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下图为与水相关的部分转化关系(水作反应物或生成物,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未列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右图所示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
B.比较镁、铁与水的反应条件,可知铁的金属性比镁弱 |
C.工业上常用NO2与水的反应原理制取硝酸 |
D.实验室中可用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2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化学学习方法中的类推法是由已学知识通过迁移构建新知识的方法。下列类比正确的是
A.CaCO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O2,CaSO3也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SO2 |
B.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铜也能在硫蒸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 |
C.钠与乙醇反应产生氢气,钾与乙醇也能反应产生氢气 |
D.锌可以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钠也能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所述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中,均正确的是
A | 氧化铝与铁两粉末混合高温反应,火花四射 | Al2O3+2Fe2Al+Fe2O3 |
B | 铁与水高温反应,生成无色气体和红色固体 | 2Fe+3H2O(g)Fe2O3+3H2 |
C | 碳棒作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溶液蓝色变浅,阴极产生无色气体,阳极有红色固体附着 | 2Cu2++2H2OO2↑+2Cu+4H+ |
D | 铝片与氯化铵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浑浊和无色气泡 | 2Al+6H2O =2Al(OH)3↓+3H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Fe在常温下可与浓硝酸、稀硝酸、浓硫酸剧烈反应 |
B.Na久置于空气中,可以和空气中的有关物质发生反应,最终生成NaHCO3 |
C.S、Cl2均能和NaO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都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
D.因为碳酸、氨水能够导电,所以液氨、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已知A 、B、C、D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为Fe,D为氢气,则B一定为酸
B.若A、D为化合物,B为水,则C一定是气体单质
C.若A、B、C、D均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D.若A、B、C、D均为10电子微粒,且C是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D常温下一定呈液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HCO3固体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溶于水后的电离方程式为 NaHCO3=Na++H++CO32- |
B.符合abc转化关系的单质a可以是N2、Al、Si、S |
C.室温下,pH=3的溶液中,Na+、Fe2+、NO3-、AlO2-四种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
D.用焰色反应或澄清石灰水均可鉴别Na2CO3与KHCO3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淀粉溶液中加稀硫酸,加热片刻,滴加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 | 无银镜生成 | 淀粉未发生水解 |
B | 向溶液X中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生成白色沉淀 | 溶液X中一定含有CO32-或HCO3- |
C | 将一片铝箔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 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 铝箔表面有致密Al2O3薄膜,且Al2O3熔点高于Al |
D | 取久置的绿矾(FeSO4·7H2O)溶于水,加入KSCN溶液 | 溶液变为血红色 | 绿矾部分或全部被氧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A.明矾和漂白粉均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
B.用丁达尔实验可以将Al(OH)3胶体和NaCl溶液区分 |
C.向KI溶液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后分层且下层显紫色,则氧化性:Cl2>I2 |
D.Al(OH)3与稀H2SO4、NaOH溶液均能反应,说明AI(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陈述I、II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 陈述I | 陈述II |
A | Fe2(SO4)3可以做净水剂 | Fe 3+水解成胶体可吸附水中的细小悬浮物 |
B | 向Ba(NO3)2溶液中通入足量SO2,无明显现象 | 弱酸不能制强酸 |
C | Cl2能使湿润的布条褪色 | Cl2具有漂白性 |
D | 电解NaCl溶液制备金属钠 | NaCl是离子化合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