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工业上可用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和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为主要原料制备高性能磁性材料碳酸锰(MnCO3).其工业流程如图1:

已知:MnCO3难溶于水、乙醇,潮湿时易被空气氧化,100℃开始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净化工序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Cu2+、Ca2+等杂质.若测得滤液中c(F-)=0.01mol•L-1,滤液中残留的c(Ca2+)=1.46×10-6 mol/L〔已知:Ksp(CaF2)=1.46×10-10
(2)沉锰工序中,298K、c(Mn2+)为1.05mol•L-1时,实验测得MnCO3的产率与溶液pH、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2中信息得出的结论是pH等于7.0时反应速率最快,且MnCO3的产率最高.
(3)从沉锰工序中得到纯净MnCO3的操作方法是:过滤、先水洗2-3次、再用乙醇洗涤、低温干燥(或低于100℃干燥).
(4)为测定某软锰矿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准确称量1.20g软锰矿样品,加入2.68g草酸钠固体,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并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充分反应后冷却,将所得溶液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从中取出25.0mL,用0.0200mol•L-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滴定,当滴入20.0mL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
已知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在酸性条件下均能将草酸钠(Na2C2O4)氧化:
2MnO4-+5C2O42-+16H+═2Mn2++10CO2↑+8H2O
MnO2+C2O42-+4H+═Mn2++2CO2↑+2H2O
求该软锰矿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72.5%(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 由流程可知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和黄铁矿加入硫酸酸浸,FeS2和稀硫酸反应生成Fe2+,由沉锰后得到碳酸锰,可知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被亚铁离子还原为Mn2+,过滤分离,再加入软锰矿将Fe2+氧化为Fe3+,加入CaO调节溶液pH,将Fe3+转化为Fe(OH)3除去,再过滤分离,加入硫化铵和氟化铵,除去溶液中的Cu2+、Ca2+等杂质,再过滤分离,在滤液中加入碳酸氢铵和氨水沉锰,生成MnCO3沉淀,过滤得到MnCO3,分液中主要含有(NH42SO4
(1)根据Ksp(CaF2)=c2(F-)×c(Ca2+)计算;
(2)根据沉锰的图象可知,pH越大得到的MnCO3的产率越高,且需要的时间越短,且在pH=7时,有更好的效果;
(3)从沉锰工序中得到纯净MnCO3,只需将沉淀析出的MnCO3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碳酸锰;
(4)计算25mL溶液中剩余草酸钠消耗高锰酸钾物质的量,可得250mL溶液消耗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根据电子转移守恒计算二氧化锰的物质的量,进而计算样品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由流程可知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和黄铁矿加入硫酸酸浸,FeS2和稀硫酸反应生成Fe2+,由沉锰后得到碳酸锰,可知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被亚铁离子还原为Mn2+,过滤分离,再加入软锰矿将Fe2+氧化为Fe3+,加入CaO调节溶液pH,将Fe3+转化为Fe(OH)3除去,再过滤分离,加入硫化铵和氟化铵,除去溶液中的Cu2+、Ca2+等杂质,再过滤分离,在滤液中加入碳酸氢铵和氨水沉锰,生成MnCO3沉淀,过滤得到MnCO3,分液中主要含有(NH42SO4
(1)Ksp(CaF2)=1.46×10-10,c(F-)=0.01 mol•L-1,则c(Ca2+)=$\frac{1.46×1{0}^{-10}}{0.0{1}^{2}}$mol/L=1.46×10-6mol•L-1
故答案为:1.46×10-6 mol/L;
(2)从沉锰的图象可以看出,在已给的几个pH值条件下,pH越大得到的MnCO3的产率越高,且需要的时间越短,且在pH=7时,有更好的效果,因此结论是pH等于7.0时反应速率最快,且MnCO3的产率最高,
故答案为:pH等于7.0时反应速率最快,且MnCO3的产率最高;
(3)从沉锰工序中得到纯净MnCO3的操作方法是:过滤、先水洗2-3次、再用乙醇洗涤、低温干燥(或低于100℃干燥),用水洗去可溶性杂质,用乙醇洗去水分,低温干燥防止碳酸锰分解,
故答案为:先水洗2-3次、再用乙醇洗涤、低温干燥(或低于100℃干燥);
(4)n(C2O42-)=2.68g÷134g/mol=0.02mol;
滴定250mL稀释后溶液,消耗n(MnO4-)=0.0200mol/L×0.0200L×$\frac{250mL}{25mL}$=0.00400mol;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得:n(MnO2)×2+0.00400mol×5=0.0200mol×2,
解得n(MnO2)=0.0100mol,
二氧化锰质量分数=$\frac{0.0100mol×87g/mol}{1.20g}$×100%=72.5%,
故答案为:72.5%.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工艺流程,涉及溶度积常数计算、物质分离和提纯操作、图象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滴定与计算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与计算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福建省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一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表面迅速变暗→“出汗”→变成白色固体(粉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面迅速变暗是因为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钠

