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硫及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被人们广泛利用.回答下列问题:
(1)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发生跃迁,某处于激发态的S原子,其中1个3s电子跃迁到3p轨道中,该激发态S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3p5
(2)苯酚()中羟基被硫羟基取代生成苯硫酚(),苯硫酚的酸性比苯酚的酸性强,原因是S-H键的键能比O-H键的弱,在水中更溶液电离出氢离子.
(3)甲醇(CH3OH)中的羟基被硫羟基取代生成甲硫醇(CH3SH).
①甲硫醇中C-S键与S-H键的键角小于(填“小于”或“等于”)180°,甲硫醇分子中C原子杂化轨道类型是sp3,S原子杂化轨道类型是sp3
②甲醇和甲硫醇的部分物理性质如下表:
物质熔点/℃沸点/℃水溶液
甲醇-9764.7互溶
甲硫醇-1236.8不溶
甲醇和甲硫醇在熔沸点和水溶性方面性质差异的原因是甲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甲醇的熔沸点比甲硫醇的高,甲醇能与水互溶是由于甲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而甲硫醇中S的电负性小,不能形成氢键.
(4)科学家通过X射线推测胆矾结构示意图1:

其中含有4个配位键,4个氢键.
(5)某化合物由S、Fe、Cu三种元素组成,其晶胞结构如图2所示(1pm=10-10cm),该晶胞上下底面为正方形,侧面与底面垂直,则该晶体的密度ρ=4.66g•cm-3(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分析 (1)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发生跃迁,激发态的S原子,其中1个3s电子跃迁到3p轨道,结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书写;
(2)S-H键的键能比O-H键的弱,在水中更溶液电离出氢离子;
(3)①分子中S原子形成2个σ键,含有2对孤对电子,S原子与连接原子之间为V形结构,C原子形成4个σ键,没有孤对电子,C原子、S原子的杂化轨道数目均为4;
②甲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而甲硫醇分子之间为范德华力;
(4)铜离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配位键,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水分子与硫酸根离子之间也形成氢键;
(5)根据均摊法计算晶胞中各原子数目,进而计算晶胞质量,再根据ρ=$\frac{m}{V}$计算晶胞密度.

解答 解:(1)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发生跃迁,激发态的S原子,其中1个3s电子跃迁到3p轨道,该激发态S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3p5
故答案为:跃迁;1s22s22p63s13p5
(2)S-H键的键能比O-H键的弱,在水中更溶液电离出氢离子,苯硫酚的酸性比苯酚的酸性强,
故答案为:S-H键的键能比O-H键的弱,在水中更溶液电离出氢离子;
(3)①分子中S原子形成2个σ键,含有2对孤对电子,S原子与连接原子之间为V形结构,甲硫醇中C-S键与S-H键的键角小于(填“小于”或“等于”)180°,C原子形成4个σ键,没有孤对电子,C原子、S原子的杂化轨道数目均为4,均采取sp3杂化,
故答案为:小于;sp3;sp3
②甲硫醇分子之间为范德华力,甲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甲醇的熔沸点比甲硫醇的高,甲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甲醇能与水互溶,
故答案为:甲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甲醇的熔沸点比甲硫醇的高,甲醇能与水互溶是由于甲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而甲硫醇中S的电负性小,不能形成氢键;
(4)铜离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配位键,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水分子与硫酸根离子之间也形成氢键,图中微粒中含有 4个配位键,4个氢键,
故答案为:4;4;
(5)晶胞中Cu原子数目为1+8×$\frac{1}{8}$+4×$\frac{1}{2}$=4,S原子数目为8,Fe原子数目为4×$\frac{1}{4}$+6×$\frac{1}{2}$=4,故晶胞的质量为$\frac{64×4+32×8+56×4}{6.02×1{0}^{23}}$g,该晶体的密度ρ=$\frac{64×4+32×8+56×4}{6.02×1{0}^{23}}$g÷(5×10-8cm×5×10-8cm×1.05×10-7cm)=4.66g•cm-3
故答案为:4.66.

