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将铁棒和石墨棒插入盛有饱和NaCl溶液的U型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K1闭合,铁棒上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B.K1闭合,石墨棒周围溶液pH逐渐升高
C.K2闭合,铁棒不会被腐蚀,属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K2闭合,电路中通过0.002NA个电子时,两极共产生0.001 mol气体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甲、乙两同学研究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Ⅰ | 向2 mL 1 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溶液 |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并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 |
(1)常温下,FeCl3溶液的pH________7(填“<”、“>”或“=”)。
(2)分析红褐色产生的原因。
①甲同学认为步骤Ⅰ中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认为可能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完成并配平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
SO
+
________——
Fe2++
________+
________
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ⅰ.Fe2+与反应生成墨绿色的絮状沉淀FeSO3;
ⅱ.墨绿色的FeSO3与黄色的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褐色。
(3)甲同学为了确认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是生成了Fe(OH)3,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Ⅱ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Ⅰ中的红褐色溶液 | 出现“丁达尔效应” |
甲同学因此得出结论: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而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结论的证据仍然不足,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认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Ⅲ | 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 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褐色 |
Ⅳ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Ⅲ中的红褐色溶液 | 没有出现“丁达尔效应” |
①经检验步骤Ⅲ中红褐色溶液含有Fe2+,检验Fe2+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a.K3[Fe(CN)6]溶液
b.KSCN溶液
c.KMnO4溶液
②已知H2SO3是弱酸,请结合电离方程式说明步骤Ⅲ中出现红褐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论:由上述实验得知,甲、乙两同学所持观点均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目前流行的关于生命起源假设的理论认为,生命起源于约40亿年前的古洋底的热液环境,这种环境系统中普遍存在铁硫簇结构,如Fe2S2、Fe4S4、Fe8S7等,这些铁硫簇结构参与了生命起源的相关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某铁硫簇结构的组成时,设计了下列实验。
【实验Ⅰ】 确定硫的质量:
按图连接装置,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后,在硬质玻璃管A中放入1.0 g铁硫簇结构(含有部分不反应的杂质),在试管 B中加入50 mL 0.100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在试管C中加入品红溶液。通入空气并加热,发现固体逐渐转变为红棕色。待固体完全转化后,将B中溶液转移至 250 mL 容量瓶,洗涤试管B后定容。取25.00 mL 该溶液用0.01 mol·L-1的草酸(H2C2O4)溶液滴定剩余的 KMnO4。记录数据如下:
滴定次数 | 待测溶液体积/mL | 草酸溶液体积/mL | |
滴定前刻度 | 滴定后刻度 | ||
1 | 25.00 | 1.50 | 23.70 |
2 | 25.00 | 1.02 | 26.03 |
3 | 25.00 | 0.00 | 24.99 |
相关反应:①2MnO+2H2O+5SO2===2Mn2++5SO
+4H+
②2MnO+6H++5H2C2O4===2Mn2++10CO2↑+8H2O
【实验Ⅱ】 确定铁的质量:
将实验Ⅰ硬质玻璃管A中的残留固体加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过滤后取滤渣,经充分灼烧得0.6 g固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C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同学提出,撤去C装置对实验没有影响,你的看法是________(选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Ⅰ和实验Ⅱ中的数据可确定该铁硫簇结构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 滴定过程中,细心的同学发现该KMnO4溶液颜色褪去的速率较平常滴定时要快得多。为研究速率加快的原因,该同学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 温度/℃ | 酸化的H2C2O4溶液/mL | KMnO4溶液/mL | 溶液褪色时间/s |
1 | 25 | 5.0 | 2.0 | 40 |
2 | 25 | 5.0(另加少量可溶于水的MnSO4粉末) | 2.0 | 4 |
3 | 60 | 5.0 | 2.0 | 25 |
(4)分析上述数据,滴定过程中反应速率加快的一种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两个惰性电极插入500 mL AgNO3溶液中,通电电解。当电解液的pH从6.0变为3.0时(设电解过程中阴极没有H2放出,且电解液在电解前后体积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电极上析出银的质量最大为( )
A.27 mg B.54 mg C.106 mg D.216 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与金属腐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铁钉易被腐蚀
B.图2中,滴加少量K3[Fe(CN)6]溶液,没有蓝色沉淀出现
C.图3中,燃气灶的中心部位容易生锈,主要是由于高温下铁发生化学腐蚀
D.图4中,用牺牲镁块的方法来防止地下钢铁管道的腐蚀,镁块相当于原电池的正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一定条件下,如图所示装置可实现有机物的电化学储氢(忽略其他有机物)。
①导线中电子移动方向为________。(用A、D表示)
②生成目标产物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储氢装置的电流效率η=________。(η=生成目标产物消耗的电子数/转移的电子总数×100%,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装置中X和Y均为石墨电极,电解液为500 mL某蓝色溶液,电解一段时间,观察到X电极表面有红色的固态物质生成,Y电极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中原有溶质完全电解后,停止电解,取出X电极,洗涤、干燥、称量,电极增重1.6 g。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X电极是阴极
B.Y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为0.28 L
C.电解后溶液的pH=1
D.要使电解后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需加入一定量的CuO或Cu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用4 mol SO2与2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下列反应:2SO2(g)+O2(g)??2SO3(g) ΔH=-196.64 kJ·mol-1,当放出314.624 kJ热量时,S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右图可表示水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若2C(s)+O2(g)===2CO(g) ΔH=-221.0 kJ·mol-1,则碳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1
C.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常温下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D.已知:Ⅰ:对于反应H2(g)+Cl2(g)===2HCl(g)
ΔH=-a kJ·mol-1,
Ⅱ:
且a、b、c均大于零,则断开1 mol H—Cl键所需的能量为 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