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20 kJ/mol,假设1 mol冰中有2 mol 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
B.已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 kJ/mol.
CO(g)+$\frac{1}{2}$O2(g)═CO2(g),△H=-283.0 kJ/mol.
C(石墨)+O2(g)═CO2(g),△H=-393.5 kJ/mol.
则4Fe(s)+3O2(g)═2Fe2O3(s),△H=-1641.0 kJ/mol
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3747 kJ/mol和-3265 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α,Ka=$\frac{{{{(cα)}^2}}}{c(1-α)}$.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CH3COOH?CH3COO-+H+向左移动,α减小,Ka变小

分析 A.冰是由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的分子晶体,冰的熔化热为6.0kJ•mol-1,1mol冰变成0℃的液态水所需吸收的热量为6.0kJ,全用于打破冰的氢键,冰中氢键键能为20.0kJ•mol-1,1mol冰中含有2mol氢键,需吸收20×2=40.0kJ的热量,据此计算;
B.选项中涉及热化学方程式问题.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方程式.△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物质分子个数或原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C.选项中涉及标准燃烧热问题.标准燃烧热是指:在标态及TK条件下,1mol物质的量物质完全燃烧时的反应热;
D.选项中涉及电离度问题.电离度与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有关.不同的弱电解质电离的程度不同,电离度是指:弱电解质在溶液里达电离平衡时,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数;

解答 解:A.冰是由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的分子晶体,冰的熔化热为6.0kJ•mol-1,1mol冰变成0℃的液态水所需吸收的热量为6.0kJ,全用于打破冰的氢键,冰中氢键键能为20.0kJ•mol-1,1mol冰中含有2mol氢键,需吸收40.0kJ的热量,$\frac{6.0kJ}{40.0kJ}$×100%=15%.由计算可知,最多只能打破1mol冰中全部氢键的15%,故A正确;
B.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 kJ•mol-1…①
CO(g)+12O2(g)═CO2(g);△H=-283.0 kJ•mol-1…②
C(石墨)+O2(g)═CO2(g);△H=-393.5 kJ•mol-1…③
4Fe(s)+3O2(g)═2Fe2O3(s);△H=-1641.0 kJ•mol-1…④
根据盖斯定律,方程式4Fe(s)+3O2(g)═2Fe2O3(s)可由[(③-②)×6]-(①×2)可得,
△H=[-393.5 kJ•mol-1-(-283.0 kJ•mol-1)]×6-(489.0 kJ•mol-1×2)=-1641.0 kJ•mol-1,故B正确; 
C.实验测得环己烷(l)和环己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kJ•mol-1和-3747kJ•mol-1,1mol环己烯(l)与环己烷(l)相比,形成1mol碳碳双键,能量降低169kJ,假如苯分子中有独立的碳碳双键,苯(l)与环己烷(l)相比,形成三个碳碳双键,则能量应降低169kJ•mol-1×3=507kJ/mol,而实际测得苯的燃烧热仅为3265 kJ•mol-1,能量降低了3916 kJ•mol-1-3265 kJ•mol-1=691kJ•mol-1,远大于507kJ•mol-1,充分说明苯分子不是环己三烯的结构,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故C正确;
D.Ka是电离常数,是弱电解质达电离平衡时的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与浓度无关.Ka的计算用溶液中电离出来的各离子浓度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浓度的比值,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α,CH3COOH?CH3COO-+H+醋酸电离出的CH3COO-和H+浓度均为cα,溶液中未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浓度为c(1-α),故题中Ka=$\frac{(cα){\;}^{2}}{c(1-α)}$.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CH3COONa═CH3COO-+Na+增大了CH3COO-的浓度,CH3COOH?CH3COO-+H+向左移动,α减小,但醋酸的浓度比原先的大,分子分母中c变大,Ka不变,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是一道侧重考查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题,涉及氢键、电离平衡、盖斯定律等知识.做题时要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后,会形成硝酸型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污染.因此必须对含有氮氧化物的废气进行处理.
(1)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2和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NO2+NO+2NaOH═2NaNO2+H2O   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NO2,氧化产物是NaNO2
(2)根据氮元素化合价,预测NaNO2具有的性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若反应中转移了0.3mol电子,则参加反应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3.44L.
(4)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经过排气管中的催化转化器转化为对大气无污染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O+2CO$\frac{\underline{\;催化剂\;}}{\;}$N2+2CO2
(5)在一定条件下氨气亦可用来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写出氨气和二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NO2+8NH3$\frac{\underline{\;催化剂\;}}{\;}$7N2+1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1)写出铬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54s1,与铬同周期的所有元素的基态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与铬原子相同的元素有K、Cu(填元素符号),其中一种金属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该晶胞中含有金属原子的数目为4.
(2)CrO2Cl2常温下为深红色液体,能与CCl4、CS2等互溶,据此可判断CrO2Cl2是非极性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3)在①苯、②CH3OH、③HCHO、④CS2、⑤CCl4五种有机溶剂中,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的分子有①③(填序号),CS2分子的空间构型是直线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含硒(Se)的保健品已开始进入市场.已知硒与氧、硫同主族,与溴同周期,则下列关于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性比硫强B.原子序数为34
C.氢化物比HBr稳定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淀粉KI试纸变蓝.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Br2+2Cl-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震荡,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或紫红)色.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6)结论: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分析:因为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现有烃的含氧衍生物A,还原A时得醇B,氧化A时得C,由B、C反应可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简式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A属于醛类
B.A有相对分子质量为58
C.A分子中有6个原子含C 40%
D.1molA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还原出4molA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铵[NH4Al(SO42]可作煮、炖食品的护色剂.组成该化合物的各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
A.NB.SC.AlD.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2(g)+H2(g)?CO(g)+H2O(g),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70080083010001200
K0.60.91.01.72.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O]•[{H}_{2}O]}{[C{O}_{2}]•[{H}_{2}]}$;
(2)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bc(填字母).
a.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H2消耗的速率与H2O消耗的速率相等
d.c(CO2)=c(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2>△H1的是(  )
A.2H2(g)+O2(g)=2H2O(g),△H1;  2H2(g)+O2(g)=2H2O(l),△H2
B.S(g)+O2(g)=SO2(g),△H1;  S(s)+O2(g)=SO2(g),△H2
C.C(s)+$\frac{1}{2}$O2(g)=CO(g),△H1;   C(s)+O2(g)=CO2(g),△H2
D.H2(g)+Cl2(g)=2HCl(g),△H1;   2H2(g)+2Cl2(g)=4HCl(g),△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