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①中的物质

②中的物质

预测①的现象

A

淀粉KI溶液

浓硝酸

无明显变化

B

酚酞溶液

浓盐酸

无明显变化

C

AlCl3溶液

浓氨水

有白色沉淀

D

湿润红纸条

饱和氯水

红纸条褪色

 

【答案】

A

【解析】浓硝酸易挥发,挥发出的硝酸溶于碘化钾溶液中,能把碘化钾氧化生成单质碘,所以正确溶液显蓝色,A不正确,其余都是正确的,答案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奉贤区二模)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甲、乙两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   作 现   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液体Y,加强热; A中有白雾生成,红色固体Z的表面产生气泡.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红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气体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2H2SO4(浓)
  △  
.
 
CuSO4+SO2↑+2H2O
Cu+2H2SO4(浓)
  △  
.
 
CuSO4+SO2↑+2H2O

(2)C中可溶性钡盐溶液X为
硝酸钡
硝酸钡
.实验过程中,发现液体Y不能很顺利地滴下,则可如何改进:
将分液漏斗改为恒压漏斗
将分液漏斗改为恒压漏斗

(3)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的产生原因,甲同学认为是
空气参与了反应
空气参与了反应
,乙同学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甲同学在原有操作之前,先通N2一段时间.乙同学则在A、B间增加盛有饱和NaHSO3溶液的洗气瓶D.
甲、乙各自进行实验,B中现象分别如下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空气、白雾均是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白雾是主要原因
空气、白雾均是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白雾是主要原因

 甲  大量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定
 乙  少量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4)丙将甲乙两同学的方案进行联合试验,发现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但无红棕色气体.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SO2+2H2O+3Ba(NO32═3BaSO4↓+2NO↑+4HNO3
3SO2+2H2O+3Ba(NO32═3BaSO4↓+2NO↑+4HNO3

(5)丁同学认为丙选择的两种钡盐比较相似,于是丁在丙的基础上将B、C中的钡盐分别换成过量新制的醋酸钡溶液、Ba(AlO22溶液,发现B、C中均立即产生大量白色沉淀,该沉淀可溶于稀盐酸,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气体.C中沉淀为
BaSO3、氢氧化铝
BaSO3、氢氧化铝
.实验室里欲获得该沉淀,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烧杯、漏斗、玻璃棒
烧杯、漏斗、玻璃棒

(6)结合实验目的,根据四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
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SO2与可溶性钡的弱酸盐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SO2与可溶性钡的弱酸盐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9?上海一模)某活动课程小组拟用50mL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制备Na2CO3溶液.为了防止通入的CO2气体过量生成NaHCO3,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取25mL NaOH溶液吸收过量的CO2气体,至CO2气体不再溶解;
b.小火煮沸溶液1~2min;
c.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mL)NaOH溶液,使其充分混合反应.
(1)此方案能制得较纯净的Na2CO3,写出a、c两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NaOH+CO2═NaHCO3
NaOH+CO2═NaHCO3
NaHCO3+NaOH═Na2CO3+H2O
NaHCO3+NaOH═Na2CO3+H2O

此方案第一步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加入反应物前,如何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
用弹簧夹夹住A、B连接处,先检查A的气密性:塞紧橡皮塞,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中的水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漏斗内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然后检查B的气密性: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水,使导管口侵入水中,双手捂住广口瓶片刻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形成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也可一次检查A、B的气密性:连接和烧杯间的乳胶管用止水夹夹住.然后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中的水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水面,过一会,观察漏斗内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差,若保持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
用弹簧夹夹住A、B连接处,先检查A的气密性:塞紧橡皮塞,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中的水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漏斗内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然后检查B的气密性: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水,使导管口侵入水中,双手捂住广口瓶片刻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形成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也可一次检查A、B的气密性:连接和烧杯间的乳胶管用止水夹夹住.然后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中的水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水面,过一会,观察漏斗内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差,若保持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
(3)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
饱和酸氢钠溶液
饱和酸氢钠溶液
,作用是
吸收HCl气体
吸收HCl气体

(4)在实验室通常制法中,装置A还可作为下列
②④⑤
②④⑤
气体的发生装置(填序号).
①CH2═CH2    ②H2S    ③CH4    ④CH≡CH     ⑤H2
(5)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①NH3,②Cl2,③HCl,④H2S,⑤CH4,⑥CO,⑦CO2,⑧O2时,属于必须进行尾气处理,并能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处理的,将气体的序号填入装置图的下方空格内.

(6)已知所用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室温下该溶  液密度为1.44g/mL,假设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不考虑实验误差,计算用此种方法制备所得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7.2 mol/L
7.2 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淀粉KI试纸变蓝
淀粉KI试纸变蓝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Cl2+2Br-═Br2+2Cl-
Cl2+2Br-═Br2+2Cl-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震荡.静至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震荡.静至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2?朝阳区一模)某同学为了验证碳和硅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步骤:
Ⅰ.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并打开活塞a,滴加盐酸.
Ⅱ.A中看到白色沉淀时,…,关闭活塞a.
请回答:
(1)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CaCO3+2H+=Ca2++CO2↑+H2O
CaCO3+2H+=Ca2++CO2↑+H2O

(2)通过步骤Ⅰ得知盐酸具有的性质是
AD
AD
(填字母).
A.挥发性     B.还原性     C.氧化性     D.酸性
(3)C装置的作用是
除HCl气体
除HCl气体
,X是
NaHCO3
NaHCO3
(写化学式).
(4)为了验证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步骤Ⅱ中未写的操作和现象是
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当D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后
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当D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后
,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SiO3+CO2+H2O=H2SiO3(胶体)+Na2CO3
Na2SiO3+CO2+H2O=H2SiO3(胶体)+Na2CO3

(5)碳、硅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
碳和硅位于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的能力减弱,非金属性减弱
碳和硅位于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的能力减弱,非金属性减弱
(从原子结构角度加以解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某课外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已省略).
(1)用该装置制备NO2并研究其性质.
①收集一试管NO2,取下试管B倒立在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C中NaOH溶液吸收NO2,生成两种盐,且被氧化与被还原的NO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该装置也可用于制备Cl2并研究其性质.
①若A中固体为漂白粉,滴入浓盐酸,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在B中放一小块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可观察到试纸变蓝,请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
 

③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替代NaOH溶液吸收氯气,已知25.0mL 0.1mol?L-1的Na2S2O3溶液恰好把标准状况下224mL Cl2完全转化为Cl-时,S2O32-转化成
 
(填选项).
a.S2-    b.S    c.SO32-    d.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