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钠、镁、铝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1)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取决于元素原子结构.钠离子的电子式为Na+,铝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钠、镁、铝元素的阳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l3+<Mg2+<Na+(用离子符号表示).在短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VIIA族.
(3)钠、镁、铝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某些性质上存在着递变规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d(选填编号).
a.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金属单质的熔点就越高
b.其碱性按NaOH、Mg(OH)2、Al(OH)3顺序依次减弱
c.常温下都能与浓硝酸剧烈反应生成硝酸盐,但剧烈程度依次减弱
d.等质量的钠、镁、铝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依次增加
(4)1932年,美国化学大师Linus Pauling提出电负性(用希腊字母χ表示)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Linus Pauling假定氟元素的电负性为4,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他元素的电负性.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元素NaMgAlSiPSCl
电负性0.91.21.51.82.12.53.0
从上表可以看出电负性的大小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关系是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χ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根据此经验规律,AlCl3中的化学键类型应该是共价键.

分析 (1)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Al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分三层排布,核内有13个质子;
(2)同周期从左到右阳离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在短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F;
(3)a.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熔点无关;
b.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c.常温下铝遇到浓硝酸会钝化;
d.令Na、Mg、Al的质量都为1g,根据n=$\frac{m}{M}$计算Na、Mg、Al的物质的量,金属提供电子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
(4)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Al与Cl 的电负性差值判断.

解答 解:(1)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则钠离子的电子式为Na+;Al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分三层排布,核内有13个质子,则Al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Na+
(2)同周期从左到右阳离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则钠、镁、铝元素的阳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l3+<Mg2+<Na+;在短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F,F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第VIIA族;
故答案为:Al3+<Mg2+<Na+;二、VIIA;
(3)a.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熔点无关,金属单质的熔点与金属键的强弱有关,故错误;
b.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NaOH、Mg(OH)2、Al(OH)3的碱性依次减弱,故正确;
c.常温下铝遇到浓硝酸会钝化,在铝的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故错误;
d.令Na、Mg、Al的质量都为1g,则:
1gNa的物质的量为$\frac{1}{23}$mol,1gNa提供电子物质的量为$\frac{1}{23}$mol×1=$\frac{1}{23}$mol,
1gMg的物质的量为$\frac{1}{24}$mol,1gMg提供电子物质的量为$\frac{1}{24}$mol×2=$\frac{1}{12}$mol,
1gAl的物质的量为$\frac{1}{27}$mol,1gAl提供电子物质的量为$\frac{1}{27}$mol×3=$\frac{1}{9}$mol,
金属提供电子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即生成氢气物质的量之比为$\frac{1}{23}$:$\frac{1}{12}$:$\frac{1}{9}$=36:69:92,所以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依次增加,故正确;
故答案为:b、d;
(4)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由表中数据可知,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所以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
Cl的电负性为3.0,Al的电负性为1.5,二者的电负性差值为1.5,所以AlCl3中的化学键类型共价键;
故答案为: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共价键.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半径比较、电负性、金属与酸的反应、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以下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对某些物质与水反应情况进行分类的分类图.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按要求填空:

(1)上述第一级分类标准(分成A、B组的依据)是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F组中物质除了Cl2外还有NO2 (填化学式)并写出它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NO2+H2O═2H++2NO3-+NO.
(3)E组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4)C组水溶液中通入Cl2的化学方程式SO2+Cl2+2H20═H2SO4+2HCl.
(5)D组中的氨水呈弱碱性,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呈弱碱性的原因:NH3.H2O?NH4++OH-
(6)由Al3+制备Al(OH)3,最好不选择D组中的NaOH溶液,说明理由(用离子方程式表示):Al(OH)3+OH-═Al3++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为了探究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的关系,某课题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取一定量Ba(OH)2溶液做导电性实验,往烧杯中滴加稀硫酸,装置如图1.测得溶液导电程度如图2所示.
(1)根据组成分类,将盐分为正盐(如Na2SO4)、酸式盐(如NaHCO3)、碱式盐[如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等].NaHSO4属于AC(填字母).
A.钠盐            B.含氧酸
C.酸式盐        D.氧化物
(2)往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观察到灯泡变化:亮→暗→熄→亮,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有出现白色沉淀.
(3)图2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硫酸和氢氧化钡之间反应生成难电离的硫酸钡和水,使溶液中自由离子浓度逐渐减小,直到反应完全,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离子;BC段变化的原因是加硫酸时,溶液中自由离子浓度又开始逐渐增大.
(4)写出A→B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2++2OH-+2H++SO42-=BaSO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在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符号F;短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1;第三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3s23p5
(2)已知下列化学键的键能:Si-O:46OkJ/mo1,Si-Si:175kJ/mo1,O═O:498k1/mol,则反应Si+O2═SiO2的反应的△H=-992KJ/mol.
(3)N≡N的键能为942kJ/mo1,N-N单键的键能为247kJ/mo1,通过计算说明N2中的π键更稳定(填“σ”或“π”).
(4)钋(Po)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它的晶胞堆积模型为简单立方堆积,钋的摩尔质量为209g•mol-1,晶胞的密度为ρ g•cm-3,则它晶胞的边长(a)为$\root{3}{\frac{209}{ρ{N}_{A}}}$×1010pm.(用代数式表示,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5)测定大气中PM2.5的浓度方法之一是β-射线吸收法,β-射线放射源可用85Kr.已知Kr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2所示,该晶体中与每个Kr原子相紧邻的Kr原子有m个,晶胞中含Kr原子为n个,则$\frac{m}{n}$=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命名:
3,3,4-三甲基己烷
反-2-戊烯
5-甲基-2,4一庚二烯
2,5,7-三甲基-3-辛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将一定量混合均匀的铁粉与硫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共热,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得到固体A.将质量为m的固体A加入到300mL 2mol/L盐酸中使之完全溶解.测得室温下加入固体A的质量与收集到气体体积(已换算成标准状况)的关系如图所示(假设所得氢硫酸溶液饱和前无硫化氢气体逸出).已知:①加入固体A的质量m≤3.2g时,收集到的气体为H2;②当m>3.2g时,收集到的气体为H2和H2S的混合气体.
(1)隔绝空气的目的避免铁粉、硫粉与氧气反应
(2)题中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Fe+S$\frac{\underline{\;\;△\;\;}}{\;}$FeS、FeS+2HCl=H2S+FeCl2、Fe+2HCl=FeCl2+H2
(3)3.2g固体A中所含的物质有Fe、FeS.3.2g固体A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Fe)=0.01mol、n(FeS)=0.03mol,溶于上述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氢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4)当固体A全部溶于上述盐酸,且A的质量m>3.2g时,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V=(280m-672) mL(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核内中子数为N的R2+离子,质量数为A,则n克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摩尔.
A.$\frac{n(A-N+8)}{A+16}$B.$\frac{n(A-N+10)}{(A+16)}$C.A-N+2D.$\frac{n(A-N+6)}{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
①C4H10(g)+$\frac{13}{2}$O2 (g)═4CO2(g)+5H2O(l);△H=-2878KJ/mol
②C4H10(g)+$\frac{13}{2}$O2 (g)═4CO2(g)+5H2O(g);△H=-2658KJ/mol
③C4H10(g)+$\frac{9}{2}$O2 (g)═4CO(g)+5H2O(l);△H=-1746KJ/mol
④C4H10(g)+$\frac{9}{2}$O2 (g)═4CO(g)+5H2O(g);△H=-1526KJ/mol
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是(  )
A.2878KJ/molB.2658KJ/molC.1746KJ/molD.1526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一种溶液是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取决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通常强酸弱碱盐的溶液呈酸性,氯化铵电离产生的铵根离子可以与水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一水合氨,消耗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最终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因而NH4Cl溶液显酸性.这一反应可以表示为NH4++H2O?NH3•H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