点评 本题是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考查,涉及核外电子排布、分子结构与性质、杂化方式、氢键、配合物、晶胞计算等,是对物质结构主干知识的考查,(5)中计算为易错点,题目计算量大,关键是计算晶胞中原子数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气体通入水中,水溶液呈碱性的是(  )
A.NH3B.NOC.SO3D.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速力菲”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补铁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其主要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打开这种药片的密封膜,发现其外观为淡黄色;
(Ⅱ)将“速力菲”投入小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充分振荡后发现溶液变浑浊;慢慢加入稀硫酸后溶液变得澄清透明并显黄色;滴加KSCN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学生甲由此断定“速力菲”的主要成分是三价铁盐;
(Ⅲ)学生乙的操作与甲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他动作敏捷,且在振荡前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结果发现:溶液仅显示淡红色.乙同学认为“速力菲”的主要成分不是三价铁盐而是亚铁盐.
(Ⅳ)为了确认甲、乙的结论是否正确,学生丙将乙所得的淡红色溶液分成两份继续进行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位同学的结论中比较合理的是乙,另一同学判断出错的原因是甲同学操作慢,溶液中的Fe2+被氧气氧化成Fe3+
(2)丙的实验①说明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填“氧化”或“还原”).
(3)写出与丙的实验②中现象对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2Fe2++Cl2=2Fe3++2Cl-;Fe3++3SCN-═Fe(SCN)3
(4)关于丙的实验③中的现象,丙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一种是过量的氯水与Fe3+结合生成了某种稳定的新物质;另一种则是过量的氯水将SCN-氧化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确认哪种假设更合理在溶液中继续加入过量的FeCl3溶液,若呈现血红色,则是过量氯水与Fe3+结合,反之,则是过量氯水将SCN-氧化.
(5)针对实验目的,本次实验尚未完成的任务是未检测阴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0.1mol/L K2Cr2O7溶液中Cr2O72-的数目为小于0.1NA
②50mL 18.4mol/L 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后反应,生成SO2分子的数目为0.46NA
③0.1mol Na与足量乙二醇反应,生成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
④-OH、OH-和H2O中电子数之比为9:10:10
⑤1L 苯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产生相同条件下的水3L
⑥1mol Cl2作氧化剂时得到的电子数为2NA
A.1B.2C.3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高能糖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电池,该电池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有望在未来代替传统电池.该电池的工作原理为C6H12O6(葡萄糖)+6O2═6CO2+6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电池的工作环境应在高温条件下
B.正极反应:O2+4H++4e-═2H2O
C.电池工作时葡萄糖在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D.电池工作时H+由负极移向正极,但电解液的pH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8.关于有机物HC≡C-CH2CH3和CH2═CH-CH═CH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有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
B.都能在空气中燃烧,且燃烧时均伴有黑烟
C.都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
D.都能与足量的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同的四溴代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有机物的结构可用“键线式”表示,如:CH3-CH═CH-CH3的键线式为 .已知有机物X的键线式为 ,Y是X的同分异构体且属于芳香烃.下列关于Y的说法正确的是(  )
A.Y的结构简式为
B.Y能使溴水褪色,且反应后的混合液静置后不分层
C.Y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D.Y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一定共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实验操作简便、科学且易成功的是(  )
A.将乙酸和乙醇的混合液注入浓硫酸中制备乙酸乙酯
B.将铜丝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变黑后再移至内焰,铜丝恢复原来的红色
C.在试管中注入2 mL CuSO4溶液,再滴几滴NaOH溶液后,加入乙醛溶液即有红色沉淀生成
D.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稀溴水出现白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利用电解法冶炼铝和铁
B.生产和生活中常用可溶性铝盐和铜盐净水
C.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属于能自发进行的反应,故能迅速发生
D.热的纯碱溶液清洗带油污的餐具与盐类和酯类的水解均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