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乙醇是一种优质的液体燃料,二甲醚与合成气制乙醇是目前合成乙醇的一种新途径,总反应为:CH3OCH3(g)+CO(g)+2H2 (g)?CH3OH(g)+C2H5OH(g).向反应系统中同时通入二甲醚、一氧化碳和氢气,先生成中间产物乙酸甲酯后,继而生成乙醇.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有:
反应过程化学方程式不同温度下的K
273.15K1000K
二甲醚羰基化反应CH3OCH3(g)+CO(g)?CH3COOCH3(g)1016.25101.58
乙酸甲酯加氢反应CH3COOCH3(g)+2H2(g)?CH3OH(g)+C2H5OH(g)103.9710-0.35
回答下列问题:
(1)二甲醚碳基化反应的△H<0 (填“>”“<”“=”).                      
(2)若反应在恒温恒容下进行,下列可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D.
A.2v(CH3COOCH3)=v(H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密闭容器中C2H5OH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3)总反应CH3OCH3(g)+CO(g)+2H2 (g)?CH3OH(g)+C2H5OH(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C}_{2}{H}_{5}OH)c(C{H}_{3}OH)}{c(C{H}_{3}OC{H}_{3})c(CO){c}^{2}({H}_{2})}$,随温度的升高,总反应的K将减小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在压强为1Mpa条件下,温度对二甲醚和乙酸甲酯平衡转化率影响如图1所示,温度对平衡体系中乙酸甲酯的含量和乙醇含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观察图2可知乙酸甲酯含量在 300K~600K范围内发生变化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简要解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该温度范围,反应Ⅰ转化率都很大,反应Ⅱ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乙酸甲酯的含量升高.
(5)将CH3OCH3(g)和CO(g)按物质的量之比1:1充入密闭容器中发生碳基化反应,在T K时,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
时间(min)
浓度(mol•L-1)
01020304050
CH3OCH3(g)2.001.801.701.000.500.50
CO(g)2.001.801.701.000.500.50
CH3COOCH3(g)00.200.301.001.501.50
①20min时,只改变了某一条件,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判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C(填字母).
A.通入一定量的CO  B.移出一定量的CH3OCH3C.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②在图3中画出TK,CH3COOCH3(g)的体积分数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

分析 (1)二甲醚羰基化反应为CH3OCH3(g)+CO(g)?CH3COOCH3(g),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从273.15K升高到1000K,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从1016.25变为101.58,升高温度后平衡常数减小,则升高温度平衡向着逆向移动,据此判断该反应的焓变;
(2)CH3OCH3(g)+CO(g)+2H2 (g)?CH3OH(g)+C2H5OH(g),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及各物质成分都不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物理量不变;
(3)平衡常数K=$\frac{生成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反应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反应为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进行;
(4)图象分析可知乙酸甲酯含量在300K~600K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增大,反应Ⅰ的转化率增大,反应Ⅱ的转化率小;
(5)①CH3OCH3(g)+CO(g)?CH3COOCH3(g)△H<0,20min时到30min,CH3OCH3(g)和CO(g)物质的量难度减小0.7mol/L,生成的CH3COOCH3(g)物质的量难度增加0.7mool/L,和10min-20min内反应的变化可知反应速率增加,但反应比例关系符合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说明是加入了催化剂;
②图表中数据可知,20min后反应速率增大,是加入了催化剂,图象中变化快,40min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乙酸甲酯体积含量=$\frac{1.5}{0.5+0.5+1.5}$×100%=60%,40min后含量不再发生变化,据此画出图象.

解答 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从273.15K升高到1000K,反应CH3OCH3(g)+CO(g)?CH3COOCH3(g)的平衡常数从1016.25变为101.58,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则升高温度平衡向着逆向移动,说明逆反应为吸热反应,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该反应的焓变△H<0,
故答案为:<;
(2)CH3OCH3(g)+CO(g)+2H2 (g)?CH3OH(g)+C2H5OH(g),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
A.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2v(CH3COOCH3)=v(H2)为正反应速率之比,不能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说明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气体质量和体积不变,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密闭容器中C2H5OH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3)CH3OCH3(g)+CO(g)+2H2 (g)?CH3OH(g)+C2H5OH(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C}_{2}{H}_{5}OH)c(C{H}_{3}OH)}{c(C{H}_{3}OC{H}_{3})c(CO){c}^{2}({H}_{2})}$,反应为放热反应,随温度的升高,平衡逆向进行,总反应的K减小,
故答案为:$\frac{c({C}_{2}{H}_{5}OH)c(C{H}_{3}OH)}{c(C{H}_{3}OC{H}_{3})c(CO){c}^{2}({H}_{2})}$;减小;
(4)观察图2可知乙酸甲酯含量在 300K~600K范围内发生变化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该温度范围,反应Ⅰ转化率都很大,反应Ⅱ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乙酸甲酯的含量升高,
故答案为: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该温度范围,反应Ⅰ转化率都很大,反应Ⅱ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乙酸甲酯的含量升高;
(5)①CH3OCH3(g)+CO(g)?CH3COOCH3(g)△H<0,20min时到30min,CH3OCH3(g)和CO(g)物质的量难度减小0.7mol/L,生成的CH3COOCH3(g)物质的量难度增加0.7mool/L,和10min-20min内反应的变化可知,转化率与20min时到30min的转化率相同,反应速率增加,反应比例关系符合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反应物的转化率未变,说明是加入了催化剂,
A.通入一定量的CO 会提高 CH3OCH3(g)的转化率,CO转化率减小,不符合表中数据变化,故A错误;
B.移出一定量的CH3OCH3 会提高,故B错误;
C.加入合适的催化剂会提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②图表中数据可知,20min后反应速率增大,是加入了催化剂,图象中变化快,40min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乙酸甲酯体积含量=$\frac{1.5}{0.5+0.5+1.5}$×100%=60%,40min后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画出的图象为: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状态的建立等,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与焓变之间关系,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利用如图装置,进行NH3与金属氧化物MxOy反应生成M、N2、H2O,通过测量生成水的质量来测定M的相对原子质量.a中试剂是浓氨水.

