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钢铁的吸氧腐蚀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正极的电极方程式为O2+2H2O+4e-===4OH-
B.将石墨电极改成Mg电极,难以观察到铁锈生成
C.若向自来水中加入少量NaCl(s),可较快地看到铁锈
D.分别向铁、石墨电极附近吹入O2,前者铁锈出现得快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元素代号 | X | Y | Z | W |
原子半径/pm | 160 | 143 | 70 | 66 |
主要化合价 | +2 | +3 | +5、+3、-3 | -2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Y元素的金属性X<Y
B.一定条件下,Z单质与W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ZW2
C. 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发生中和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Y、Z是非金属元素。
(1)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与Y可形成化合物W2Y,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4)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常规能源的合理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是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严峻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国家,下列关于煤作燃料的论点正确的是( )
A.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煤作燃料简单燃烧掉太可惜,应该综合利用
B.煤是发热很高的固体燃料,我国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开采成本低,用煤作燃料合算
C.煤燃烧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烟尘,对环境污染严重
D.通过洁净煤技术,如煤的气化和液化以及烟气脱硫,不仅减轻了燃煤污染,还能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
(2)乌克兰科学家将铜和铁混合熔化制成多孔金属,用于制作太空火箭上使用的煤油燃料雾化器,该雾化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醇是未来内燃机的首选环保型液体燃料,它可以由绿色植物的秸秆制取。1.0 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9.72 kJ热量,表示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室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OH-)=10-12mol·L-1,则该溶液的溶质不可能是( )
A.HCl B.NaOH
C.NH4NO3 D.H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常温下,向20 mL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1的CH3COOH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1)该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
(2)在b点,c(Na+)________c(CH3COO-)(填“>”、“<”或“=”)。
(3)氢氧化钠溶液与CH3CO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点位于曲线的________(填选项的编号)。
A.a点 B.b点
C.d点 D.a、b间的某点
E.b、d间的某点
(4)在d点,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生、卢瑟福、道尔顿和门捷列夫等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B.可燃冰主要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水合物晶体,因此可存在于海底
C.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D.科学家已从石墨晶体中剥离出单层的石墨片制得石墨烯,石墨烯是迄今发现的强度最大的高分子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