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氧化镁在医药、建筑等行业应用广泛.硫酸镁还原热解制备高纯氧化镁是一种新的探索.以菱镁矿(主要成分为MgCO3,含少量FeCO3 )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的实验流程如下:

(1)为了加快菱镁矿的溶解,在酸溶阶段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任写一条)增大酸浓度、搅拌、加热、粉碎固体(任写一种).
MgCO3 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CO3+2H+═Mg2++CO2↑+H2O.
(2)加入H2O2 氧化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3)滤渣2 的成分是Fe(OH)3(填化学式).滤液A的主要成分有(NH42SO4、NH3.H2O、MgSO4(填化学式)
(4)煅烧过程存在以下反应:
2MgSO4(s)+C(s)═2MgO(s)+2SO2(g)+CO2(g)△H1
MgSO4(s)+C(s)═MgO(s)+SO2(g)+CO(g)△H2
那么CO2(g)+C(s)═2CO(g)△H═2△H2-△H1

分析 菱锰矿中加入稀硫酸,发生的反应为MgCO3+H2SO4=MgSO4+CO2↑+H2O、FeCO3+H2SO4=FeSO4+H2O+CO2↑,然后过滤得到滤渣1和溶液,向溶液中加入双氧水,亚铁离子被氧化生成铁离子,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向溶液中加入氨水,并调节溶液的pH为4左右,发生的离子反应为Fe3++3NH3.H2O=Fe(OH)3↓+3NH4+,铁离子转化为沉淀,然后过滤得到滤渣2为Fe(OH)3,经过一系列操作最后和木炭煅烧得到MgO和气体,
(1)为了加快菱镁矿的溶解,在酸溶阶段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增大酸浓度、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热、搅拌等;MgC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二氧化碳、水;
(2)双氧水具有氧化性,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所以双氧水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
(3)滤渣2 的成分是氢氧化铁;
滤液A的主要成分有硫酸镁、一水合氨、硫酸铵;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解答 解:菱锰矿中加入稀硫酸,发生的反应为MgCO3+H2SO4=MgSO4+CO2↑+H2O、FeCO3+H2SO4=FeSO4+H2O+CO2↑,然后过滤得到滤渣1和溶液,向溶液中加入双氧水,亚铁离子被氧化生成铁离子,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向溶液中加入氨水,并调节溶液的pH为4左右,发生的离子反应为Fe3++3NH3.H2O=Fe(OH)3↓+3NH4+,铁离子转化为沉淀,然后过滤得到滤渣2为Fe(OH)3,经过一系列操作最后和木炭煅烧得到MgO和气体,
(1)为了加快菱镁矿的溶解,在酸溶阶段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增大酸浓度、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而将菱锰矿粉碎、加热、搅拌等;MgC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二氧化碳、水,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增大酸浓度、搅拌、加热、粉碎固体(任写一种);MgCO3+2H+═Mg2++CO2↑+H2O;
(2)双氧水具有氧化性,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所以双氧水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2Fe2++H2O2+2H+=2Fe3++2H2O;
(3)通过以上分析知,滤渣2 的成分是Fe(OH)3
滤液A中有硫酸和氨水生成的硫酸铵、过量的一水合氨、硫酸镁,所以A的主要成分有(NH42SO4、NH3.H2O、MgSO4,故答案为:(NH42SO4、NH3.H2O、MgSO4
(4)根据盖斯定律,2MgSO4(s)+C(s)═2MgO(s)+2SO2(g)+CO2(g)△H1
MgSO4(s)+C(s)═MgO(s)+SO2(g)+CO(g)△H2
将方程式2②-①得CO2(g)+C(s)═2CO(g)△H═2△H2-△H1
故答案为:2△H2-△H1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分离和提纯,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基本操作、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盖斯定律、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侧重考查基本操作、基本原理,明确流程图中发生的反应、基本操作方法、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难点是确定各物质中成分,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Na+、SO${\;}_{4}^{2-}$、Ba2+、NO${\;}_{3}^{-}$、OH-、NH${\;}_{4}^{+}$中的某几种离子,为确定该溶液的组成,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
(1)取少量上述溶液,向其中加入硫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2)另取少量该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_{4}^{+}$
B.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根离子
C.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_{4}^{2-}$
D.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Na+是否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为探究乙炔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先在实验室制取一定量的乙炔气体,并将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炔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物质,推测甲制取的乙炔气体中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杂质,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杂质,然后乙炔再与溴水反应.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有同学认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不能验证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其理由是①③.(填写序号)
