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资料显示:“氨气可在纯氧中安静燃烧…”.某校化学小组学生设计(图中铁夹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实验.

(1)用装置A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是(NH42CO3或NH4HCO3;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CO2和H2O,得到纯净的NH3
(2)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5O2$?_{△}^{催化剂}$4NO+6H2O.
(3)将过量的氧气与A产生的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
①两气体通入的先后顺序是先通入O2,后通入NH3;其理由是若先通入NH3,NH3在空气中不能点燃,NH3逸出会造成污染.
②氨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frac{\underline{\;点燃\;}}{\;}$2N2+6H2O.

分析 碳酸铵或者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剩余气体为氨气,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1)铵盐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氨气,根据装置图可知是用碳酸盐反应制取氨气;碳酸铵者或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剩余气体为氨气;
(2)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原子个数守恒配平书写方程式;
(3)NH3在空气中不能点燃,NH3逸出会造成污染,所以应该先通入氧气,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

解答 解:(1)铵盐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氨气,根据装置图可知是用碳酸盐反应制取氨气,则应该是碳酸铵或碳酸氢铵,所以用装置A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是(NH42CO3或NH4HCO3;(NH42CO3或NH4HCO3加热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要证明氨气可以燃烧,要将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但不能与氨气发生反应,利用碱石灰就可以吸收CO2和H2O,得到纯净的NH3
故答案为:(NH42CO3或NH4HCO3; 吸收CO2和H2O,得到纯净的NH3
(2)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氨在催化剂存在时被氧化产生NO和水,根据电子守恒及原子守恒,可得氨气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5O2$?_{△}^{催化剂}$4NO+6H2O;
故答案为:4NH3+5O2$?_{△}^{催化剂}$4NO+6H2O;
(3)①将过量的氧气与A产生的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①由于氨气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安静的燃烧,所以应该先通入氧气,把装置中的空气赶出;然后再通入氨气;先通入氧气,后通入氨气的理由是若先通入NH3,NH3在空气中不能点燃,NH3逸出会造成污染;
故答案为:先通入O2,后通入NH3;若先通入NH3,NH3在空气中不能点燃,NH3逸出会造成污染;
②氨气在氧气中燃烧,反应产生氮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frac{\underline{\;点燃\;}}{\;}$2N2+6H2O,故答案为:4NH3+3O2$\frac{\underline{\;点燃\;}}{\;}$2N2+6H2O.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氨气的实验室制备和性质检验,明确实验室制备氨气原理、熟悉铵盐、氨气的性质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有机产品Z可以由原料X经过多步反应合成得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与Y互为同分异构体
B.X与Y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在光照条件下,Z中的苯环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D.Z中所有不饱和键均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X、Y、Z、W、Q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在周期表中Y与X、Z、Q相邻,Q与X最高能层上的电子数相同,W原子核外有七种不同能级的电子,且最高能级上没有未成对电子,W与X可形成W2X和WX两种化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
(1)X能与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的分子,该分子的电子式为
(2)W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9
(3)Z单质能溶于水,水液呈黄绿色,在其中通人Y的某种氧化物,溶液颜色褪去,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Cl2+SO2+2H2O=2HCl+H2SO4
(4)Y、Z元素的第一电离能Y<Z(填“>”、“<”或“=”). X与地壳中含量第二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属的晶体类型为原子晶体.
(5)已知X分别与元素碳、氮形成化合物有如下反应:
2CX(g)+X2(g)═2CX2(g)△H=-566.0kJ•mol-1
N2(g)+X2(g)═2NX(g)△H=189.5kJ•mol-1
2NX(g)+X2(g)═2NX2(g)△H=-112.97kJ•mol-1
写出NX2与CX反应生成大气中存在的两种气态物质的热化学方程式:2NO2(g)+4CO(g)=N2(g)+4CO2(g)△H=-1208.53 kJ•mol-1
(6)Y与磷原子形成P4Y3分子,该分子中没有π键,且各原子最外层均已达8电子结构,则一个P4Y3分子中含有的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个数分别为6个、3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9.某小组设计如图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以探究潮湿的Cl2与Na2CO3反应得到固体物质的成分.

