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卤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
B.0族元素的最外层都为8电子稳定结构
C.每一周期都是从金属元素开始到非金属元素结束
D.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

分析 A.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He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
C.第一周期只有H、He两种元素;
D.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

解答 解:A.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故A正确;
B.He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其它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都为8电子稳定结构,故B错误;
C.第一周期只有H、He两种元素,均为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
D.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0族、过渡元素无此规律,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原子结构与位置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CD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合成氨反应中,下列说法可以确定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当有1molN≡N键断裂的同时,有3molH-H键断裂
B.当有1molN≡N键断裂的同时,有6molN-H键形成
C.当有1molN≡N键断裂的同时,有6molH-H键形成
D.当有1molN≡N键断裂的同时,有6molN-H键断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蚕月条桑…八月载绩”,描述的是采桑与织麻布,鉴别丝绸与棉麻制品可采用灼烧的方法
B.尼龙绳、宣纸、羊绒衫、棉衬衣这些生活用品中都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
C.古代造纸是以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纤维素是天然的高分子材料
D.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电解装置中,电极A是由金属M制成的,B、C和D都是铂电极,甲中的电解质溶液为MSO4,乙中的电解质为H2SO4.E、F是外接直流电源的两极,电路接通后,电极B上有金属M析出.(已知金属M无变价)
(1)电池中E是正极,F是负极.
(2)A极上电极反应为M-2e-=M2+,B极上电极反应为M2++2e-=M,C极上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D极上电极反应为4H++4e-=2H2↑.
(3)当电路中通过2.408×1022个电子时停止电解,发现B极上析出1.27gM,则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
(4)如果再将外接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交换接入原电路,当通过1mol电子后,B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已知:
i.4KI+O2+2H2O═4KOH+2I2    
ii.3I2+6OH-═IO3-+5I-+3H2O
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久置的KI固体(呈黄色)溶于水配成溶液;
②立即向上述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
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硫酸,溶液立即变蓝.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②说明久置的KI固体中不含有I2
B.③中溶液变蓝的可能原因:IO3-+5I-+6H+═3I2+3H2O
C.碱性条件下,I2与淀粉显色的速率快于其与OH -反应的速率
D.若向淀粉KI试纸上滴加硫酸,一段时间后试纸变蓝,则证实该试纸上存在I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事实不能作为实验判断依据的是(  )
A.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B.铁投入CuSO4溶液中,能置换出铜,钠投入CuSO4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铜,判断钠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酸性H2CO3 <H2SO4,判断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
D.F2与Cl2分别与H2反应,判断氟与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中,同时含有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NaOHB.H2O2C.Na2O2D.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共价键都有方向性
B.s轨道和p轨道重叠可以形成π键
C.若把H2S分子写成H3S分子,违背了共价键的饱和性
D.两个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可形成多个σ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9.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1)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变蓝(填现象),即可证明.依据是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
(2)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填现象),即可证明.依据是碳酸酸性强于硅酸.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C中干扰试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