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为了预防碘缺乏症,国家规定每千克食盐中应含有40~50mg碘酸钾.碘酸钾晶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能跟某些还原剂反应生成碘;在碱性溶液中,碘酸钾能被氯气、次氯酸等更强的氧化剂氧化为更高价的碘的含氧酸盐.工业生产碘酸钾的流程如图所示.

(1)碘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五周期,第ⅦA族;
(2)碘、氯酸钾、水混合反应时,若两种还原产物所得电子的数目相同,请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I2+11KClO3+3H2O=6KH(IO32+5KCl+3Cl2↑;
(3)混合反应后,用稀酸酸化的作用是促进氯气从反应混合物中逸出,在稀盐酸和稀硝酸中不能选用的酸是稀盐酸,理由是盐酸能还原已生成的碘酸氢钾;
(4)试剂X的化学式为KOH,写出用试剂X调pH的化学方程式KH(IO32+KOH=2KIO3+H2O;
(5)如果省略“酸化”、“逐氯”、“结晶①、过滤”这三步操作,直接用试剂X调整反应混合物的pH,对生产碘酸钾有什么影响?反应产生的氯气跟KOH反应生成KClO,KClO能将KIO3氧化成KIO4从而不能得到碘酸钾.

分析 碘、氯酸钾、水混合反应时生成氯化钾、氯气和KH(IO32,加入稀硫酸酸化加热赶出氯气,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得到晶体,晶体溶解,加入试剂X为碱调节溶液PH,加热蒸发结晶干燥得到碘化钾,
(1)53号元素I,原子核外有5的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7,以此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反应中I2→KH(IO32,I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5价,共升高10价.KClO3→KCl、Cl2,氯元素化合价降低,还原产物为KCl、Cl2,KClO3→KCl氯元素化合价由+5降低为-1价,化合价降低6价,KClO3→Cl2氯元素化合价由+5降低为0价,化合价总共降低10价,二者获得的电子数目相同,获得电子最小公倍数为30,则KCl的系数为5,Cl2的系数为3,所以化合价降低60价,故I2系数为6,根据元素守恒配平KClO3、H2O、KH(IO32的系数;
(3)由信息可知,碘酸钾能被氯气氧化,由工艺流程可知酸化的目的是将氯气从反应混合物中逸出,酸性条件下碘酸钾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能氧化盐酸,被还原;
(4)加X调节pH时,不能引入杂质,KH(IO32与碱反应生成KIO3
(5)溶液中的氯气与KOH反应生成次氯酸钾,次氯酸钾具有强氧化性.

解答 解:(1)53号元素I,原子核外有5的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应位于周期表第五周期,第ⅦA族,故答案为:第五周期,第ⅦA族;
(2)I2+KClO3+H2O→KH(IO32+KCl+Cl2↑,反应中碘元素化合价0价变化为+5价,氯元素化合价+5价变化为-1价和0价,碘、氯酸钾、水混合反应时,若两种还原产物所得电子的数目相同,ClO3-~Cl-~6e-,2ClO3-~Cl2~10e-,电子转移数为30,5ClO3-~5Cl-~30e-,6ClO3-~3Cl2~30e-,则电子转移总数60,得到还原产物物质的量之比为:5KCl~3Cl2,I2~2IO3-~10e-,单质系数为6,KClO3前系数为11,根据碘元素守恒可知KH(IO32的系数为6,根据氢元素守恒可知H2O、系数为3,检查氧元素守恒,结合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为:6I2+11KClO3+3H2O=6KH(IO32+5KCl+3Cl2↑,
故答案为:6、11、3、6、5、3;
(3)由信息可知,碘酸钾能被氯气氧化,由工艺流程可知酸化的目的是将氯气从反应混合物中逸出,酸性条件下碘酸钾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盐酸能还原已生成的碘酸氢钾,不选用稀盐酸,
故答案为:促进氯气从反应混合物中逸出;稀盐酸;盐酸能还原已生成的碘酸氢钾;
(4)加X调节pH时,不能引入杂质,KH(IO32与碱反应生成KIO3,所以要加入KOH,其反应的方程式为:KH(IO32+KOH=2KIO3+H2O;
故答案为:KOH;KH(IO32+KOH=2KIO3+H2O;
(5)溶液中的氯气与KOH反应生成次氯酸钾,次氯酸钾具有强氧化性,KClO能将KIO3氧化成KIO4从而不能得到碘酸钾;
故答案为:反应产生的氯气跟KOH反应生成KClO,KClO能将KIO3氧化成KIO4从而不能得到碘酸钾.

