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甲、乙、丙、丁、戊是周期表中前30号元素,其中甲、乙、丙三元素的基态原子2p能级都有单电子,单电子个数分别是2、3、2;丁与戊原子序数相差18,戊元素是周期表中ds区的第一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甲能形成多种常见单质,在熔点较低的单质中,每个分子周围紧邻的分子数为
 
;在熔点很高的两种常见单质中,X的杂化方式分别为
 
 

(2)14g乙的单质分子中π键的个数为
 

(3)+1价气态基态阳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形成+2价气态基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二电离能I2,依次还有I3、I4、I5…,推测丁元素的电离能突增应出现在第
 
电离能.
(4)戊的基态原子有
 
种形状不同的原子轨道;
(5)丙和丁形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图,该晶体中阳离子的配位数为
 
.距一个阴离子周围最近的所有阳离子为顶点构成的几何体为
 
.已知该晶胞的密度为ρ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求晶胞边长a=
 
cm. (用含ρ、NA的计算式表示)
(6)甲、乙都能和丙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3的常见微粒,推测这两种微粒的空间构型为
 
考点:晶胞的计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
专题: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甲、乙、丙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甲、乙、丙三元素的基态原子2p能级都有单电子,单电子个数分别是2、3、2,故甲、乙、丙分别是C、N、O,戊元素是周期表中ds区的第一种元素,所以戊为Cu,丁与戊原子序数相差18,则丁为Na.
(1)碳单质中熔点较低的是C60,分子密堆积,每个分子周围紧邻的分子数为12个.熔点较高的有金刚石和石墨,金刚石中碳原子是sp3杂化,而石墨层状结构,碳原子是sp2杂化;
(2)氮气分子中含有三键,三键是由1个δ键和2个π键构成的,14g氮气是0.5mol,所以分子中π键的个数为NA
(3)钠是第IA元素,失去1个电子后,就达到稳定结构,所以电离能突增应出现在第二电离能;
(4)铜原子的基态原子轨道是s、p、d,所以有3种形状不同的原子轨道;
(5)根据晶胞(Na2O)结构可知,顶点和面心处是阴离子,阳离子全部在晶胞内,所以与钠离子最近的阴离子是4个,即配位数是4.而距一个阴离子周围最近的所有阳离子为顶点构成的几何体是正方体.该晶胞中含有4个阴离子;
(6)甲、乙都能和丙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3的常见微粒分别是CO32-、NO3-,中心原子含σ键电子对数为3对.
解答: 解:由分析知甲、乙、丙、丁、戊分别是C、N、O、Na、Cu元素,
(1)碳单质中熔点较低的是C60,分子密堆积,晶体结构类似于干冰,每个分子周围紧邻的分子数=3×8×
1
2
=12个.
熔点较高的有金刚石和石墨,金刚石中碳原子全部形成4个共价键,所以是sp3杂化,而石墨层状结构,碳原子形成3个共价键,所以是sp2杂化.
故答案为:12;sp2;sp3
(2)氮气分子中含有三键,三键是由1个δ键和2个π键构成的,14g氮气物质的量=
14g
28g/mol
=0.5mol,所以14g氮气分子中π键的个数=2×0.5NA=NA
故答案为:NA
(3)钠是第IA元素,最外层有1个电子,失去1个电子后,就达到稳定结构,再失电子会很困难,所以电离能突增应出现在第二电离能,故答案为:二;
(4)Cu是29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9,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可以看出铜原子的基态原子轨道是s、p、d,所以有3种形状不同的原子轨道,故答案为:3;
(5)根据晶胞(Na2O)结构可知N(Na+):N(O2-)=2:1,所以顶点和面心处是阴离子,阳离子全部在晶胞内,所以与钠离子最近的阴离子是4个,即配位数是4.而距一个阴离子周围最近的所有阳离子为顶点构成的几何体是正方体.该晶胞中含有4个阴离子,所以有
a3×ρ×NA
62
=4,解得a=
3
248
ρNA

故答案为:8;正方体(立方体);
3
248
ρNA

(6)甲、乙都能和丙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3的常见微粒分别是CO32-、NO3-,中心原子含σ键电子对数为3对,CO32-含有的电子对数=3+
4+2-2×3
2
=3,NO3-含有的电子对数=3+
5+1-2×3
2
=3,所以都是平面三角形结构,
故答案为:平面三角形.
点评:本题考查了晶胞的计算、核外电子排布、原子轨道杂化方式等内容,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注意利用均摊法解答晶胞的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下表是第三周期部分元素氧化物和氟化物的熔点和摩氏硬度:
化合物NaFMgF2MgOSiF4SiO2
熔点/K1266153431251831983
摩氏硬度3.26.06.57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基态硅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是
 
