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下列关于电化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原电池一定是负极材料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B.电解池的电极材料一定不参与电极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一定发生氧化反应
D.原电池中的阳离子移向负极,电解池中的阳离子则移向阴极

分析 A.原电池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但不一定为负极材料失电子;
B.电解池的阳极为活性电极时,本身失电子参与电极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都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D.原电池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电解池中的阳离子则移向阴极.

解答 解:A.原电池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但不一定为负极材料失电子,例如燃料电池,故A错误;
B.电解池的阳极为活性电极时,本身失电子参与电极反应,故B错误;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都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C正确;
D.原电池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电解池中的阳离子则移向阴极,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比较基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侧重于电极反应和离子流向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O点不导电的原因是:无自由移动的离子
(2)a、b、c三点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b<a<c(填a、b或c).
(3)H+的物质的量最大的是c(填“a”、“b”或“c”).
(4)若使c点溶液中的c(CH3COO---)增大,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中的ACEF(填序号).
A.加热  B.加很稀的NaOH溶液  C.加NaOH固体  D.加水  E.加固体CH3COONa  F.加入锌粒
(5)经实验测得C点处:c(CH3COOH)=0.1mol•L-1,c(CH3COO-)=0.01mol•L-1,则该条件下CH3COOH的电离常数Ka=1.0×10-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实验室有四瓶失去试剂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是K2CO3溶液、稀硫酸、Ba(OH)2溶液和MgCl2溶液.为了确定每种试剂的成分,现将它们编号为A、B、C、D,两两混合后出现如下现象:A+B→气体,A+C→沉淀,A+D→沉淀,C+B→沉淀(提示:MgCO3微溶物,量大时视作沉淀)
(1)请判断各试剂的成分(写化学式)
AK2CO3  BH2SO4  CBa(OH)2  DMgCl2
(2)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A+C:K2CO3+Ba(OH)2=BaCO3 ↓+2KOH
C+B:H2SO4+Ba(OH)2=BaSO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100ml 0.2mol/L Na2SO4溶液中含有SO42-0.02mol,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4 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步骤
 
 
 
 
 
 
 
 
 
 现象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
 
 
 
 
 
 Fe 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Ⅰ中气体有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
B.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
C.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
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mol氢氧根离子与1mol羟基所含电子数均为l0NA
B.2.8gN2和CO的混合物中,所含分子总数为0.2NA
C.标准状况下,11.2L甲醛气体所含σ键数目为1.5NA
D.2.24LC02与足量的Na202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必为0.1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实验室中可用KClO3和浓HCl反应制取氯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Cl2,还原产物是Cl2,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气态烃A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淀粉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可生成B.B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放出热量,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
请回答:
(1)①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2)向试管中加入2mL10%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硫酸铜溶液,振荡后加入2mL10% B溶液,加热.写出加热后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砖红色沉淀.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2CH3CH2OH+O2$→_{△}^{Cu}$2CH3CH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某浅绿色晶体X[x(NH42SO4•yFeSO4•zH2O]在分析化学上常用作还原剂.为确定其组成,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I.NH4+的测定
采用蒸馏法,蒸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准确称取19.60g晶体X,加水溶解,注入圆底烧瓶中;
②准确量取50.00mL l.0100mol•L-1H2SO4溶液于锥形瓶中;
③向圆底烧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蒸馏;
④用0.0400mo l•L-1 NaOH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过剩的酸,到终点时消耗NaOH标准溶液25.00mL.
(1)步骤②中,准确量取H2SO4溶液所用的玻璃仪器为酸式滴定管.
(2)步骤③中,加热蒸馏时间需长达30分钟,其目的为将生成的NH3全部蒸出,被硫酸溶液完全吸收.
(3)步骤④中,若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则所测n(NH4+)的值将偏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Ⅱ.SO42-的测定
采用重量分析法,实验步骤如下:
①另准确称取19.60g晶体X于烧杯中,加水溶解,边搅拌边加入过量的 BaCl2溶液;
②用无灰滤纸(灰分质量很小,可忽略)过滤,洗涤沉淀3~4次;
③用滤纸包裹好沉淀取出,灼烧滤纸包至滤纸完全灰化;
④继续灼烧沉淀至恒重.得沉淀质量23.30g.
(4)步骤①中,判断 BaCl2溶液已过量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待浊液分层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1~2滴BaCl2溶液,无白色浑浊出现,则BaCl2溶液已过量.
(5)步骤②中,所用洗涤剂最合适的是A(填选项字母).
A.冷水    B.稀硫酸    C.滤液
(6)步骤③灼烧操作中,除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BDF(填选项字母).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泥三角    E.蒸发皿  F.酒精灯
(7)综合实验I、Ⅱ,通过计算得出晶体X的化学式为(NH42SO4•FeSO4•6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