点评 本题考查了碘酸钾的制备、实验操作评价以及有关计算,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操作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多
B.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小
C.气体摩尔体积:甲<乙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8g Na2O2与足量水反应时转移电子的个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MnO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用粗MnO2(含有较多的MnO和MnCO3)样品转化为较纯净MnO2的流程如图所示:

(1)第①步反应中的硫酸能否用浓盐酸代替?否(填“能”或“否”),理由是浓盐酸能被MnO2氧化生成Cl2
(2)第②步操作中,氧化性强弱顺序:ClO3->MnO2(填“>”或“<”),写出操作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Mn2++2ClO3-+4H2O=5MnO2+Cl2↑+8H+;当反应中转移2mol电子时,生成的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
(3)工业上用MnO2为原料制取KMnO4,第一步将MnO2和KOH粉碎,混匀,在空气中加热至熔化,并连续搅拌,制取K2MnO4;第二步将K2MnO4挡板浓溶液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在阳极上得到KMnO4,在阴极上得到KOH.
①制取K2MnO4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MnO2+4KOH+O2=2K2MnO4+2H2O,工业上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反应物与O2充分接触.
②电解K2MnO4的浓溶液时,电解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K2MnO4+2H2O═KMnO4+2KOH+H2↑.
(4)二氧化锰含量可用碘量法测定,其原理为在盐酸介质中,二氧化锰能定量地将碘离子氧化成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0.1000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碘而确定二氧化锰含量:
MnO2+4HCl+2KI=MnCl2+I2+2KCl+2H2O         I2+2Na2S2O3=2NaI+Na2S4O6
取较为纯净的二氧化锰样品ag加入到适量的盐酸和KI溶液中,反应完毕用Na2S2O3滴定反应后的溶液,消耗VmLNa2S2O3溶液,则该样品中MnO2含量为$\frac{0.435V}{a}$%(杂质不参与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HI(g)?$\frac{1}{2}$H2(g)+$\frac{1}{2}$I2(s)△H=-26.5 kJ•mol-1,由此可知1 mol HI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分解后可以放出26.5 kJ的热量
B.已知:2H2(g)+O2(g)═2H2O(l)△H=-571.6 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H=-571.6 kJ•mol-1
C.肼(N2H4)是一种用于火箭或燃料电池的原料,已知2H2O(g)+O2(g)═2H2O2(l)△H1=+108.3 kJ•mol-1 ①
N2H4(l)+O2(g)═N2(g)+2H2O(g)△H2=-534.0 kJ•mol-1 ②
则有反应:N2H4(l)+2H2O2(l)═N2(g)+4H2O(l)△H=-642.3 kJ•mol-1
D.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 kJ的热量,则稀醋酸和稀NaOH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l)△H=-57.4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氨基甲酸铵(H2N-COONH4)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如下所示装置,用于合成少量氨基甲酸铵.

