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用来鉴别BaCl2、NaCl、Na2CO3三种物质的试剂是( )
A.AgNO3溶液 B.稀硫酸
C.稀盐酸 D.稀硝酸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反应中,可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 )
A.NH4Cl+NaOHNaCl+NH3↑+H2O
B.Mg(OH)2+2HCl==MgCl2+2H2O
C.NaOH+NaHCO3==Na2CO3+H2O
D.NaOH+HNO3==NaN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 验 操 作 及 现 象 | 实 验 结 论 |
A |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B | 向某溶液中加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再向溶液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
C |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 该气体一定是SO2 |
D | 将少量某物质的溶液滴加到盐酸中,有气体放出,可使澄清石灰水浑浊 | 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向AgCl沉淀中滴加少量KI溶液 | 沉淀变为黄色 | Ksp(AgCl)> Ksp(AgI) |
B | 向溶液X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溶液中一定含有SO |
C | 在0.1mol·L-1 Na2CO3溶液中,加两滴酚酞显浅红色,微热 | 红色加深 | 该水解是吸热反应 |
D | 向溶液Y中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溶液中可能含有C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二甲醚(DME)被誉为“21世纪的清洁燃料”。由合成气制备二甲醚的主要原理如下:
① CO(g)+2H2(g)CH3OH(g) △H 1=-90.7 kJ·mol-1
② 2CH3OH(g)CH3OCH3(g)+H2O(g) △H 2=-23.5 kJ·mol-1
③ CO(g)+H2O(g)CO2(g)+H2(g) △H 3=-41.2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则反应3H2(g)+3CO(g)CH3OCH3(g)+CO2(g)的△H= kJ·mol-1。
(2)下列措施中,能提高CH3OCH3产率的有 。
A.使用过量的CO B.升高温度 C.增大压强
(3)反应③能提高CH3OCH3的产率,原因是 。
(4)将合成气以n(H2)/n(CO)=2通入1 L的反应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4H2(g)+2CO(g) CH3OCH3(g)+H2O(g) △H,其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压强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 <0 B.P1<P2<P3
C.若在P3和316℃时,起始n(H2)/n(CO)=3,则达到平衡时,CO转化率小于50%
(5)采用一种新型的催化剂(主要成分是Cu-Mn的合金),利用CO和H2制备二甲醚。观察图2回答问题。催化剂中n(Mn)/n(Cu)约为 时最有利于二甲醚的合成。
(6)图3为绿色电源“二甲醚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 |
图1 图2 图3
(7)甲醇液相脱水法制二甲醚的原理是:CH3OH +H2SO4→CH3HSO4+H2O,
CH3 HSO4+CH3OH→CH3OCH3+H2SO4。与合成气制备二甲醚比较,该工艺的优点是反应温度低,转化率高,其缺点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干冰、液态氯化氢都是电解质
B.Na2O2晶体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
C.Na2O、Fe2O3、Al2O3既属于碱性氧化物,又属于离子化合物
D.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熔融状态下NaHSO4电离方程式:NaHSO4=Na++H++SO42-
B.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HCO + OH-=CO32-+ H2O
C. 钠投入水中:2Na+2H2O=2Na++2OH-+H2↑
D.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Fe2++Cl2=Fe3++2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操作中最终可以得到Al(OH)3的是( )
A.Al2O3和水混合加热
B.Al和水反应
C.过量的NaOH溶液加入到AlCl3溶液中
D.过量的氨气通入到AlCl3溶液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