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在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高温下发生下列反应:C(s)+H2O(g)CO(g)+H2(g),其中H2O、CO的物质的量(mol)随时间(min)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述式为$K=\frac{{c(CO).c({H_2})}}{{c({H_2}O)}}$
(2)计算1min内υ(CO)=0.1mol/L.min
(3)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区间是1~2min、3~5min
(4)若反应进行到2min时,改变了温度,使曲线发生如右图所示的变化,则温度为升高(选填“升高”或“降低”)逆反应是放(选填“吸”或“放”)热反应.
(5)反应至5min时,若也只改变了某一个条件,使曲线发生如图所示变化,该条件可能是下述中的B.
A.增加了C     B.增加了水蒸气     C.降低了温度    D.增加了压强.

分析 (1)化学平衡常数K=$\frac{生成物浓度系数幂次方}{反应物浓度系数幂次方}$;
(2)据v(CO)=$\frac{\frac{△n(CO)}{V}}{△t}$计算;
(3)图象分析物质水、一氧化碳物质的量不变的时间段为平衡状态;
(4)反应进行至2min时,根据图象知,相同时间内,水和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大于0-1min内,说明反应速率增大,根据压强和温度对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
(5)反应至第5min时,CO的物质的量不变,水的物质的量增大,说明改变的量是水的物质的量.

解答 解:(1)化学平衡常数K=$\frac{生成物浓度系数幂次方}{反应物浓度系数幂次方}$,$K=\frac{{c(CO).c({H_2})}}{{c({H_2}O)}}$,故答案为:$K=\frac{{c(CO).c({H_2})}}{{c({H_2}O)}}$;
(2)v(CO)=$\frac{\frac{△n(CO)}{V}}{△t}$=$\frac{\frac{0.2mol}{2L}}{1min}$=0.1mol/L.min,故答案为:0.1mol/L.min;
(3)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含量等不再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其它量不变,可由此判断1~2 min、3~5 min时间段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故答案为:1~2 min、3~5 min; 
(4)反应进行至2min时,根据图象知,相同时间内,水和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大于0-1min内,说明反应速率增大,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减少,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增加,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该改变的条件只能是升高温度,升温一氧化碳物质的量增大,说明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逆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升高;放; 
(5)反应至第5min时,CO的物质的量不变,水的物质的量增大,说明改变的量是增加水的物质的量,随反应进行水蒸气减小,一氧化碳增大,平衡正向进行;
A、增加了C是固体,不影响化学平衡,故A错误;
B、增加了水蒸气,5min时,CO的物质的量不变,水的物质的量增大,故B正确;
C、反应是吸热反应,降低了温度平衡逆向进行,图象不符合,故C错误;
D、增加了压强,平衡逆向进行,不符合图象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明确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温度和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即可解答,注意降低温度时,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都降低反应速率,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一氯甲烷B.乙醇C.溴乙烷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八角茴香是中国传统的香料和中药,八角茴香含有一种重要成分莽草酸,莽草酸是目前世界上被证明是对抗禽流感的唯一良方-“达菲”的原材料.莽草酸的结构简式为:下列关于莽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7H11O5
B.该化合物的分子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只有4个
C.该化合物可以与溴水、NaOH、NaHCO3发生反应
D.该化合物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不能制备得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比例模型可以表示水分子,也可以表示二氧化碳分子
B.电子式可以表示羟基,也可以表示氢氧根离子
C.离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35Cl-,也可以表示37Cl-
D.离子方程式HCO3-+H2O?H3O++CO32-可以表示HCO3-离子的水解,也可以表示它的电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下列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Fe(OH)3+3H+═Fe3++3H2O
B.盛放烧碱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SiO2+2OH-═SiO32-+H2O
C.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过量石灰水并加热:NH4++OH-$\frac{\underline{\;\;△\;\;}}{\;}$NH3↑+H2O
D.用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双氧水:2MnO4-+6H++5H2O2═2Mn2++5O2↑+8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已知:2H2(g)+CO(g)═CH3OH(g)△H=-90kJ/mol,其他相关数据如表
        共价键  H-H   C-H  C-O   O-H
键能(kJ/mol)    436     414    326     464
则CO中碳氧键的键能为(  )
A.1070 kJ/molB.1080 kJ/molC.1090 kJ/molD.1100 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在研究物质变化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认识物质变化时所引起的化学键及其能量变化,据此判断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
B.燃烧可看成“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光能等释放出来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在化学反应中,破坏旧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能量时,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关于糖类、油脂和蛋白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油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葡萄糖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
C.蔗糖和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蛋白质溶液遇硫酸铜后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1)常温下,pH=11的NaOH溶液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为8,稀释105倍后溶液的pH为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103倍,结合离子积常数计算
(2)在pH为11的Ba(OH)2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10-4 mol/L,水电离出的C(OH-)为10-11mol/L
(3)25℃时,将pH=10和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的pH=11.7.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