,SiO2中硅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
 

②请解释几种氟化物熔点差异的主要原因
 

③请解释MgF2和MgO摩氏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2)等电子体CO与N2分子的结构式可分别表示为C≡O和N≡N.两者分子中有配位键的是
 
;结合事实判断CO和N2相对更活泼的是
 
(填化学式),试用下表中的键能数据解释相对活泼的原因
COC-OC=OC≡O
键能(kJ?mol
 
-1
 
357.7798.91071.9
N2N-NN=NN≡N
键能(kJ?mol
 
-1
 
154.8418.4941.7
(3)NO也具有一定的氧化性,且一般还原产物为N2,已知NO与P4在无氧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氧化物中仅存在σ键,写出该反应方程式
 

(4)氢键的形成对物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比 的沸点
 
.(填高或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放热反应都能在常温常压下自发进行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C、天然气燃烧时,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D、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在“探究氯水与溴化亚铁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在足量的溴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氯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及资料,请你对上述现象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探究:
(1)提出问题猜想:
溶液呈黄色是因发生离子反应①2Fe2++Cl2=2Fe3++2Cl-所致.溶液呈黄色是因发生离子反应②
 
(填离子方程式)所致.
(2)设计实验并验证
为验证①与②中是哪个原因导致了溶液变黄色,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根据以下所给试剂,进行合理选用,完成实验方案1和方案2:
试剂酚酞试液、CCl4、无水酒精、KSCN溶液
方案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1取所述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并振荡溶液变红色
2取所述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并振荡(同上)
(3)实验结论:以上实验不仅验证了溶液变黄的真实原因,同时证明了Fe2+的还原性比Br-
(填“强”、“弱”、“几乎一致”).
(4)实验反思
Ⅰ.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溴化亚铁溶液中滴入足量氯水,再加入CCl4并充分振荡后静止,产生的现象是
 

Ⅱ.在100mL FeBr2溶液中通入2.24L Cl2(标准状况),溶液中有
1
2
的Br-被氧化成单质Br2,则原FeBr2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在实验室也可以用如右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分子官能团名称是
 

(2)试管a中加入几块碎瓷片的目的是
 

(3)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是
 

(4)反应开始前,试管b中盛放的溶液是
 
.作用是
 

(5)可用
 
的方法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Ⅰ)A、B、C三种无色可溶性盐分别是由Na+、Ag+、Ba2+、Cl-、NO3-、CO32-中不同的阴、阳离子所组成.经实验A溶液、B溶液均可以与盐酸反应,其中A产生白色沉淀,B产生气泡.则A为
 
、B为
 
.将B和C的溶液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Ⅱ)有一包固体粉末,由CaCO3、Na2SO4、KNO3、BaCl2、CuSO4中的三种物质组成,取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从实验可以判断,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它的组成可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氮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回答以下问题:
(1)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C、N、O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3)肼(N2H4)分子可视为NH3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NH2(氨基)取代形成的另一种氮的氢化物.
①N2H4分子中氮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是
 

②肼能与硫酸反应生成N2H6SO4.N2H6SO4晶体类型与硫酸铵相同,则N2H6SO4的晶体内不存在
 
 (填标号).a.离子键b.共价键        c.配位键d.范德华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P和S  (2)Mg和Ca   (3)Al和Si三组原子中,分别找出第一电离能较高的原子,这三种原子的原子序数之和是(  )
A、40B、48C、41D、4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一含NaCl、Na2CO3?10H2O和NaHCO3的混合物,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C、D装置质量的变化,测定该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1)加热前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操作方法为
 

(2)装置A、C、D中盛放的试剂分别为:A
 
,C
 
,D
 

(3)若将A装置换成盛放NaOH溶液的洗气瓶,则测得的NaCl的含量将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若B中反应管右侧有水蒸气冷凝,则测定结果中NaHCO3的含量将
 
;若撤去E装置,则测得Na2CO3?10H2O的含量将
 

(4)若样品质量为wg,反应后C、D增加的质量分别为m1g、m2g,由此可知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用含w、m1、m2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