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

(1)指出取提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①过滤;②萃取;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I+Cl2=I2+2KCl,、.
(2)提取碘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B.
A.甲苯、酒精
B.四氯化碳、苯
C.汽油、乙酸
D.汽油、甘油
(3)为使海藻灰中碘离子转化为碘的有机溶液,实验室里有烧杯、玻璃棒、集气瓶、酒精灯、导管、圆底烧瓶、石棉网以及必要的夹持仪器、物品.尚缺少的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

分析 从海带中提取碘:海带灼烧后得到海带灰浸泡后得到海带灰的浊液,将悬浊液分离为残渣和含碘离子溶液应选择过滤的方法,过滤得到含碘离子的溶液,通入适量Cl2,将碘离子氧化成单质碘,离子方程式为:2I-+Cl2=I2+2Cl-,得到含碘的水溶液,加入有机溶剂,萃取分液得到含碘的有机溶液,通过蒸馏得到碘单质.
(1)①是将悬浊液分离成清液和残渣,故操作是过滤;②是将碘从溶剂水中提取到另一溶剂(有机溶剂)中,故此操作是萃取;过程②为碘化钾被氯气氧化成碘的反应;
(2)萃取的基本原则两种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另一种大的多;
(3)萃取分液用的仪器是分液漏斗,故此处缺少的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

解答 解:(1)①分离固体和液体用过滤,海带灼烧后得到海带灰浸泡后得到海带灰的浊液,将悬浊液分离为残渣和含碘离子溶液应选择过滤的方法,
②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跟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这种方法叫做萃取,含碘的水溶液,加入有机溶剂,萃取分液得到含碘的有机溶液,过滤得到含碘离子的溶液,通入适量Cl2,将碘离子氧化成单质碘,方程式为:2KI+Cl2=I2+2KCl,
故答案为:过滤;萃取;KI+Cl2=I2+2KCl;
(2)萃取剂不能与水混溶,故A.酒精;C.乙酸;D.甘油都不可做萃取剂;B.四氯化碳、苯和水不互溶,且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大于水,符合萃取剂的要求,
故答案为:B;
(3)使海藻灰中碘离子转化为碘的有机溶液,需进行萃取分液,萃取分液必须用到分液漏斗,所以除上述已知仪器外,缺少分液漏斗,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学习中注意掌握过滤、萃取等操作,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加入NaClO将污水中的NH3氧化成N2:3ClO-+2NH3═N2↑+3Cl-+3H2O
B.向稀HNO3中滴加Na2SO3溶液:SO32-+2H+═SO2↑+H2O
C.NaAlO2溶液中AlO2-的水解:AlO2-+2H2O═Al(OH)3↓+OH-
D.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SO2:SiO32-+SO2+H2O═H2SiO3↓+S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A.分别加入Na0H溶液并加热,鉴别地沟油(餐饮废弃油)和矿物油(汽油、煤油等)
B.为检验酸性溶液中的Cl-和SO42-,先加硝酸银溶液,滤去沉淀后加硝酸钡溶液
C.为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先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两种溶液混合后再用水浴加热
D.往含有FeBr2和FeI2的混合溶液中通足量的氯气,然后把溶液蒸干、灼烧,得到FeCl3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一半授予我国药物化学家屠吆吆,以表彰她发明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以异胡薄荷醇为起始原料是人工全合成青蒿素的途径之一(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异胡薄荷醇的分子式为C10H12O
B.青蒿素提取时可以通过加热或加碱溶解的方法提高其浸取率
C.青蒿素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
D.异胡薄荷醇可发生消去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冬日,雪花漫舞,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降雪却会导致道路通行问题.现有一种高速公路的绿色融雪剂-CMA(醋酸钙、醋酸镁固体的混合物),其生产常以白云石(主要成分MgC03•CaC03,含Si02等杂质)和生物质废液--木醋液(主要成分乙酸,以及少量的甲醇、苯酚、焦油等杂质)等为原料,流程如图1:

(1)步骤①发生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MgCO3•CaCO3+4CH3COOH=Ca2++Mg2++4CH3COO-+2CO2↑+2H2O.
(2)滤渣1的主要成分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i02(s)+2NaOH(aq)=Na2SiO3(aq)+H2O(l),△H=-2QkJ/mol(己知lmol NaOH发生反应时放出热量为QkJ);步骤②所得滤液常呈褐色,分析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木醋液中含有少量的有色的焦油以及实验过程中苯酚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最终产生褐色物质.
(3)已知CMA中钙、镁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出水率(与融雪效果成正比)关系如图2所示,步骤④的目的除调节
n(Ca):n(Mg) 约为3:7(选填:1:3; 1:2; 3:7; 2:3)外,另一目的是除去过量的乙酸.

