b-a)mol=(4a-3b)mol,
所以n(FeCl
3)=
mol,
c(Fe
3+)=
=
mol/L,
故答案为:
;b-a;
(2)根据方程式2Fe
3++2I
-=2Fe
2++I
2; 2Fe
2++Br
2=2Fe
3++2Br
-知,还原性强弱顺序是:I
->Fe
2+>Br
-,向溶液中通入氯气,氯气先和碘离子反应,然后再和亚铁离子反应,最后再和溴离子反应;
①向含有1mol FeI
2和1.5mol FeBr
2的溶液中通入2mol Cl
2,先发生反应2I
-+Cl
2=I
2+2Cl
-,2mol碘离子完全反应需要氯气1mol,然后发生反应Cl
2+2Fe
2+=2Cl
-+2Fe
3+,1mol氯气反应需要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是2mol,溶液中含有2.5mol亚铁离子,参加反应的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是2mol,所以溶液中还剩余亚铁离子0.5mol,所以被氧化的离子是I
-、Fe
2+,
故答案为:I
-、Fe
2+;
②向含有1mol FeI
2和1.5mol FeBr
2的溶液中通入3mol Cl
2,先发生反应2I
-+Cl
2=I
2+2Cl
-,2mol碘离子完全反应需要氯气1mol,然后发生反应Cl
2+2Fe
2+=2Cl
-+2Fe
3+,溶液中含有2.5mol亚铁离子,亚铁离子完全被氧化,则需要氯气的物质的量是1.25mol,最后发生2Br
-+Cl
2=Br
2+2Cl
-,溴离子的物质的量是3mol,则需要氯气的物质的量是1.5mol,实际上还有0.75mol氯气,则被氧化的溴离子的物质的量是1.5mol,所以溶液中还剩下1.5mol溴离子,则被氧化的离子对应的氧化产物分别是Fe
3+、I
2、Br
2,
故答案为:Fe
3+、I
2、Br
2;
(3)①若铁和硝酸的质量之比为1:2.7,则其物质的量之比=
:=5:12,假设生成的是Fe(NO
3)
3,根据硝酸铁的化学式知,作酸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铁物质的量的3倍,与实际不符合,故错误;所以铁生成的物质是Fe(NO
3)
2,作酸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铁的2倍,剩余部分作氧化剂,Fe与起氧化剂的硝酸之比为5: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生成物中含氮气体的化合价=
5-=0,所以生成的气体是氮气,则该反应方程式为:5Fe+12HNO
3=5Fe(NO
3)
2+N
2↑+6H
2O,
故答案为:5Fe+12HNO
3=5Fe(NO
3)
2+N
2↑+6H
2O;
②铁的物质的量=
=0.1mol,假设生成的是硝酸铁,根据硝酸铁的化学式知,作酸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铁物质的量的3倍,则作酸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0.3mol,有
的硝酸被还原,则作酸的硝酸占
,所以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4mol,其质量为0.4mol×63g/mol=25.2g,
假设生成的是硝酸亚铁,根据硝酸亚铁的化学式知,作酸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铁物质的量的2倍,则作酸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0.2mol,有
的硝酸被还原,则作酸的硝酸占
,所以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mol,其质量为
mol×63g/mol=16.8g,
所以n的取值范围为16.8g≤n≤25.2g,
故答案为:16.8g≤n≤25.2g;
③某条件下锌和硝酸反应时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则起酸作用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锌的2倍,剩余部分硝酸作氧化剂,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所以硝酸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
5-=+1,所以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
2O或NH
4NO
3,
故答案为:N
2O或NH
4N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