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取氢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可向稀H2SO4中滴加少量Cu(NO3)2溶液
B.为处理锅炉水垢中的CaSO4,可先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再加入盐酸溶解
C.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则水电离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O(l)H+(aq)+OH-(aq)ΔH= +57.3 kJ·mol-1
D.生铁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负极反应均为:Fe-2e- =Fe2+
A

试题分析:A、在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得不到氢气,A不正确;B、硫酸根微溶,因此为处理锅炉水垢中的CaSO4,可先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转化为难溶性的碳酸钙,然后再加入盐酸溶解,B正确;C、可逆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同,符号相反,因此C正确;D、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铁均是负极失去电子,D正确,答案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迄今为止,以下各族元素中生成化合物的种类最多的是
A.ⅡA族B.ⅢA族
C.ⅣA族D.ⅤA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单晶硅是信息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材料。通常用碳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制得粗硅(含铁、铝、硫、磷等杂质),粗硅与氯气反应生成四氯化硅(反应温度450-500°C),四氯化硅经提纯后用氢气还原可得高纯硅。以下是实验室制备四氯化硅的装置示意图。

相关信息如下:
a.四氯化硅遇水极易水解;
b.硼、铝、铁、磷在高温下均能与氯气直接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
c.有关物质的物理常数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装置A中g管的作用是              ;装置C中的试剂是         ;装置E中的h瓶需要冷却理由是                 
(3)装置E中h瓶收集到的粗产物可通过精馏(类似多次蒸馏)得到高纯度四氯化硅,精馏后的残留物中,除铁元素外可能还含有的杂质元素是             (填写元素符号)。
(4)为了分析残留物中铁元素的含量,先将残留物预处理,是铁元素还原成Fe2+,再用KMnO4标准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①滴定前是否要滴加指示剂?           (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          
②某同学称取5.000g残留物,预处理后在容量瓶中配制成100ml溶液,移取25.00ml,试样溶液,用1.000×10-2mol· L-1KMnO4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20.00ml,则残留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分)
磷矿石主要以磷酸钙〔Ca3(PO4)2·H2O〕和磷灰石〔Ca3(OH)(PO4)3〕等形式存在。图(a)为目前国际上磷矿石利用的大致情况,其中湿法磷酸是指磷矿石用过量硫酸分解制备磷酸。图(b)是热法磷酸生产过各中由磷灰石制单质磷的流程。

部分物质的相关性质如下:
 
熔点/℃
沸点/℃
备注
白磷
44
280.5
 
PH3
-133.8
-87.8
难溶于水,具有还原性
SiF4
-90
-86
易水解
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磷矿石最主要的用途是生产含磷肥料,约占磷矿石使用量的      ℅
(2)以磷灰石为原料,湿法磷酸过程中Ca3F(PO4)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有1吨折合含有五氧化二磷约30%的磷灰石,最多可制得85℅的商品磷酸            吨。
(3)如图(b)所示,热法生产磷酸的第一步是将二氧化硅、过量焦炭与磷灰石混合,高温反应生成白磷。炉渣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冷凝塔1的主要沉积物是:   冷凝塔2的主要沉积物是:   
(4)尾气中主要含有          ,还含有少量PH3、H2S和HF等,将尾气先通入纯碱溶液,可除去    
再通入次氯酸钠溶液,可除去            (均填化学式)
(5)相比于湿法磷酸,热法磷酸工艺复杂,能耗高,但优点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相同质量的铜片分别与过量的体积相同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二者比较,相等的是
① 铜片消耗完所需时间;② 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③ 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④ 反应后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
A.①③B.②④C.③④D.只有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18分)工业尾气中氮氧化物通常采用氨催化吸收法,其原理是NH3与NOx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无毒的物质。某校活动小组同学采用以下装置和步骤模拟工业上氮氧化物 的处理过程。

I.探究制取NH3的方法
(1)B装置的名称: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装置中,H能快速、简便制取,装置中需要添加的反应试剂为_________ 。
(3)为探究更好的实验效果,活动小组同学采用上述C装置来制取氨气,在控制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获得下表中实验数据。
分析表中数据,你认为哪种方案制取氨气的效果最好________(填序号),从该方案选择的原料分析制气效果好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试剂组合序号
固体试剂
NH3体积(mL)
a
6.0gCa(OH)2过量
5.4gNH4Cl
1344
b
5.4g(NH4)2SO4
1364
c
6.0gNaOH过量
5.4gNH4Cl
1568
d
5.4g(NH4)2SO4
1559
e
6.0gCaO过量
5.4gNH4Cl
1753
f
5.4g(NH4)2SO4
1792
 
II.模拟尾气处理
活动小组同学选用上述部分装置,按下列顺序连接成模拟尾气处理装置进行实验。
(1)请从上述装置中选择你认为合理的进行补充(所选装置不能重复)。

(2)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装置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装置中的液体还可换成   (填序号)。
A.H2OB.CCl4C.浓H2SO4D.CuSO4溶液
(5)该小组同学所设计的模拟尾气处理装置中还存在一处明显的缺陷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16分)亚硝酸钠被称为工业盐,在漂白、电镀等方面应用广泛。以木炭、浓硝酸、水和铜为原料生成的一氧化氮与过氧化钠反应制备亚硝酸钠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室温下,① 2NO+Na2O2=2NaNO2;②酸性条件下,NO或NO2都能与MnO4反应生成NO3和Mn2+,5NO2+ 2MnO4+ 6H+=5NO3+ 2Mn2++ 3H2O。
(1)A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F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无装置D,则E中产物除亚硝酸钠外还含有副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NaNO2有像食盐一样的咸味,但能引起中毒。已知亚硝酸钠能发生如下反应:2NaNO2+4HI=2NO+I2+2NaI+2H2O,根据上述反应,可以用试剂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以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进行实验时,必须选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A.自来水B.碘化钾淀粉试液C.淀粉D.白糖 E.食醋 F.白酒
(6)充分反应后,某同学设计实验对E中NaNO2的含量进行检测。称取E中固体2g,完全溶解配制成溶液100 ml,取出25 ml溶液用0.100 mol/L酸性KMnO4溶液进行滴定(杂质不与KMnO4反应),消耗KMnO4溶液20ml,求样品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保留小数点后1位)(已知:NaNO2摩尔质量69g/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都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欲使稀硝酸成为浓硝酸,不能使用的试剂是
A.浓硫酸B.五氧化二磷C.无水硫酸镁D.甘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制备氮化镁的装置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的名称是________,b的名称是________;
(2)写出NaNO2和(NH4)2SO4反应制备氮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否可以把C和D的位置对调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化学方法确定是否有氮化镁生成,并检验是否含有未反应的镁,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