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若烧瓶的氨气中混有少量氮气,则喷泉实验后的水不能充满烧瓶 | |
B. | 本实验之所以能够产生喷泉是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烧瓶内外存在压强差 | |
C. | 本实验若将NH3换成Cl2,烧杯中水换成饱和食盐水,也能产生喷泉 | |
D. | 实验结束后烧瓶中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frac{1}{22.4}$ mol•L-1 |
分析 A.氮气不溶于水,实验喷泉实验后烧瓶中有氮气;
B.形成喷泉实验利用烧瓶内与大气压的压强差,该实验利用的就是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
C.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也不与饱和食盐水反应;
D.设烧瓶容积为VL,根据n=$\frac{V}{{V}_{m}}$、c=$\frac{n}{V}$计算出实验结束后烧瓶中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答 解:A.若烧瓶的氨气中混有少量氮气,由于氮气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则喷泉实验后的水不能充满烧瓶,故A正确;
B.氨气极易溶于水,从而导致烧瓶内外存在压强差,使烧瓶内气压迅速小于大气压,所以形成喷泉,故B正确;
C.若将NH3换成Cl2,烧杯中水换成饱和食盐水,则无法形成压强差,所以不能产生喷泉,故C错误;
D.设烧瓶容积为VL,则烧瓶内氨气的物质的量为:$\frac{VL}{22.4L/mol}$=$\frac{V}{22.4}$mol,实验结束后烧瓶中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frac{\frac{V}{22.4}mol}{VL}$=$\frac{1}{22.4}$mol/L,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喷泉实验原理及其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喷泉实验原理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能力.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b>c>d | B. | a>c>d>b | C. | c>a>b>d | D. | b>d>c>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生成SO3 2 mol | B. | SO2和SO3共2 mol | C. | 放出197 kJ热量 | D. | 含氧原子共8 mo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X | Y | |
Z | R | |
W |
A. | 原子半径大小关系为:R>Y>X | |
B. | X有多种同素异形体,而Y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 |
C. | 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推测W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W2Y3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 |
D. | ZY2晶体熔化、液态RY3气化均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最高正化合价:③>②>① | B. | 原子半径:①>②>③ | ||
C. | 电负性:③>②>① | D. | 第一电离能:③>②>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X | Y | ||
Z | W | Q |
A. | 钠与W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Na2W2 | |
B. | 由Z与Y组成的物质在熔融时能导电 | |
C. | 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W | |
D. | 固态XY2和ZY2的化学键类型、晶体类型都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门捷列夫能预测钋在地球上的分布 | B. | 钋在第七周期第ⅥA族 | ||
C. | 钋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 D. | 钋属于副族元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实验 序号 | 金属 质量/g | 金属 状态 | c(H2SO4) mol/L | 实验 温度/℃ | 金属消失 的时间/s | |
1 | 0.10 | 丝 | 0.7 | 20 | 250 | |
2 | 0.10 | 丝 | 1.0 | 20 | 200 | |
3 | 0.10 | 粉末 | 1.0 | 20 | 125 | |
4 | 0.10 | 粉末 | 1.0 | 30 | 5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