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原电池一定是负极材料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 |
B. | 电解池的电极材料一定不参与电极反应 | |
C. |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一定发生氧化反应 | |
D. | 原电池中的阳离子移向负极,电解池中的阳离子则移向阴极 |
分析 A.原电池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但不一定为负极材料失电子;
B.电解池的阳极为活性电极时,本身失电子参与电极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都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D.原电池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电解池中的阳离子则移向阴极.
解答 解:A.原电池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但不一定为负极材料失电子,例如燃料电池,故A错误;
B.电解池的阳极为活性电极时,本身失电子参与电极反应,故B错误;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都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C正确;
D.原电池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电解池中的阳离子则移向阴极,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比较基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侧重于电极反应和离子流向的考查.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步骤 | ![]() | ![]() | |
现象 |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 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 | Fe 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 |
A. | Ⅰ中气体有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 | |
B. | 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 | |
C. | 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 | |
D. | 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1mol氢氧根离子与1mol羟基所含电子数均为l0NA | |
B. | 2.8gN2和CO的混合物中,所含分子总数为0.2NA | |
C. | 标准状况下,11.2L甲醛气体所含σ键数目为1.5NA | |
D. | 2.24LC02与足量的Na202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必为0.1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