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硝化甘油在体内能够分解出NO,少量的NO会促进血管扩张,防止血管栓塞,因此,被广泛用于治疗心绞痛 | |
B. |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流程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 |
C. | 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而青花瓷、石英玻璃、分子筛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 |
D. | 生物炼铜法就是利用某种能耐受铜盐毒性的细菌,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把不溶性的硫化铜转化为可溶性的铜盐,从而使铜的冶炼变得成本低,污染小,反应条件十分简单 |
分析 A.NO作为信号分子,使血管扩张而帮助控制血液流向人体的各个部位;
B.侯氏制碱法是将CO2、NH3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由于NaHCO3溶解度小于Na2CO3,故NaHCO3在溶液中析出;
C.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D.微生物法是采用某些细菌能用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硫化铜矿石.
解答 解;A.NO是明星分子,在人体的血管系统内具有传送信号的功能,NO极少量时在人体的血管系统内会促进血管扩张,防止血管栓塞,故A正确;
B.侯氏制碱法是将CO2、NH3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发生以下反应: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H4Cl+NaHCO3↓,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故有NaHCO3的晶体析出,故B正确;
C.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而青花瓷、分子筛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C错误;
D.利用生物炼铜法把不溶性的硫化铜氧化,硫从负二价被氧化成正六价,最后转化成可溶的硫酸铜,成本低,污染小,反应条件十分简单,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环境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过氧化钠除去CO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2 | |
B. | 用酸性KMnO4溶液可以检验CH2=CHCH2OH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 | |
C. | 用乙醚萃取青蒿中青蒿素时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 |
D. | 在滴定实验中,量取待测液的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会使测定结果偏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46g NO2和N2O4以任意比混合,所得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数为NA | |
B. | 标准状况下,含2NA个单键的甲醛分子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 |
C. | 1mol Fe 与一定量的硝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0.3NA | |
D. | 1mol N2和3mol H2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的N-H键数可能等于5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食盐可做调味剂、防腐剂 | |
B. | 硅酸钠可做木材防火剂的原料 | |
C. | 二氧化硫在葡萄酒中起漂白作用 | |
D. | 还原铁粉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的脱氧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步骤②的白色沉淀可能为BaSO4和BaCO3 | |
B. | 若该溶液焰色反应呈紫色,则该溶液一定有6种离子组成 | |
C. | 步骤①中可以确定Fe2+、NO3-的存在,不能确定其它离子的存在 | |
D. | 溶液中难以确定Al3+的存在与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维生素C的分子式为C6H7O6 | |
B. | 维生素C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可得到2种产物 | |
C. | 维生素C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 |
D. | 1mol维生素C与足量Na反应最多生成1molH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l mol Fe(NO3)3与足量HI溶液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 |
B. | 将lmol Cl2通入水中,HClO、Cl-、ClO-粒子数之和为2NA | |
C. | 分子数目为0.1NA的N2和NH3混合气体,原子间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目为0.3NA | |
D. | 将CO2通过Na2O2使其增重a克时,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frac{a{N}_{A}}{1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e在少量Cl2中燃烧生成FeCl2 | |
B. | 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均是化学变化 | |
C. | 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无关 | |
D. | 按a、b两种途径由铜制备相同量的硝酸铜,途径a、b消耗的铜一样多 途径a:Cu$→_{△}^{O_{2}}$CuO$\stackrel{稀硝酸}{→}$Cu(NO3)2;途径b:Cu$\stackrel{稀硝酸}{→}$Cu(NO3)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