有关氨基甲酸铵的资料如下:
①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稳定,遇水或潮湿空气则生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
②熔点58℃,59℃时则可分解成NH3和CO2气体
③在密封管内加热至120~140℃时失水生成尿素[CO(NH22]
④在酸性溶液中迅速分解
⑤合成氨基甲酸铵的反应原理为2NH3(g)+CO2(g)?H2N-COONH4(s)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干燥管;B中盛放的药品是碱石灰
(2)写出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aCO3+2H+=Ca2++H2O+CO2
(3)写出氨基甲酸铵在密封管内加热至120~140℃生成尿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H2COONH4$\frac{\underline{\;\;△\;\;}}{\;}$CO(NH22+H2O
(4)合成氨基甲酸铵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发进行,该反应的反应热△H<0(填“>”“=”或“<”).
(5)有同学建议该CO2发生装置直接改用“干冰”,你认为他的改进有何优点:无需干燥装置简单,低温环境提高产率
(6)该实验装置中明显导致实验失败的隐患有反应器连接导管过细易造成堵塞;水蒸气可进入反应器使产品不纯;CO2发生器中挥发出的HCl未经处理进入反应器,会导致实验失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钛是一种重要的金属,以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FeTiO3),还含有少量Fe2O3]为原料制备钛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钛铁矿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TiO3+2H2SO4$\frac{\underline{\;\;△\;\;}}{\;}$TiOSO4+FeSO4+2H2O.
(2)加入的物质A为Fe.
(3)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TiO2++(x+1)H2O═TiO2•xH2O↓+2H+;水解过程中需要升高温度,其目的是:①加快反应水解速率,②升温促进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产率.
(4)由TiO2获得金属Ti可用以下两种方法.
①电解法:以石墨为阳极,TiO2为阴极,熔融CaO为电解质,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TiO2+4e-═Ti+2O2-
②热还原法:首先将TiO2、氯气和过量焦炭混合,高温反应生成TiCl4;然后用Mg还原TiCl4即可制取Ti.生成TiCl4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生成Ti的反应需在Ar气氛中,其原因为防止高温下Mg(或Ti)与空气中的O2(或CO2、N2)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CoxFe3-xO4磁粉是一种比较好的高矫顽力磁粉.工业上以FeSO4为原料制备CoxFe3-xO4的主要步骤如下:
FeSO4$\underset{\stackrel{\;}{→}}{①}$FeOOH$\underset{\stackrel{\;}{→}}{②}$Fe2O3$\underset{\stackrel{\;}{→}}{③}$Fe3O4$\underset{\stackrel{CuS{O}_{4}溶液④}{→}}{\;}$CoxFe3-xO4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在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在40℃下搅拌生成FeOOH.生成FeOOH的化学方程式为4FeSO4+8NaOH+O2$\frac{\underline{\;40℃\;}}{\;}$4FeOOH+4Na2SO4+2H2O.
(2)步骤②将FeOOH在200~300℃下加热脱水,生成红色Fe2O3.实验室完成该操作需要下列仪器中的cde(填字母).
a.蒸发皿  b.烧杯  c.坩埚  d.泥三角  e.酒精灯
(3)步骤③通入H2,加热至300~400℃,生成Fe3O4.通入H2前要向加热炉中通入N2,其作用为除去空气,防止氢气与氧气混合反应爆炸.
(4)步骤④加入CoSO4溶液,所得粗产品经过滤、洗涤、干燥即得成品.检验粗产品是否洗涤干净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滤出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如果不产生白色沉淀,则表明洗涤干净;后发现滤液浑浊,请写出原因(一点即可)玻璃棒抵住滤纸时滤纸破裂、原液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5)某研究小组欲用锂离子电池正极废料(含LiCoO2、铝箔、铁的+2价和+3价的氧化物)制备CoSO4•7H2O晶体.已知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极易变成两价钴离子,下表列出了相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开始沉淀的pH按金属离子浓度为1.0mol•L-1计算)
金属离子开始沉淀的pH沉淀完全的pH
Fe3+1.13.2
Fe2+5.88.8
Co2+6.99.4
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可选用的试剂:H2O2、稀硝酸、稀硫酸、NaOH溶液):
①用N-甲基吡咯烷酮在120℃下浸洗正极废料,使LiCoO2与铝箔分离,得到LiCoO2粗品并回收铝.
②用稀硫酸溶解LiCoO2,并加入过量H2O2
③向所得粗品Co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约为5,过滤.
④向③所得滤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至9.4,过滤,洗涤得到Co(OH)2沉淀.
⑤将Co(OH)2沉淀溶于稀硫酸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填实验步骤),得到CoSO4•7H2O晶体.若欲再提纯,可以通过重结晶(填实验步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3.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A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A与C、B与D分别为同主族,B和C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E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A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E,其分子中含18个电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D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由A、B、C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这种化合物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
(3)A2B的沸点高于A2D,其原因是H2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4)B、C、E三种元素形成一种盐,此盐中三种原子个数比为1:1:1,在25℃时,将该盐溶于水,测得溶液pH>7,理由是ClO-+H2O?HClO+OH-(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将该盐溶液在空气中露置一段时间后(充分光照,不考虑水分的挥发),溶液的pH近似为7,则该过程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ClO$\frac{\underline{\;光照\;}}{\;}$2NaCl+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