(1)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仪器b中装入的试剂可以是NaOH或生石灰或碱石灰.
(2)按气流方向正确的装置连接顺序为(填序号,装置可重复使用):BDADC.
(3)装置C的作用:尾气处理,吸收未反应的NH3;同时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4)实验结束时,应首先Ⅰ(填序号); 这样做的原因是使反应产生的水蒸气全部被碱石灰吸收.
Ⅰ.熄灭A装置的酒精灯Ⅱ.停止从a中滴加液体
(5)若金属氧化物为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frac{\underline{\;\;△\;\;}}{\;}$3Cu+N2+3H2O.
(6)若实验中准确称取金属氧化物的质量为m g,完全反应后,测得生成水的质量为n g,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frac{(18m-16n)y}{nx}$(用含x、y、m、n的式子表示).
(7)某同学仔细分析上述装置后认为仍存在缺陷,你认为该如何改进?在尾气吸收的浓硫酸前加安全瓶防倒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如图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R、W、X、Y、Z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W元素的电负性大于Y元素的电负性
B.X元素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
C.p能级未成对电子最多的是Z元素
D.Y、Z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R原子的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
A.氧化钙B.氯化铁C.氯化氢D.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将铁铝矾溶于水中,得到浅绿色溶液,有关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铁铝矾有净水作用,其水溶液显中性
B.向该溶液中加入Na2S溶液,有淡黄色沉淀
C.用惰性电极电解该溶液时,阴极区有沉淀
D.在空气中,蒸干并灼烧该溶液,最后所得的残留固体为Al2O3、Fe2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浙江省在原先推行乙醇汽油的基础上,开始试点甲醇汽油(即在汽油中添加一定量的甲醇),根据检测的数据分析认为,若宁波全市的140余万辆机动车全部使用甲醇汽油,一年内能减少有害气体(一氧化碳)排放将近100万吨.甲醇常利用煤气化过程中生成的CO和H2来制备:CO+2H2?CH3OH.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

(1)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填字母):
A.△H>0,△S>0                 B.△H>0,△S<0
C.△H<0,△S<0                 D.△H<0,△S>0
(2)现进行如下实验,在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和3molH2,净测得CO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从反应开始到平衡,CO的平均反应速率v(CO)=0.075mol/(L.min),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4}{3}$.
(3)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后,下列措施中能使$\frac{n(C{H}_{3}OH)}{n(CO)}$增大的有C.
A.升高温度     B.充入He气    C.再冲入1molCO和3molH2  D.使用催化剂
(4)若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molH2和1molCH3OH,达到平衡时测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同温同压下起始的1.6倍,则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25.6g/mol.
(5)工业上用水煤气来合成有机燃料,例如:CO(g)+2H2(g)$\stackrel{一定条件}{?}$CH3OH(g)△H=-91kJ/mol某同学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模拟化工生产进行实验,H2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2:
①实验I比实验II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长.(填“长”“短”或“相等”)
②实验III比实验I的温度要高,其它条件相同,请在图2中画出实验I和实验III中H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通常将0℃、101kPa称作标准状况,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若标准状况下CO和CO2混合气体的密度为1.607g/L,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6;其中CO的质量分数为38.89%;若将0.1mol该混合气体通入含0.1mol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O2+Ca2++2OH-=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准确移取20.00mL草酸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00mol•L-1KOH溶液滴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之后装入KOH标准溶液,并读数
B.选择酚酞作指示剂,终点时溶液由无色刚好变成粉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
C.锥形瓶中从滴定开始到滴定终点时,水电离的c(H+)由小逐渐增大
D.滴定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则测定结果偏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已知苯酚具有弱酸性,其Ka=1.1×10-10;水杨酸第一级电离形成的
离子能形成分子内氢键.据此判断,相同温度下电离平衡常数Ka2(水杨酸)<Ka(苯酚)(填“>”或“<”),其原因是中形成分子内氢键,使其更难电离出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