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氨基酸可发生如下反应:
且已知:D、E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62和144,可发生如下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1)写出B、D的结构简式:B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C→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5℃时,在含有Pb2+、Sn2+的某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锡(Sn),发生反应Sn(s)+Pb2+(aq) Sn2+(aq)+Pb(s),体系中c(Pb2+)和c(Sn2+)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往平衡体系中加入金属铅后,c(Pb2+)增大
B.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Sn(NO3)2固体后,c(Pb2+)变大
C.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c(Pb2+)增大,说明该反应△H>0
D.25℃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莽草酸可用于合成药物达菲,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莽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7H6O5
B.分子中含有2种官能团
C.可发生加成和取代反应
D.在水溶液羧基和羟基均能电离出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乙二醇(C2H6O2)为常用的化工原料。淀粉通过下列转化可以得到乙二醇,A为一种单糖,B为一种有特殊香味的一元醇,C为一种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为 ;A→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B→C的反应条件 ;
(2)试剂X为 ;D→乙二醇的反应类型为 。
(3)某同学想确认淀粉和稀硫酸是否已经发生反应,取反应混合液少许,加新制的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没有出现红色沉淀,能否说明反应未发生 (填“能”或“否”),为什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糖类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团 B.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C.油脂的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和丙醇 D.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都含有羧基和羟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
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 聚酯纤维、有机玻璃、光导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酸,二者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D.淀粉和蛋白质均可作为生产葡萄糖的原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表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 CH3CH3+Cl2CH3CH2Cl+HCl CH2=CH2+HClCH3CH2Cl | 均为取代反应 |
B | 由油脂得到甘油 由淀粉得到葡萄糖 | 均发生了水解反应 |
C | Cl2+2Br‾=2Cl‾+Br2 Zn+Cu2+=Zn2++Cu | 均为单质被还原的置换反应 |
D | 2Na2O2+2H2O+4NaOH+O2↑ Cl2+H2O=HCl+HClO | 均为水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乙酰水杨酸受热易分解,分解温度为128~135℃。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以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与醋酸酐[(CH3CO)2O]为主要原料合成该物质,设计的合成路线为:
一、制备
二、提纯
方案1
方案2
主要试剂和产品的物理常数
名 称 | 相对分子质量 | 熔点或沸点(0C) | 水 | 醇 | 醚 |
水杨酸 | 138 | 158(熔点) | 微溶 | 易溶 | 易溶 |
醋酸酐 | 102 | 139.4(沸点) | 反应 | 可溶 | 易溶 |
乙酰水杨酸 | 180 | 135(熔点) | 微溶 | 可溶 | 微溶 |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①合成阿斯匹林时,还会生成一些副产品,其中有一种是高分子,为了分离此物质,方案1中加入A物质为 溶液。
②本方案抽滤后进行洗涤,其具体操作是 。
(2)方案2为改进的提纯方法,称为重结晶提纯法。
①步骤2回流的装置如图所示,写出仪器a的名称 ,使用温度计的目的是 ,冷凝水的流向为 。
②方案2所得产品的有机杂质要比方案1少的原因是 。
(3)该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原料用量:2.0g水杨酸、5.0ml醋酸酐(ρ=1.08g·cm-3),最终称量产品m=2.2g ,则乙酰水杨酸的产率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A、B、C、D都是含碳、氢、氧的单官能团化合物,A水解得B和C,B氧化可以得到C或D,D氧化也得到C。若M(X)表示X的摩尔质量,则下式中正确的是( )
A.M(A)=M(B)+M(C)
B.2M(D)=M(B)+M(C)
C.M(B)<M(D)<M(C)
D.M(D)<M(B)<M(C)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