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

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 Cu

C.a和b分别连接足够电压的直流电源正、负极时,Cu2+向铜电极移动

D.无论a和b是否用导线连接,铁片均溶解,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C

【解析】

试题分析:A、不连接时,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正确,不选A;B、ab连接时构成原电池,铜做正极,溶液中的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不选B;C、ab分别连接电源,a为电解池的阳极,铜离子应该移向阴极,而不是正极,选C;D、无论是否形成原电池,铁都要反应生成亚铁离子,溶液从蓝色变为浅绿色,正确,不选D。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浙江省杭州市高一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5分)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液溴,振荡后溶液变为黄色。

(1)甲同学认为这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变黄色的粒子是 ;

乙同学认为这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变黄色的粒子是 ;

(以上2空填相应微粒的符号)

(2)现提供以下试剂: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四氯化碳 D.硫氰化钾溶液

请判断哪位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并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写出选用的试剂编号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同学正确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浙江省杭州市高二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9分)下图甲池和乙池中的四个电极都是惰性材料,乙池溶液分层,上层溶液为盐溶液,呈中性,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通入乙醇(C2H5OH)的惰性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若甲池可以充电,充电时A接电源的负极,此时B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

(2)在乙池反应过程中,可以观察到 电极周围的溶液呈现棕褐色,反应完毕后,用玻璃棒搅拌溶液,则下层溶液呈现紫红色,上层接近无色,C极发生的电极反应 。

(3)若在常温常压下,1gC2H5OH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时放出29.71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浙江省杭州市高二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中A为电源,B为浸透饱和食盐水和酚酞试液的滤纸,C为盛有稀硫酸的电解槽,e、f为Pt电极。接通电源后,发现d点显红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源A上的a极是正极

B.d极上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Cl--2e-=Cl2↑

C.e、f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D.C中溶液的pH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浙江省杭州市高二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学生欲完成2HCl+2Ag=2AgCl↓+H2↑反应,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你认为可行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浙江省杭州市高二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图所示的是一个放热反应

B.加入催化剂v(正)增大、v(逆)减小

C.燃烧热是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

D.只有活化分子才能发生有效碰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陕西省西安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计算题

(6分)9.5gMgCl2固体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 mol·L-1,从中取出100mL溶液,其中Cl-的浓度为 mol·L-1;再把取出的溶液加水稀释成500mL,则此时MgCl2溶液的浓度为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陕西省西安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法可快速改善SARS重症患者的缺氧状况,缓解病情。病毒学研究证实,一氧化氮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对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

B.一氧化氮的摩尔质量为30

C.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D.一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安徽省淮南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一张照片,一只可爱的小猫站在一块高分子合成材料上,下面是烈火灼烧,而小猫却若无其事。这说明此高分子材料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良好的导热性 B.良好的绝缘性

C.良好绝热性 D.熔点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