(1)A中制取Cl2的离子方程式4H++2Cl-+MnO2$\frac{\underline{\;\;△\;\;}}{\;}$Mn2++Cl2↑+2H2O.
(2)通入一定量潮湿的Cl2反应后,经检测,D中只有Cl2O一种气体,C中只含一种氯盐外,同时含有NaHCO3等,某同学对C中所得固体残渣的成分进行探究.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存在两种成分:NaHCO3和NaCl;
假设2:存在三种成分:NaHCO3和NaCl、Na2CO3
②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实验试剂和仪器:蒸馏水、稀HNO3、BaCl2溶液、澄清石灰水、AgNO3溶液、试管、小烧杯.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C中的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蒸馏水
至固体溶解,然后将所得溶液分别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向A试管中滴加适量BaCl2溶液.a.若无明显现象,证明固体中不含Na2CO3
b.若溶液变浑浊,证明固体中含Na2CO3
步骤3:向B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溶液变浑浊,证明固体中含有NaCl
(3)已知C中有0.1mol Cl2参加反应.若假设一成立,可推知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H2O+2Na2CO3═2NaHCO3+2NaCl+Cl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6.如图中,A是氯气的发生装置,B、C是净化气体的装置,B装置中装有饱和食盐水,D中装铁丝网;反应后E的底部有棕色固体聚集;F是吸收多余气体的装置.

(1)上述装置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是B处(用字母表示).
(2)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C装置中需要加入浓硫酸.
(3)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写出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3Cl2$\frac{\underline{\;点燃\;}}{\;}$2FeCl3
(4)如果A中产生氯气3.36L(标准状况),请计算: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0.3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浓度Na2CO3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沉淀.
甲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CuCO3;乙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Cu(OH)2;丙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CuCO3和Cu(OH)2的混合物(查阅资料知:CuCO3和Cu(OH)2均不带结晶水)
Ⅰ.(1)按照甲同学的观点,发生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O32-+Cu2+=CuCO3↓;
(2)在探究沉淀成分前,须将沉淀从溶液中通过过滤、洗涤、干燥等步骤分离并净化.
Ⅱ.请用如图1所示装置,选择必要的试剂,定性探究生成物的成分是何种成分.

(3)B中试剂为无水硫酸铜固体.
(4)能证明生成物中有CuCO3的实验现象是装置C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Ⅲ.若CuCO3和Cu(OH)2两者都有,还可利用如图2装置通过实验测定其组成.
(5)各装置连接顺序为 e→f→a→b→d→c→g→h→j.(填字母序号)
(6)装置C中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H2O蒸汽和CO2,实验开始和结束时都要通入足量的空气,请说明结束时通入足量空气的作用是结束时通入处理过的空气可以将装置中滞留的H2O 蒸汽和CO2赶出
(7)若沉淀样品的质量为m克,装置B质量增加了n克,则样品中CuCO3的质量分数为1-$\frac{49n}{9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3.实验室常利用甲醛法测定(NH42SO4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原理为:4NH4++6HCHO═3H++6H2O+(CH26N4H+[滴定时,1mol (CH26N4H+与1mol H+相当],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某兴趣小组用甲醛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I:称取样品1.500g.
步骤Ⅱ:将样品溶解后,完全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摇匀.
步骤Ⅲ:移取25.00mL样品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 20%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min后,加入1~2滴酚酞试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复2次.
(1)根据步骤Ⅲ填空:
①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则测得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偏高(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水未倒尽,则滴定时用去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无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③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B;
A.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B.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④滴定达到终点时,酚酞指示剂由无色变为粉红(或浅红)色;
(2)滴定结果如表所示:
滴定次数待测溶液的体积/mL标准溶液的体积
滴定前刻度/mL滴定后刻度/mL
125.001.0221.03
225.002.0021.99
325.000.2020.20
若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010mol•L-1,则该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8.8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0.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1)A装置的分液漏斗里盛装浓盐酸,烧瓶里固体为重铬酸钾(K2Cr2O7),还原产物是CrCl3,写出A中离子方程式:Cr2O72-+14H++6Cl-═2Cr3++3Cl2↑+7H2O.
(2)本实验目的是制备氯气并探究氯气等物质的相关性质,B装置有几个作用,分别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作安全瓶,检测实验过程中装置是否堵塞.拆去a导管的后果可能是浓盐酸不能顺利滴入烧瓶.
(3)装置C的功能是探究有氧化性的物质是否一定有漂白性,下列最佳试剂组合是②.
湿润的红纸条干燥的红纸条干燥的红纸条湿润的红纸条
碱石灰浓硫酸硅胶氯化钠
湿润的红纸条干燥的红纸条干燥的白纸条干燥的红纸条
(4)证明溴的非金属性比碘强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实验完毕,打开活塞b,使少量液体流入锥形瓶,关闭活塞,振荡锥形瓶,下层液体呈紫红色.
(5)D装置进行实验时存在明显不足,它是没有排除氯气对溴单质与KI反应的干扰,合适的溶液X是①④⑥ (从①氢氧化钠溶液②亚硫酸钠溶液③亚硫酸氢钠溶液④氯化亚铁溶液⑤硫氢化钠溶液⑥碳酸氢钠溶液中选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1)将钠、钾、镁、铝各1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钾与盐酸反应最剧烈,铝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铝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Cl2═S↓+2Cl-
Ⅱ.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变蓝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C中干扰试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