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下表是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
温度/℃25T1T2
水的离子积常数1×10-14a1×10-12
?试回答以下问题:
(1)若25<T1<T2,则a>1×10-14 (填“>”、“<”或“=”),做此判断的理由是水的电离吸热,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所以水的离子积增大.
(2)25℃时,某Na2SO4溶液中c(SO42-)=5×10-4 mol/L,取该溶液1mL加水稀释至10mL,则稀释后溶液中c(Na+):c(OH-)=1000:1.
(3)T2℃时,将pH=11的苛性钠溶液V1 L与pH=1的稀硫酸V2 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原两溶液体积之和),所得混合溶液的pH=2,则V1:V2=9:11.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a+)>c(SO42-)>c(H+)>c(OH-).
(4)常温下,设某pH值的硫酸中水电离出的c(H+)=1.0×10-amol/L,设相同pH值的硫酸铝中水电离出的c(H+)=1.0×10-b mol/L,(a、b都是小于14的正数),那么a、b之间满足的关系式是a+b=14.

分析 (1)水的电离过程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水的离子积增大;
(2)溶液中钠离子浓度是1×10-3 mol/L,如果稀释10倍,则钠离子浓度是1×10-4 mol/L;硫酸钠溶液是显中性的,稀释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仍然为10-7mol/L;
(3)混合液的pH=2,酸过量,根据c(H+)=$\frac{n({H}^{+})-n(O{H}^{-})}{{V}_{总}}$计算;根据反应后溶液的组成分析各种离子的浓度大小;
(4)硫酸中氢氧根离子是水电离的,硫酸铝中的氢离子是水电离的,根据溶液的pH相同可知:10a-14=10-b

解答 解:(1)由于水的电离电离过程为吸热反应,温度越高,水的电离程度越大,水的离子积越大,所以若25℃<t1<t2,则KW>1×10-14
故答案为:>;水的电离吸热,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所以水的离子积增大;
(2)25℃时,某Na2SO4溶液中c(SO42-)=5×10-4 mol/L,则溶液中钠离子浓度是1×10-3 mol/L,如果稀释10倍,则钠离子浓度是1×10-4 mol/L;但硫酸钠溶液是显中性的,所以c(Na+):c(OH-)=10-4:10-7=1000:1,
故答案为:1000:1;
(3)混合液的pH=2,酸过量,c(H+)=c(H+)=$\frac{0.1mol/L×{V}_{2}L-0.1mol/L×{V}_{2}L}{{V}_{1}+{V}_{2}}$=0.01,
解之得:V1:V2=9:11;
c(Na+)=0.1×9/(9+11)=0.045mol/L、c(SO42-)=0.05×11/20=0.0275mol/L、c(H+)=0.01mol/L,
硫酸过量溶液显酸性,c 则(H+)>c (OH-),
故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c (Na+)>c (SO42-)>c (H+)>c (OH-),
故答案为:9:11;c(Na+)>c(SO42-)>c(H+)>c(OH-);
(4)常温下,设某pH值的硫酸中水电离出的c(H+)=1.0×10-amol/L,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是水电离的,则硫酸中氢离子浓度为c(H+)=10a-14mol/L;
设相同pH值的硫酸铝中水电离出的c(H+)=1.0×10-b mol/L,硫酸铝中的氢离子是水电离的,由pH相同可知:10a-14=10-b,则:a+b=14,
故答案为:a+b=14.

