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象 | 结论 |
A | 将AlCl3溶液逐滴加NaOH溶液中 | 先无现象后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
B | 向2支盛有醋酸和硼酸溶液的管中分别滴加Na2CO3溶液 | 醋酸:产生气泡; 硼酸:无现象 | Ka(CH3COOH)>Ka1(H2CO3)>Ka(H3BO3) |
C | 将少量MgCl2溶液加入Fe(OH)3悬浊液中,振荡静置 | 沉淀由红褐色变为白色 | Fe(OH)3的溶解度大于Mg(OH)2 |
D | 溴乙烷、乙醇及固体NaOH混合加热,产生的气态物质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分析 A.开始NaOH足量,先生成偏铝酸钠,后偏铝酸钠与氯化铝发生相互促进水解反应;
B.发生强酸制弱酸的反应;
C.少量MgCl2溶液加入Fe(OH)3悬浊液中,发生沉淀生成,但沉淀的类型不同;
D.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且乙醇易挥发,乙醇、乙烯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
解答 解:A.开始NaOH足量,先生成偏铝酸钠,后偏铝酸钠与氯化铝发生相互促进水解反应生成沉淀,则不能说明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故A错误;
B.发生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可比较酸性,由现象可知Ka(CH3COOH)>Ka1(H2CO3)>Ka(H3BO3),故B正确;
C.少量MgCl2溶液加入Fe(OH)3悬浊液中,发生沉淀生成,且沉淀的类型不同,则不能判断Fe(OH)3、Mg(OH)2溶解度大小,故C错误;
D.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且乙醇易挥发,乙醇、乙烯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则溶液褪色不能说明生成乙烯,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与现象、沉淀生成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后再通入足量稀硫酸 | |
B. | 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后再通入足量CO2 | |
C. | 与足量稀硫酸共热后再加入足量NaHCO3溶液 | |
D. | 与足量稀硫酸共热后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快 | B. | 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 ||
C. | 两烧杯中溶液的 pH 均减小 | D. | 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一定含有C2H4,可能含有C2H6 | B. | 一定含有C2H4,不一定含有CH4 | ||
C. | 一定含有CH4,可能含有C2H4 | D. | 一定含有CH4和C3H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实验目的 | ②中的试剂 | |
A | 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 澄清石灰水 |
B | 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验证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 | 苯酚钠溶液 |
C | 验证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产生的气体为不饱和烃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D | 验证石蜡油在碎瓷片上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不饱和烃 |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某密闭容器中盛有0.2molSO2和0.1molO2,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SO3分子数为0.2NA | |
B. | 一定条件下,2.3g Na与O2完全反应生成3.6g产物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 NA | |
C. | 25℃时,0.1 mol•L─1Na2S溶液中含有Na+的数目为0.2 NA | |
D. | 将1mL 5.68 mol•L─1的FeCl3饱和溶液制成胶体,可得到0.00568 NA个Fe(OH)3胶粒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实验室用无水乙醇加热至170℃,可制得乙烯 | |
B. | 只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以加热)可将乙醇、乙醛、乙酸三种液体区别出来 | |
C. | 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 | |
D. | 将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几分钟后冷却,滴入AgNO3溶液,观察沉淀颜色,不能用来检验溴乙烷中溴元素的存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