B.“出汗”是因为生成的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表面形成了溶液

C.最后变成碳酸钠粉末

D.该过程的所有化学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目前半导体生产展开了一场“铜芯片”革命--在硅芯片上用铜代替铝布线,古老的金属铜在现代科技应用上取得了突破,用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生产粗铜,其反应原理如下:CuFeS2$→_{800℃}^{O_{2}}$Cu2S$→_{△①}^{O_{2}}$Cu2O$→_{②}^{Cu_{2}S}$Cu
(1)基态铜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硫、氧元素相比,第一电离能较大的元素是O(填元素符号).
(2)反应①、②中均生成有相同的气体分子,该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类型是sp2,其立体结构是V形.
(3)某学生用硫酸铜溶液与氨水做了一组实验:CuSO4溶液$\stackrel{氨水}{→}$蓝色沉淀$\stackrel{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写出蓝色沉淀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深蓝色透明溶液中的阳离子(不考虑H+ )内存在的全部化学键类型有共价键、配位键.
(4)铜是第四周期最重要的过渡元素之一,其单质及化合物具有广泛用途,铜晶体中铜原子堆积模型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铜的某种氧化物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若该晶体的密度为d 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该晶胞中铜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距离为$\frac{\sqrt{3}}{4}$×$\root{3}{\frac{288}{a{N}_{A}}}$×1010pm.((用含d和NA的式子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氮、氧、磷、铁是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P的基态原子最外电子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9,Fe3+比Fe2+稳定的原因是Fe3+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处于半充满状态,结构稳定.
(2)N、O、P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N,电负性最大的是O.
(3)含氮化合物NH4SCN溶液是检验Fe3+的常用试剂,SCN-中C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1mol的SCN-中含π键的数目为2NA
(4)某直链多磷酸钠的阴离子呈如图1所示的无限单链状结构,其中磷氧四面体通过共用顶点的氧原子相连,则该多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PO3

(5)FeO、NiO的晶体结构均与NaCl晶体结构相同,其中Fe2+与Ni2+的离子半径分别为7.8×10-2nm、6.9×10-2nm,则熔点FeO<NiO(填“<”、“>”或“=”),原因是FeO和NiO相比,阴离子相同,阳离子所带电荷相同,但亚铁离子半径大于镍离子,所以FeO晶格能小,熔点低.
(6)磷化硼是一种超硬耐磨的涂层材料,其晶胞如图2所示.P原子与B原子的最近距离为a cm,则磷化硼晶胞的边长为$\frac{4a}{\sqrt{3}}$cm.(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重庆市高一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高纯氧化锌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某研究小组设计如下流程制备高纯氧化锌。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

(3)副产品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从含X的滤液中获取固体X的实验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

(4)反应③属于分解反应,除得到氧化锌外还生成2种常见气体,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纯度为97.5%的1kg粗锌制备高纯氧化锌,理论上最多可生产出氧化锌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葡萄糖在人体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结构简式如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和乳酸含有相同的官能团
B.向葡萄糖溶液加入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一定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C.乳酸能发生催化氧化、加成和取代反应
D.分子式C3H6O3,且含有羟基、羧基的有机物共有2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2-和Y+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Z、W同周期,W原子是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半径最小的,Z核外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单质的沸点:W<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Z
C.简单离子半径:Z>W>X>Y
D.X的氢化物中不可能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用如图所示装置能达到有关实验目的是(  )
A.
证明密度ρ(苯)<ρ(钠)<ρ(水)
B.
分离酒精和四氯化碳
C.
     干燥Cl2
D.
比较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A、X、Y、W、Z为短周期元素,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元素的2倍.据此,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X
YZWA
TB
A.X、W、Z元素的原子半径与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变化趋势相反
B.工业上电解A的钠盐溶液可以得到多种产物,为防止产物互相反应常使用阴离子交换膜
C.Y、Z、W、A元素性质均较为活泼,但其中的某些元素在自然界中仍可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递增
D.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推测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T2X3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