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碳和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其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B.其单质在加热时都能跟O2反应
C.其氧化物都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
D.碳和硅两种元素共有两种单质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分析化学中常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有一种蓝色晶体可表示为:MxFey(CN)z,研究表明它的结构特性是Fe2+、Fe3+分别占据立方体的顶点,自身互不相邻,而CN一位于立方体的棱上,其晶体中的阴离子结构如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晶体是原子晶体
B.M的离子位于上述立方体的面心,呈+2价
C.M的离子位于上述立方体的体心,呈+1价,且M+空缺率(体心中没有M+的占总体心的百分比)为50%
D.晶体的化学式可表示为MFe2(CN)3,且M为+1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过氧化氢俗名双氧水,医疗上利用它有杀菌消毒作用来清洗伤口。根据下列反应回答问题:
A.Na2O2+2HCl====2NaCl+H2O2
B.Ag2O+H2O2====2Ag+O2↑+H2O
C.2H2O2====2H2O+O2↑
D.3H2O2+Cr2(SO4)3+10KOH====2K2CrO4+3K2SO4+8H2O
(1)上述反应中,H2O2仅体现氧化性的反应是(填序号,下同) ,H2O2既体现氧化性又体现还原性的反应是 。
(2)上述反应说明H2O2、Ag2O、K2CrO4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3)某酸性反应体系中发生的一个氧化还原的离子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六种微粒:
O2、、H2O、Mn2+、H2O2、H+。已知该反应中H2O2只发生了如下过程:H2O2→O2。
①反应体系选择的酸是: (填序号)。
A.盐酸 B.浓硫酸 C.稀硫酸 D.醋酸
②如果上述反应中有6.72 L(标准状况)气体生成,转移的电子为 mol。
(4)H2O2有时可作为矿业废液消毒剂,有“绿色氧化剂”的美称;如消除采矿业胶液中的氰化物(如KCN),经以下反应:KCN+H2O2+H2O====A+NH3↑,试指出生成物A的化学式为 ,并阐明H2O2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固体物质只含有钠和氧两种元素,将它放在足量的水中产生两种气体,这两种气体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则原固体物质的组成是( )
A.Na2O2与Na2O B.Na和NaOH
C.Na2O2和Na D.Na和Na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A、B、C、D、E、F六种物质有如下变化关系,E是淡黄色粉末,判断:
(1)写出A、B、C、D、E、F的化学式:
A. ;B. ;C. ;
D. ;E. ;F. 。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直接写出离子方程式)
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粗硅的制取中发生2C+SiO22CO↑+Si,硅被还原,所以碳的还原性大于硅的还原性
B.硅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所以硅酸钠可以保存在磨口玻璃塞试剂瓶中
C.用SiO2制取硅酸,应先使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然后再通入CO2
D.由Na2CO3+SiO2CO2↑+Na2SiO3可知硅酸的酸性大于碳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浓硫酸滴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然后褪色,最后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酸性、氧化性和吸水性
B.样品无明显现象
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样品中含S
C.常温下浓硫酸能用铁制容器盛装,说明浓硫酸与Fe不反应
D.样品得到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样品中含S
或H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了在实验室更简便地制取干燥的NH3,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A.NH4Cl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进行干燥
B.N2+3H22NH3,用烧碱进行干燥
C.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加热NH4HCO3,气体用P2O5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