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H2SO4溶液的浓度,所选用的滴定管如图甲、乙所示,从下表中选出正确选项(  )
锥形瓶中的溶液  滴定管中的溶液选用指示剂选用滴定管
A. 石蕊
B.酸   酚酞
C.甲基橙
D.酸  酚酞
A.AB.BC.CD.D

分析 根据酸碱中和滴定时,酸液应盛装在酸式滴定管中,碱液应盛装在碱式滴定管中,酸碱指示剂一般不能用石蕊,其变色范围大,会引起较大误差.

解答 解:A.不能用石蕊做酸碱指示剂,否则会引起较大误差,故A错误;
B.不能用酸式滴定管盛装碱性溶液,故B错误;
C.不能用碱式滴定管盛装酸性溶液,故C错误;
D.用酚酞做指示剂,到达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有无色变为浅红色,并且滴定管使用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和滴定,难度不大,做题时注意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和指示剂的选择,易错点为指示剂的选择.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X、Y、Z、W为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已知:
①X元素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ns2np2,且原子半径是同族元素中最小的.
②Y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元素的电负性略小于Y元素,在W原子的电子排布中,p轨道上只有1个未成对电子.
③Z元素的电离能数据见表(kJ/mol):
I1I2I3I4
496456269129540
请回答:
(1)Z2Y2的电子式为,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和共价键,Z2Y2为离子晶体.
(2)X、Y、Z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常见化合物的名称为碳酸钠;XY2的结构式为O=C=O,分子立体构型为直线形.
(3)X、Y、Z、W四种元素所形成的单质中,熔点最高、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填名称);晶体ZW的熔点比晶体XW4明显高的原因是NaCl为离子晶体,CCl4为分子晶体,离子晶体熔点比分子晶体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把足量放锌放入盛有一定体积的稀硫酸的试管中,能使反应速率降低且不影响氢气产生量的因素是(  )
A.加入少量CuSO4溶液B.加入少量K2SO4溶液
C.加入少量的Na2CO3溶液D.将稀硫酸换为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9.常温下,将20.0g 14.0%的NaCl溶液与30.0g 24.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密度为1.15g/cm3的混合液. (计算结果均须保留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字)
(1)该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用水稀释0.1mol/L的醋酸溶液,其中随水的量增加而增大的是(  )
①c(H+)②n(H+) ③$\frac{c({H}^{+})}{c(C{H}_{3}COOH)}$④$\frac{c(C{H}_{3}COOH)}{c({H}^{+})}$⑤c(OH-) ⑥c(CH3COO-
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D.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6.有一瓶无色澄清溶液,其中可能含有H+、Na+、Mg2+、Ba2+、Cl-、SO42-、CO32-离子.现进行以下实验:
A、用PH试纸检验溶液,发现溶液呈强酸性;
B、取部分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由酸性变为碱性,无沉淀产生;
C、取少量B中的碱性溶液,滴加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①根据上述事实确定: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H+、Ba2+、Cl-;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有Mg2+、SO42-、CO32-
②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2++CO32-=Ba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C.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
D.白磷自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0.现有可逆反应mA(g)+nB(g)=wC(g),在体积和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测得在同一时间内A每分钟减少0.15mol•L-1,B每半分钟减少0.05mol•L-1,C每分钟增加0.2mol•L-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B.上述反应过程中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等于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D.若在前10s内B减少了xmol,则在前20s内A减少小于2x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碳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包含石油及石油制品的研发应用.石油工业上用两步法生产二甲醚,其工艺流程如下:

反应室Ⅰ:CO(g)+2H2(g)═CH3OH(g)
反应室Ⅱ:2CH3OH(g)═CH3OCH3(g)+H2O(g)
(1)欲提高反应室Ⅰ中CO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增大氢气浓度、不断分离出甲醇或者加压.
(2)反应室Ⅰ(恒容10L)中有关反应数据如下:
序号温度(°C)  起始浓度(mol•L-1  平衡浓度(mol•L-1
COH2CH3OHCOH2CH3OH
T1300.21.40.8
T 1.5 4.6 0.1b1b2b3
T+30130 0.251.5 0.75
①图1表示反应室Ⅰ中不同温度下序号1(曲线m)和序号3(曲线n) 反应中CO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在答题纸上的图4中补画出曲线n.
②判断:$\frac{{b}_{3}}{{b}_{1}}$>4(填“>”、“<”或“=”).

(3)图2表示甲醇或二甲醚体积分数随氢碳比$\frac{n({H}^{2})}{n(CO)}$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C.
A.提高氢碳比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提高氢碳比可以提高氢气的转化率
C.按方程式系数比投料时甲醇或二甲醚体积分数最大
D.对于同一反应氢碳比越大,生成物浓度越大
(4)已知某温度下下列热化学方程式:CO(g)+2H2(g)═CH3OH(g)△H1=-100.46kJ•mol-1
2CH3OH(g)═CH3OCH3(g)+H2O(g)△H2=-20.59kJ•mol-1,则2CO(g)+4H2(g)═CH3OCH3(g)+H2O(g)△H3=-221.51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