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工业上制备乙酸正丁酯有关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见表:
化合物密度(g•cm-3水溶性沸点(℃)
冰乙酸1.05易溶118.1
正丁醇0.80微溶117.2
正丁醚0.77不溶142.0
乙酸正丁酯0.90微溶126.5
已知:乙酸正丁酯、正丁醇和水组成三元共沸物恒沸点为90.7℃.
(一)合成:
方案甲:采用装置甲,在烧瓶中加入11.5mL正丁醇、7.2mL冰醋酸、3~4滴浓硫酸和沸石,摇匀.安装好带分水器的回流反应装置,通冷却水,加热.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下部的旋塞分出生成的水.反应基本完成后,停止加热.
方案乙:采用装置乙,加料方式与方案甲相同.加热回流,反应60min后停止加热.

(二)提纯:甲乙两方案提纯方法均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a处水流方向是进水(填“进水”或“出水”),仪器b的名称(直形)冷凝管.
(2)合成步骤中,判断方案甲酯化反应已基本完成的标志是分水器中水不再生成或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
(3)提纯过程中,步骤②是为了除去有机层中残留的酸,检验有机层已呈中性的操作是用玻璃棒蘸取有机层,点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取pH值判断;步骤③的目的是除去溶于酯中的少量无机盐.
(4)下列有关洗涤过程中分液漏斗的使用正确的是BC(选填序号).
a.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检漏,只要分液漏斗的旋塞芯处不漏水即可使用
b.洗涤时振摇放气操作应如图戊所示
c.放出下层液体时,需将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d.洗涤完成后,先放出下层液体,然后继续从下口放出有机层置于干燥的锥形瓶中
(5)按装置丙蒸馏,最后圆底烧瓶中残留的液体主要是正丁醚;若按图丁放置温度计,则收集到的产品馏分中还含有正丁醇.
(6)实验中乙酸丁酯产率较高的方案是方案甲,理由是通过分水器及时分离出产物水,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提高酯的产率.

分析 (1)根据采用逆流的方法冷却效果好判断水流方向,根据装置图可知仪器名称;
(2)乙酸与正丁醇反应得到乙酸正丁酯与水,根据是否有水产生可判断反应是否基本完成;
(3)可用pH主试纸测有机层的酸碱性,用水洗有机物主要目的是除去有机物中少量的无机盐;
(4)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为:
A.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检漏,要分液漏斗的旋塞芯处和上口的活塞都不漏水才可使用;
B.洗涤时振摇放气,应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此时分液漏斗下管口应略高于口部;
C.放出下层液体时,需将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使内外压强相等,便于液体流下;
D.洗涤完成后,先放出下层液体,然后从上口倒出有机层置于干燥的锥形瓶中;
(5)要蒸馏时,烧瓶最后留下的物质为沸点最高的物质,据此判断;若按图丁放置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偏低,则收集到的产品馏分中还含有沸点较低的物质,据此判断;
(6)乙酸和正丁醇制备乙酸正丁酯是可逆反应,根据方案甲的实验装置图可知,该实验通过分水器及时分离出产物水,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提高酯的产率.

