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在标准状况下NO2和O2按体积比4∶3混合后充入一干燥烧瓶中,然后将烧瓶倒立于水中使其充分作用后,烧瓶内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

1/22.4 mol·L-1

B.

4/7×1/22.4 mol·L-1

C.

4/5×1/22.4 mol·L-1

D.

4/5 mol·L-1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Cu和HNO3可以发生如下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已知22.4g铜与140mL一定浓度的硝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试求:
(1)标准状况下NO和NO2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2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为沉淀,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中学阶段常见的三种强酸.请就三者与金属铜的反应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在100mL 18mol?L-1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铜片,加热使之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可能是
B
B

A.40.32L    B. 6.72L    C.20.16L    D.30.24L
②若使上述反应①中剩余的铜片继续溶解,可向其中加入硝酸钠,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Cu+8H++2NO3-=3Cu2++2NO↑+4H2O
3Cu+8H++2NO3-=3Cu2++2NO↑+4H2O

(2)若将过量铜粉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当反应完全停止时,共收集到的气体1.12L(标准状况),则该气体的成分是
NO2、NO
NO2、NO
,反应中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可能为
C
C

A. 0.25mol        B. 0.2mol        C.0.15mol       D.0.1mol
(3)某同学向浸泡铜片的稀盐酸中加入H2O2后,铜片溶解,并且该反应的产物只有氯化铜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H2O2+2HCl=CuCl2+2H2O
Cu+H2O2+2HCl=CuCl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测定Na2O和Na的混合物中金属钠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所示的几套仪器组合:
①用接口字母标出各仪器连接的顺序
g-f-e-h
g-f-e-h
量筒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测量气体的体积
测量气体的体积

②有一块表面氧化成Na2O的金属钠,其质量为2.0g,实验后在量筒中收集到0.224L水,求样品中金属钠的质量分数是
23.0%
23.0%
.(假设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2)(10分) HNO2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易分解生成NO和NO2;它能被常见的强氧化剂氧化;在酸性溶液中它也是一种氧化剂,如能把Fe2+氧化成Fe3+.AgNO2是一种难溶于水、易溶于酸的化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含有Fe2+.若误食亚硝酸盐(如NaNO2),则导致血红蛋白中的Fe2+转化为Fe3+而中毒,服用维生素C可解毒.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D
(填序号).
A.亚硝酸盐被还原                 B.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C.维生素C将Fe3+还原为Fe2+D.在上述变化中亚硝酸盐是还原剂
②下列方法中,不能用来区分NaNO2和NaCl两种溶液的是
B
B
(填序号).
A.测定这两种溶液的pH
B.分别在两种溶液中滴加甲基橙
C.在酸性条件下加入KI-淀粉溶液来区别
D. 用AgNO3和HNO3两种试剂来区别
③某同学把新制的氯水加到NaNO2溶液中,观察到氯水褪色,同时生成NaNO3和HCl,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O2-+Cl2+H2O═NO3-+2H++2Cl-
NO2-+Cl2+H2O═NO3-+2H++2Cl-

④Fe与过量稀硫酸反应可以制取FeSO4.若用反应所得的酸性溶液,将Fe2+转化为Fe3+,要求产物纯净,可选用的最佳试剂是
c
c
(填序号).
a.Cl2      b.Fe     c.H2O2     d.HNO3
⑤配平下列方程式:□Fe(NO33+□KOH□Cl2→□K2FeO4+□KNO3+□KCl+□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必修一导学指导化学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13

在标准状况下NO2和O2按体积比4∶3混合后充入一干燥烧瓶中,然后将烧瓶倒立于水中使其充分作用后,烧瓶内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