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以及溶液pH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该题的关键是明确溶液中几个重要守恒关系,即: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汽车尾气中NOx的消除及无害化处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某兴趣小组查阅文献获得如下信息:
N2(g)+O2(g)=2NO(g)△H=+180.5kJ/mol
2H2(g)+O2(g)=2H2O(g)△H=-483.6kJ/mol
则反应2H2(g)+2NO(g)=2H2O(g)+N2(g)△H=-664.1 kJ/mol.
(2)该小组利用电解原理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H2还原NO的实验[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为介质,金属钯薄膜做电极].钯电极A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NO+4H++4e-=N2↑+2H2O.
(3)污染物NO、NO2也可以用烧碱溶液吸收,生成物中无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O2+NO+2OH-=2NO2-+H2O.只有NO2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NO2 和NaNO3.现用某烧碱溶液完全吸收n mol NO2和m mol NO组成的混合气体,若所得溶液中c(NO3-):c(NO2-)=1:9,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n:m=3:2.
(4)下列有关含氮元素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CEF
A.c(NH4+)相等的(NH42SO4、(NH42CO3、(NH42Fe(SO42溶液中,c[(NH42Fe(SO42]>c[(NH42SO4]>c[(NH42CO3]
B.常温下,等体积的pH=13的NaOH溶液和pH=1的HNO2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中
c(Na+)>c(NO2-)>c(OH-)>c(H+
C.某溶液中只存在OH-、H+、Cl-、NH4+四种离子,其离子浓度c(NH4+)>c(Cl-)>c(OH-)>c(H+),则溶液中c(NH3•H2O)+c(NH4+)>c(Cl-
D.将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l固体
E.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不能与NH4Cl混合使用,是因为K2CO3与NH4Cl反应生成氨气会降低肥效
F.反应NH3(g)+HCl(g)═NH4Cl(s)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5)NO2可用氨水吸收生成NH4NO3.25℃时,将a mol NH4NO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原因是NH4++H2O?NH3•H2O+H+(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向该溶液滴加氨水至溶液b L时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水的电离平衡将逆向(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动,所得溶液中氨水的浓度为$\frac{a}{200b}$mol•L-1.(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取Kb=2×10-5mol•L-1
(6)在恒容密闭容器中,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NH2COONH4(s)?2NH3(g)+CO2(g).
①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BC.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②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0℃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是增大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在标准状况时,与8g二氧化硫所占体积相同的氧气的质量是(  )
A.32gB.16gC.8gD.4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1)将一定量固体A置于一个容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A(s)?2B(g)+C(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则可以判断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CD
A﹑v(B)=2v(C)   
B﹑密闭容器中的C(g)的体积分数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变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E﹑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若该反应在升温过程中平衡气体的总浓度是增加的.则该反应的焓变△H>0,熵变△S>O(填>﹑<或者=)
(2)如图,向A充入1molX、1molY,向B中充入2molX、2molY,起始时A、B的体积相等都等于a L,在相同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关闭活塞K,使两容器中各自发生下述反应,X(g)+Y(g)?2Z(g)+W(g);△H<0.A保持恒压,B保持恒容,达平衡时,A的体积为1.4aL.则:
①平衡时,Y(g)的体积百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大于A(填大于﹑小于或者等于)
②若打开K一段时间后重新达到平衡,容器A的体积为3.2a(连通管内气体体积忽略不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尾气吸收装置未画出)向溶液Y中通入NH3和CO2

(1)下列为实验室制备NH3和CO2的备选药品:
a.NH4Cl    b.CaCO3(块状)   c.Ca(OH)2d.NaOH     e.浓氨水
f.稀盐酸   g.稀硫酸
则上述装置A处的试管中所放药品的最佳选择为ac(用药品序号填空,下同);装置D处固体药品的最佳选择为b(用药品序号填空).
(2)下列各项制备实验中,也可利用装置D处仪器完成的是E(填序号).
A.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B.Cu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
C.由KMnO4分解制O2D.乙醇与乙酸反应制备乙酸乙酯
E.Zn与稀硫酸反应制备H2
(3)写出上述装置A处的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H2O+2NH3↑.
(4)简述用pH试纸测定装置C处溶液pH的方法是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中部,待变色后立即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Cl固体中含有共价键
B.CO2分子中含有离子键
C.${\;}_{6}^{12}$C、${\;}_{6}^{13}$C、${\;}_{6}^{14}$C是碳的三种核素
D.${\;}_{8}^{16}$O、${\;}_{8}^{17}$O、${\;}_{8}^{18}$O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事实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
A.硅酸钠溶液中通入SO2产生白色沉淀,判断Si和S的非金属性强弱
B.比较H2O和H2S还原性强弱,判断O和S的非金属性强弱
C.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钠和镁金属性强弱
D.铁片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片上有紫红色物质生成,判断Fe和Cu的金属性强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某课外实验小组利用稀硫酸与金属铁反应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
序号
铁的
质量g
铁的
形态
C(H2SO4
Mol/L
V(H2SO4
m L
溶液温度金属消失的时间s
反应前反应后
10.10铁片0.7502036250
20.10铁片0.8502035200
30.10铁粉0.850203625
40.10铁片1.0502035125
50.10铁片1.050355050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2和3表明,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影响规律是增大固体物质的表面积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1、2、4(填序号)
(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反应温度,能体现该影响因素的实验序号是4和5
(4)在实验4中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金属消失的时间小于125s,原因是因为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单质,铜与铁在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有关σ键和π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某些分子中,化学键可能只有π键而没有σ键
B.当原子形成分子时,首先形成σ键,可能形成π键,配位键都是σ键
C.σ键的特征是轴对称,π键的特征是镜面对称
D.含有π键的分子在反应时,π键是化学反应的积极参与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