解答 解:(1)由于采用逆流的方法冷却效果好,所以a处水流方向是进水,根据装置图可知仪器b的名称是(直形)冷凝管,
故答案为:进水;(直形)冷凝管;
(2)乙酸与正丁醇反应得到乙酸正丁酯与水,所以方案甲监控酯化反应已基本完成的标志是分水器中水不再生成或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
故答案为:分水器中水不再生成或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
(3)可用pH主试纸测有机层的酸碱性,其操作为用玻璃棒蘸取有机层,点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取pH值判断,用水洗有机物主要目的是除去溶于酯中的少量无机盐,
故答案为:用玻璃棒蘸取有机层,点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取pH值判断;除去溶于酯中的少量无机盐;
(4)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为:
A.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检漏,要分液漏斗的旋塞芯处和上口的活塞都不漏水才可使用,故A错误;
B.洗涤时振摇放气,应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此时分液漏斗下管口应略高于口部,故B正确;
C.放出下层液体时,需将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使内外压强相等,便于液体流下,故C正确;
D.洗涤完成后,先放出下层液体,然后从上口倒出有机层置于干燥的锥形瓶中,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5)要蒸馏时,烧瓶最后留下的物质为沸点最高的物质,所以最后圆底烧瓶中残留的液体主要是正丁醚;若按图丁放置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偏低,则收集到的产品馏分中还含有沸点较低的物质,所以收集到的产品馏分中还含有正丁醇,
故答案为:正丁醚;正丁醇;
(6)乙酸和正丁醇制备乙酸正丁酯是可逆反应,根据方案甲的实验装置图可知,该实验通过分水器及时分离出产物水,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提高酯的产率,
故答案为:方案甲;通过分水器及时分离出产物水,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提高酯的产率.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合成实验,涉及化学仪器及使用、反应原理、实验基本操作、装置图的分析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能与氢氧化钠液反应生成有机盐和醇,符合条件的有机物有(  )
A.6种B.7种C.8种D.9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其用量.某兴趣小组欲通过下面的实验装置制备NaNO2并进行相关的检验.

查阅资料得知:
①2NO+Na2O2=2NaNO2
②2NO2+Na2O2=2NaNO3
(1)写出装置A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B装置的作用是将NO2转化为NO,同时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3)写出D中处理尾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5NO+3MnO4-+4H+=5NO3-+3Mn2++2H2O.
(4)有同学认为装置C中产物不仅有亚硝酸钠,还有其它的固体产物,为制备纯净的NaNO2应在B、C装置间增加一个装置,写出装置及盛放试剂的名称盛放碱石灰的干燥管(或U形管).
(5)NaNO2又称“工业盐”,其外观与NaCl相似,有咸味,毒性较强,了解两种物质的鉴别方法尤为重要.将上述实验得到的产品配成溶液完成下列实验,写出所加试剂及观察到的现象. 可供选择的试剂有:稀H2SO4,酸性KMnO4溶液,FeCl2溶液,KSCN溶液,淀粉KI溶液.
①利用HNO2的不稳定性.已知:2HNO2=NO2↑+NO↑+H2O  向取样溶液中加入稀H2SO4,产生红棕色气体.
②利用NO2-的还原性:向取样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
③利用NO2-的氧化性:向取样溶液中加入FeCl2溶液和KSCN溶液,溶液变红(或淀粉KI溶液,溶液变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0.乳酸亚铁([CH3CH(OH)COO]2Fe•3H2O,Mr=288)是一种常用的补铁剂,可通过乳酸与碳酸亚铁反应制得:CH3CH(OH)COOH+FeCO3+2H2O→[CH3CH(OH)COO]2Fe•3H2O+CO2↑.
已知FeCO3易被氧化:4FeCO3+6H2O+O2═4Fe(OH)3+4CO2
某兴趣小组用FeCl2(用铁粉和稀盐酸制得)和NH4HCO3制备FeCO3的装置示意图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NH4HCO3盛放在装置中(填字母),该装置中涉及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2++2HCO3-=FeCO3↓+CO2↑+H2O.
(2)将生成的FeCl2溶液和NH4HCO3溶液混合时的操作是关闭活塞3,打开活塞2.
(3)将制得的FeCO3加入到足量乳酸溶液中,再加入少量铁粉,75℃下搅拌反应.铁粉的作用是.反应结束后,无需过滤,除去过量铁粉的方法是加入适量乳酸让铁粉反应完全.
(4)该兴趣小组用KMnO4法测定样品中亚铁含量进而计算产品中乳酸亚铁的质量分数,发现产品的质量分数总是大于100%,其原因可能是乳酸根离子中含有羟基,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经查阅文献后,该兴趣小组改用铈(Ce)量法测定产品中Fe2+的含量.取1.440g产品配成100mL溶液,每次取20.00mL,进行必要处理,用0.0500mol•L-1Ce(SO42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平均消耗Ce(SO4219.70mL.滴定反应如下:Ce4++Fe2+═Ce3++Fe3+则产品中乳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为98.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7.PbI2是生产新型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敏化剂--甲胺铅碘的原料.合成PbI2的实验流程如图1:

(1)将铅块制成铅花的目的是增大与酸的接触面,加快溶解反应速率.
(2)31.05g铅花用5.00mol•L-1的硝酸溶解,至少需消耗5.00mol•L-1硝酸80.0mL.
(3)取一定质量(CH3COO)2Pb•nH2O样品在N2气氛中加热,测得样品固体残留率($\frac{固体样品的剩余质量}{固体样品的起始质量}$×100%)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已知:样品在75℃时已完全失去结晶水).求 (CH3COO)2Pb•nH2O中结晶水数目n=1:3(填数字).
(4)称取一定质量的PbI2固体,用蒸馏水配制成室温时的饱和溶液,准确移取25.00mLPbI2饱和溶液分次加入阳离子交换树脂RH中,发生:2RH(s)+Pb2+(aq)═R2Pb(s)+2H+(aq),用锥形瓶接收流出液,最后用蒸馏水淋洗树脂至流出液呈中性,将洗涤液合并到锥形瓶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用0.002500mol•L-1NaOH溶液滴定,到滴定终点时用去氢氧化钠标准溶液20.00mL.计算室温时PbI2 的Ksp (请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7.X、Y、Z、Q、E五种元素中,X原子核外的M层中只有两对成对电子,Y原子核外的L层电子数是K层的两倍,Z是地壳内含量(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Q的核电荷数是X与Z的核电荷数之和,E在元素周期表的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X、E的元素符号依次为S、F;
(2)XZ2与YZ2分子的立体结构分别是V形 和直线形,相同条件下两者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的是SO2(写分子式);
(3)Q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在形成化合物时它的最高化合价为+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已知H2、CO、CH3OH的燃烧热△H分别为-285.8kJ•mol-1、-283.0kJ•mol-1、-726.5kJ•mol-1,写出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CO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CH3OH(l)+O2(g)=CO(g)+2 H2O(l)△H=-443.5kJ•mol-1;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CH3OH(l)+$\frac{3}{2}$O2(g)=CO2(g)+2 H2O(l)△H=-726.5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已知Fe3+、Fe2+、NO3-、NH4+、H+和H2O六种微粒属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还原产物为NH4+
B.若把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则负极反应为Fe2+-e-=Fe3+
C.Fe3+和Fe2+分别属于反应物和生成物
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固体硝酸盐加热易分解且产物较复杂.某学习小组以Mg(NO32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实验探究其热分解的产物,提出如下4种猜想:
甲:Mg(NO32、NO2、O2乙:MgO、NO2、O2      丙:Mg3N2、O2   丁:MgO、NO2、N2
(1)实验前,小组成员经讨论认定猜想丁不成立,理由是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或其它合理答案).
查阅资料得知:2NO2+2NaOH═NaNO3+NaNO2+H2O针对甲、乙、丙猜想,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

(2)实验过程
①仪器连接后,放入固体试剂之前,关闭k,微热硬质玻璃管(A),观察到E中有气泡连续放出,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称取Mg(NO32固体3.7g置于A中,加热前通入N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其目的是避免对产物O2检验产生干扰(或其它合理答案);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时,正确操作是先移动酒精灯预热硬质玻璃管然后固定在管中固体部位下加热.
③观察到A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C、D中未见明显变化.
④待样品完全分解,A装置冷却至室温、称量,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g.
⑤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未见明显现象.
(3)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①根据实验现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经分析可初步确认猜想乙是正确的.
②根据D中无明显现象,一位同学认为不能确认分解产物中有O2,因为若有O2,D中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Na2SO3+O2=2Na2SO4(填写化学方程式),溶液颜色会退去;小组讨论认定分解产物中有O2存在,未检侧到的原因是O2在通过装置B时已参与反应(或其它合理答案).
③小组讨论后达成的共识是上述实验设计仍不完善,需改进装置进一步研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