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由实验室制备下列物质时,不用加入浓H2SO4的是( )
A.由苯制取硝基苯
B.用乙酸和乙醇制备乙酸乙酯
C.由液溴和苯制取溴苯
D.由乙醇制乙烯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两种常见的非金属元素A与B,与常见的三种金属元素C、D、E,A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硬度最大的物质,B与C的单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淡黄色化合物X,D的单质既能与盐酸、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H2。E的单质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Y。请回答下列问题:
(1)X与A的稳定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将D的单质用砂纸打磨,然后灼烧,液态的D并不滴落的原因__________。
(3)ag C的单质投入足量CuSO4溶液中,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有__________。
A.钠沉在溶液底部 B.熔化成银色光亮的小球
C.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声音 D.生成红色固体物质
可能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将所得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可得到__________g固体。
(4)为探究黑色固体Y的成分,两探究小组分别用黑色固体Y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 | 操作 | 甲组现象 | 乙组现象 |
1 | 取黑色固体粉末加入稀盐酸 | 溶解,无气泡 | 溶解,无气泡 |
2 | 取步骤1中溶液,滴加酸性KMnO4溶液 | 紫色褪去 | 紫色褪去 |
3 | 取步骤1中溶液,滴加KSCN溶液 | 变红 | 无现象 |
4 | 向步骤3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 | 红色褪去 | 先变红,后褪色 |
①乙组得到的黑色粉末是__________。
②甲组步骤1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③乙组步骤4中,溶液变红的原因为__________;溶液褪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验证方法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综合利用CO2、CO对构建低碳社会有重要意义。
(1) H2 和CO合成甲醇反应为:CO(g)+2H2(g)CH3OH(g)(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在恒温,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1.2mol CO和1mol H2,10min后达到平衡,测得含有0.4mol CH3OH(g)。则达到平衡时CO的浓度为_______;10min内用H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若要加快CH3OH的生成速率并提高CO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填一种合理的措施)。
(2) 二氧化碳合成甲醇是碳减排的新方向,将CO2转化为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2(g) +3H2(g) CH3OH(g) +H2O(g)+Q。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②在恒容密闭容器中使CO2和H2(物质的量之比为1∶3)发生上述反应,反应过程中测得甲醇的体积分数φ(CH3OH)与反应温度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Q_________0(填“大于”或“小于”)
(3) 如下图所示,利用缺铁氧化物[如Fe0.9O]可实现CO2的综合利用。请说明该转化的2个优点_____________。若用1 mol缺铁氧化物[Fe0.9O]与足量CO2完全反应可生成________mol C(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环境问题 | 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物质 | |
A | 酸雨 |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
B | 臭氧空洞 | 二氧化碳 |
C | 白色污染 | 塑料垃圾 |
D | 光化学烟雾 | 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三组峰的是
A. 2,2,3,3一四甲基丁烷B. 2,3,4一三甲基戊烷
C. 3,4一二甲基己烷D. 2,2,3,4,4一五甲基戊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吸附了氢气的碳纳米管等材料制作的二次电池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
B.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i(OH)2+OH--e-=NiO(OH)+H2O
C.放电时,OH-移向镍电极
D.充电时,将电池的碳电极与外电源的正极相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其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
B.胶体是胶状的纯净化合物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溶液和胶体
D.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再煮沸可形成红褐色的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