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下列关于各实验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装置③可用于收集H2、CO2、Cl2、NH3等气体

B. 装置②可用于吸收NH3HCl气体,并防止倒吸

C. 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D. 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氯化氢,并吸收多余的氯化氢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AH2CO2Cl2NH3等气体和氧气不反应,所以可以采用排空气法收集,A正确;B、苯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且苯和水不互溶,水在下方,氯化氢极易溶于水,直接将导气管插入水中会产生倒吸现象,B错误;C、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互溶的液体根据其沸点不同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C错误;D、碱石灰具有碱性,只能干燥碱性或中性气体,不能干燥酸性气体,氯化氢是酸性气体,所以不能用碱石灰干燥,D错误,答案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质的溶液,能与1 mol·L-1小苏打溶液发生化学反应,既无气体生成也无沉淀生成的是

A.苏打B.氯化氢C.熟石灰D.烧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部分氧化的铁铜合金样品(氧化产物为Fe2O3、CuO)共5.76 g,经如下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滤液A中的阳离子为Fe3+、Fe2+、H

B. 样品中CuO的质量为4.0 g

C. 样品中Fe元素的质量为2.24 g

D. V=89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有关FeSO4的转化关系 (无关物质已略去)。

已知:①X由两种化合物组成,将X通入品红溶液,溶液退色;通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Y是红棕色的化合物。

(1) 气体X的成分是(填化学式)________

(2) 反应Ⅰ的反应类型属于(填序号)________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化合反应 e.氧化还原反应

(3) 溶液2中金属阳离子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经反应Ⅰ得到16 g固体Y,产生的气体X恰好被0.4 L 1 mol·L-1 NaOH溶液完全吸收,则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Ⅳ中生成FeSO4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瓶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FeSO4溶液,为检验其是否完全变质,则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____(填写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80℃时将0.5 mol H21 mol CO2通入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甲醇蒸汽(CH3OH)和某无机副产物,测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部分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2+4H22CH3OH+O2

B. 0~3 minH2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1·min-1

C. 当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变化时,表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D. 3~10 min内,反应仍未达到平衡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 )

A. CaO B. NaHCO3 C. NaOH D. 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发现实验室中暂时没有稀盐酸,经过思考,他选择了稀硝酸。仅选择稀硝酸这一环节,该同学运用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比较法

C.观察法

D.分类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分别位于不同的主族,X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0,Y为金属元素,Y与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W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X与W所在族序数之和等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大小顺序:W>Z>Y>X

B. 沸点:XW2>Y2W

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X>Z

D. 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锌和某浓度的HNO3反应时,若参加反应的锌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产物有硝酸锌、X和水,则X可能是( )

A. NO B. N2O C. N2O3 D. 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