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油脂、蛋白质都可以水解
B.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C.Fe(OH)3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得到
D.交警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查司机饮酒过量时乙醇发生了取代反应

分析 A.蔗糖为二糖、油脂含有酯基、蛋白质含有肽键;
B.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
C.Fe(OH)3可由Fe(OH)2生成;
D.乙醇与重铬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 解:A.蔗糖可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油脂可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蛋白质可水解生成氨基酸,故A正确;
B.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而95%的乙醇不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易在细胞壁形成一层保护膜,故B错误;
C.Fe(OH)3可由Fe(OH)2、氧气和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故C错误;
D.乙醇与重铬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取代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甲基戊烷和4-甲基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B.苯和溴在FeBr3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取代反应,生成溴苯
C.乙醇制备乙烯和乙醇制备乙酸乙酯均为脱水的取代反应
D.分子式为C5H10O2,且能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有3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在理论上可设计成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
A.C(s)+H2O(g)=CO(g)+H2 (g)
B.Ba(OH)2•8H2O(s)+2NH4C1(s)=BaCl2(aq)+2NH3•H2O(l)+8H2O(l)
C.C(s)+CO2(g)=2CO(g)
D.CH4(g)+2O2(g)→CO2(g)+2H2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煤通过干馏、气化和液化三个物理变化过程,可变为洁净的燃料和多种化工原料
B.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类的食品,可常喝糯米八宝粥
C.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
D.糖类、蛋白质、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为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反应原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现象:
①向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中插入锌片,看到有气泡生成;
②向上述稀硫酸中插入铜片,没有看到有气泡生成;
③将锌片与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一起插入稀硫酸中,看到铜片上有气泡生成,且生成气泡的速率比实验①中快
④在锌片和铜片中间接上电流计,再将锌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
下列关于以上实验设计及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②说明锌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不能
B.实验③说明发生原电池反应时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实验③说明在该条件下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D.实验④说明该原电池中铜为正极、锌为负极,电子由锌沿导线流向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将等体积的0.1mol/LAgNO3溶液和0.1mol/LNaCl溶液混合得到浊液,过滤后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的现象说明上层清液中不含Ag+
B.②的现象说明该温度下Ag2S比Ag2SO4更难溶
C.③中生成Ag(NH32+,促进AgCl(s)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D.若向③中滴加一定量的硝酸,也可以出现白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选项中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多的是(  )
A.分子式为C5H10的烃B.分子式为C5H10O2的酯
C.甲苯()与氢气加成产物的一氯代物D.金刚烷()的二氯代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H4Cl溶液呈酸性说明NH3•H2O是弱电解质
B.CH3COONa溶液中c(Na+)>c(CH3COO-
C.常温下相同pH的NaOH溶液和CH3COONa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浓度相同
D.常温下,在1 mol•L-1的盐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氨水,溶液导电能力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反应N2+3H2?2NH3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分别用N2、H2、NH3三种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v(N2)、v(H2)、v(NH3),则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v(N2)=v(NH3B.3v(H2)=2v(NH3C.v(NH3)=$\frac{3}{2}$v(H2D.v(H2)=3v(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