①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②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③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炔
④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炔
(2)乙同学推测此乙炔中必定含有一种杂质气体是H2S,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r2+H2S═S↓+2HBr.
(3)为验证这一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丙同学提出可用pH试纸来测试反应后溶液的酸性,理由是如果乙炔与Br2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溶液的酸性会明显增强,故可用pH试纸予以验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聚丙烯的结构简式:B.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C.2-乙基-1,3-丁二烯分子的键线:D.四氯化碳分子的电子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装置、试剂选用或操作正确的是(  )
A.
除去NO中的NO2
B.
用于AlCl3蒸发结晶
C.
稀释浓硫酸
D.
制备少量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A、B、C、D是元素周期表中前36号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第二周期元素A原子的核外成对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2倍且有3个能级,B原子的最外层p轨道的电子为半充满结构,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是第四周期元素,其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与氢原子相同,其余各层电子均充满.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O<N(用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基态D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
(2)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子中,其中心原子采取sp2杂化;BC${\;}_{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用文字描述).
(3)1mol AB-中含有的π键个数为2NA
(4)如图是金属Ca和D所形成的某种合金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则该合金中Ca和D的原子个数比是1:5.
(5)镧镍合金与上述合金都具有相同类型的晶胞结构XYn,它们有很强的储氢能力.已知镧镍合金LaNin晶胞体积为9.0×10-23cm3,储氢后形成LaNinH4.5合金(氢进入晶胞空隙,体积不变),则LaNin中n=5(填数值);氢在合金中的密度为0.083g/cm3(请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V、W、X、Y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YV
XW
Z为第四周期常见元素,该元素是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组成金属元素.V的最简单氢化物为甲,W的气态氢化物为乙,甲、乙混合时有白烟生成,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W与Z可形成化合物ZW3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X>Y>V>W
B.X、W的质子数之和与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的比值为 2:1
C.甲、乙混合时所生成的白烟为离子化合物,但其中含有共价键
D.在足量的沸水中滴入含有16.25 g ZW3的溶液可得到0.1 mol Z(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有A、B、C、D、E五种常见化合物,都是由下表中的离子形成的:
阳离子K+      Na+      Cu2+    Al3+
阴离子SO42-   HCO3-OH-    Cl-
为了鉴别上述化合物,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其结果是:
①将它们溶于水后,D为蓝色溶液,其他均为无色溶液;
②将E溶液滴入到C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
③进行焰色反应,仅有B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④在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只有A中放出无色气体,只有D中产生白色沉淀;
⑤将B、C两溶液混合,未见沉淀或气体生成.根据上述实验填空:
(1)写出B、D的化学式:BKCl,DCuSO4
(2)C可用作净水剂,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净水原理Al3++3H2O?Al(OH)3(胶体)+3H+
(3)将含0.01mol A的溶液与含0.02mol E的溶液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加0.1mol•L-1稀盐酸.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C

(4)在m mL b mol•L-1 C溶液中,加入等体积a mol•L-1 的E溶液.当a≤3b时,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是$\frac{ma}{3}$×10-3 mol;当3b<a<4b件时,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是(4mb-ma)×10-3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所示,在容器A中装有20℃的水50mL,容器B中装有1 mol/L的盐酸50mL,试管C、D相连通,且其中装有红棕色NO2和无色N2O4的混合气体,并处于下列平衡:
2NO2(g)?N2O4(g)△H=-57kJ/mol,
当向A中加入50gNH4NO3晶体使之溶解;向B中加入2g苛性钠时:
(1)C中的气体颜色变深,D中的气体颜色变浅(填“变浅”或“变深”).
请简述原因硝酸铵的溶解过程是吸热过程,溶解后C中温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氮浓度减小,颜色变浅,而D中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大,颜色变深.
(2)若25℃时,起始时仅有NO2气体,反应2NO2?N2O4达到平衡时,c(NO2)=0.0125mol/L,c(N2O4)=0.0321mol/L,则NO2的起始浓度为0.0767mol/L,NO2的转化率为83.7%.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