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Cu、Cu2O和CuO组成的混合物,加入100mL0.6mol/LHNO3溶液恰好使混合物溶解,同时收集到224mLNO气体(标准状况).求:
(已知:3Cu2O+14H++2NO3-→6Cu2++2NO↑+7H2O)
(1)产物中硝酸铜的物质的量.
(2)如混合物中含0.01molCu,则其中Cu2O、Cu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多少?
(3)如混合物中Cu的物质的量为X,求X的取值范围.

分析 (1)从N原子守恒的角度计算硝酸铜的物质的量;
(2)从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的角度计算;
(3)根据质量和电子守恒列方程式计算X的取值范围.

解答 解:(1)根据N原子守恒可知:n[Cu(NO32]=$\frac{0.1L×0.6mol/L-\frac{0.224L}{22.4L/mol}}{2}$=0.025mol,
答:产物中硝酸铜的物质的量为0.025mol;
(2)由Cu元素守恒可得:2×n(Cu20)+n(CuO)+0.01mol=0.025mol,
由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可知:0.01×2+2×n(Cu20)=$\frac{0.224L}{22.4L/mol}$×3,
解得:n(Cu20)=0.005mol,n(CuO)=0.005mol,
答:如混合物中含0.0lmoLCu,则其中Cu20、CuO的物质的量均为0.005mol;
(3)由Cu元素守恒可得:2×n(Cu20)+n(CuO)+X=0.025mol,
由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可知:X×2+2×n(Cu20)=0.01×2+2×n(Cu20)=$\frac{0.224L}{22.4L/mol}$×3,
解得:n(CuO)=X-0.005mol、n(Cu20)=0.015mol-X,
则X的范围为:0.005mol<X<0.015mol,
答:如混合物中Cu的物质的量为X,X的取值范围为0.005mol<X<0.015mol.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反应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注意从质量守恒和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的角度分析,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2012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 你行动了吗?”,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的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下列有关绿色消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倡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上下班B.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C.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和无氟冰箱D.将煤液化或气化,获得清洁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图1为长式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的编号代表对应的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发现,②、④、⑨三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晶体具有超导性,其晶胞的结构特点如图2所示(图中②、④、⑨分别位于晶胞的体心、顶点、面心),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Ni3C(用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2)元素②的一种氢化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常把该氢化物的产量作为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有关该氢化物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BD.
A.分子中含有分子间氢键                  B.属于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只含有4个σ键和1个p-p的π键   D.该氢化物分子中②原子采用sp2杂化
(3)某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为nsnnpn+1,该元素与元素①形成的18电子的X分子的结构式为;该元素还可与元素①形成10电子的气体分子Y,将过量的Y气体通入盛有含⑩元素的硫酸盐溶液中,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为:先产生蓝色沉淀,后沉消失,变成深蓝色的溶液;反应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NH3•H2O=Cu(OH)2↓+2NH4+、Cu(OH)2+4NH3=[Cu(NH34]2++2OH-  
(4)比较③,⑤,⑥,⑦,⑧五种元素的电负性大小,由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为Ca<Al<S<Cl<O(用元素符号表示).
(5)⑩元素单质晶体是面心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5个⑩原子紧密堆砌,⑩原子半径为d cm,求该金属的密度为$\frac{\sqrt{2}a}{8{d}^{3}}$g•cm-3.(该金属原子的质量为a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是一些常见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溶液中的水以及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未标出.A、E是空气中的两种主要成分,C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新型材料,且和SiC具有相同的价电子数和原子数,D是一种单质,F为气体,J是一种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K是两性化合物.反应③、④、⑤用于工业中生产H.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FNH3,INaAlO2
(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
(3)写出反应⑥的离子方程式:CO2+2AlO2-+3H2O=2Al(OH)3↓+CO32-
(4)B和SiC的纳米级复合粉末是新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理想的散热材料.反应①是科学家研究开发制备该纳米级复合粉末的最新途径.已知B由Si及另外两种元素组成,且Si与另外两种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4,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Al4SiC4+2N2$\frac{\underline{\;1500℃\;}}{\;}$4AlN+SiC+3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A~G是几种烃的分子球棍模型(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下含碳量最高的气态烃是D(填字母).
(2)不能够发生加成的烃有3种.
(3)一卤代物有两种的是E(填字母).
(4)等质量的上述烃燃烧耗氧最多的是A(填字母)
(5)写出实验室制C的化学方程式CH3CH2O$\frac{\underline{\;浓硫酸\;}}{170℃}$CH2=CH2↑+H2O
(6)写出F发生溴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6H6+Br2$\stackrel{溴化铁}{→}$C6H5Br+HB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初步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少量杂质),选用的试剂和分离方法均正确的是(  )
序号物质试剂分离方法
乙酸乙酯(乙酸)NaOH溶液分液
溴苯(溴)NaOH溶液分液
乙醇(水)生石灰蒸馏
苯(环己烷)分液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④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ⅣA族.
(2)①、④、⑤、⑧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写出其中一种化合物的电子式
(3)由表中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1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的稀溶液易被催化分解,下列物质不能作该反应催化剂的是(填序号)bc.
a.MnO2   b.HI  c.Na2SO3  d.FeCl3
(4)W与④是相邻的同主族元素.在下表中列出H2WO3的各种不同化学性质,举例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编号性质化学方程式
示例氧化性H2WO3+3H3PO3═3H3PO4+H2W↑
1
2
(5)由表中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X、Y、Z、M、N可发生如图反应:

X溶液与Y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3++3NH3+3H2O═Al(OH)3↓+3NH4+,M中阳离子的鉴定方法取少量M样品放入试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有铵根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H3COO-、H+、Na+、K+B.NH4+、OH-、Ba2+、Cl-
C.Ca2+、NO3-、Ba2+、K+D.NO3-、Ba2+、H+、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工业上从废铅蓄电池的铅膏回收铅的过程中,可用碳酸盐溶液与处理后的铅膏(主要成分为PbSO4)发生反应:PbSO4(s)+CO32-(aq)═PbCO3(s)+SO42-(aq).某课题组用PbSO4为原料模拟该过程,探究上述反应的实验条件及固体产物的成分.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S{O}_{4}^{2-})}{c(C{O}_{3}^{2-})}$
(2)室温时,向两份相同的PbSO4样品中分别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均可实现上述转化.在Na2CO3溶液中PbSO4转化率较大,理由是相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前者c(CO32-)较大
(3)查阅文献:上述反应还可能生成碱式碳酸铅[2PbCO3•Pb(OH)2],它和PbCO3受热都易分解生成PbO.该课题组对固体产物(不考虑PbSO4)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全部为PbCO3
假设二:全部为2PbCO3•Pb(OH)2
假设三:PbCO3与2PbCO3•Pb(OH)2的混合物.
(4)为验证假设一是否成立,课题组进行如下研究:
①定性研究:请你完成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一定量样品充分干燥,然后将样品加热分解,将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和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瓶若无水硫酸铜不变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样品全部是PbCO3
②定量研究:取26.7mg的干燥样品,加热,测得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某同学由图中信息得出结论:假设一不成立.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同意,若全部为PbCO3,26.7g完全分解后,其固体质量为22.3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