(4)步骤⑥包含的操作有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及干燥.
(5)取akg含MgC03•CaC03质量分数为b%的白云石,经过上述流程制备CMA.已知MgC03'•CaC03的损失率为
c%,步骤④之后到产品CMA的损失率为d%,则结合(3)可知所得产品质量约为($\frac{a×b%(1-c%)×158}{184}+\frac{a×b%×(1-c%)×\frac{7}{3}×142}{184}$)×(1-d%)kg(请用含相关字母的计算式表达,不必化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为探究亚硫酸钠的热稳定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无水亚硫酸钠隔绝空气加热,并利用受热后的固体试样和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某种固体物质受热发生了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充分加热后一定有固体残留           B.加热前后固体颜色一定无变化
C.加热前后固体质量一定有变化         D.一定生成了新的物质
E.充分加热后得到的残留固体一定为混合物
(2)查阅资料:无水亚硫酸钠隔绝空气受热到600℃才开始分解,且分解产物只有硫化钠和另外一种固体,则Na2SO3固体加热到600℃以上分解的化学方程式4Na2SO3$\frac{\underline{\;600℃\;}}{\;}$Na2S+3Na2SO4.如果加热温度低于600℃,向所得固体试样中缓缓滴加稀盐酸至足量,在滴加稀盐酸的整个过程中HSO3-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趋势为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3)如果加热温度高于600℃一段时间后,向所得固体试样中缓缓滴加稀盐酸至足量,观察到烧瓶中出现淡黄色沉淀,且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固体试样跟盐酸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2S2-+SO32-+6H+=3S↓+3H2O;此时在B、C两装置中可能观察到得现象为B中品红溶液褪色,C中无明显变化.
(4)在(3)中滴加足量盐酸后,烧瓶内除Cl-外,还存在另一种浓度较大的阴离子(X).为检验该阴离子(X),先取固体试样溶于水配成溶液,以下是检验阴离子(X)的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合理的方案是乙(填“甲”或“乙”),请说明另一方案不合理的原因甲中先加入具有强氧化性的稀HNO3,它能将SO32-氧化成SO42-,不能判定是否生成SO32-
方案甲:取少量试样溶液于试管中,先加稀HNO3,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离子存在.
方案乙:取少量试样溶液于试管中,先加稀HCl,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离子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国家规定从2001年2月1日起全国停止生产含铅汽油,使用无铅汽油.无铅汽油的含义是(  )
A.汽油中绝不含铅元素B.汽油中不人为添加含铅元素的物质
C.汽油中含铅元素在一定指标范围内D.以上都不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肉桂酸(C9H8O2)是从肉桂皮或安息香分离出的有机酸,主要用于香精香料、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可采用甲苯为主要原料,按下列路线合成:
请回答:
(1)肉桂酸中官能团的名称是碳碳双键、羧基.
(2)A的结构简式是
(3)写出B催化氧化为苯甲酸(C6H5COO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C6H5CHO+O2$\frac{\underline{\;催化剂\;}}{△}$2C6H5COOH.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B和D互为同系物
b.D能发生取代、加成反应
c.1molC、D分别充分燃烧时,消耗O2量为C>D
d.该流程在实际反应中,由甲苯到A的产率往往较低
(5)C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其中同时符合下列要求的结构简式
①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且处于间位;②能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①指南针②黑火药③转轮排字④黏土制陶瓷⑤用玻璃瓶盛装“强水”(古书中记载一种能腐蚀五金的液体⑥用明矾溶液清洗铜镜表面的铜锈⑦湿法炼铜(  )
A.①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③④⑦D.①③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