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为了研究化学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当向盛有A的试管中滴加试剂B时,看到U形管中甲处液面下降乙处液面上升.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A和B的总能量比C和D的总能量高(填“高”或“低”).
(3)物质中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热能释放出来.
(4)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低(填“高”或“低”)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
(5)写出一个符合题中条件的化学方程式:2Al+6HCl=AlCl3+3H2
Ⅱ.已知:P4(白磷,s)+5O2(g)═P4O10(s)△H=-2 983.2kJ•mol-1 ①
P(红磷,s)+$\frac{5}{4}$O2(g)═$\frac{1}{4}$P4O10(s)△H=-738.5kJ•mol-1 ②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P4(白磷,s)=4P(红磷,s)△H=-29.2kJ/mol.相同状况下,能量状态较低的是红磷;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低(填“高”或“低”).

分析 Ⅰ.当向盛有A的试管中滴加试剂B时,看到U型管中甲处液面下降乙处液面上升,根据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以判断反应的吸放热情况,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之间的关系与反应的吸放热之间的关系以及化学键断裂和生成过程的能量变化进行回答;
Ⅱ.P4(s,白磷)+5O2(g)=P4O10(s)△H1=-2983.2kJ/mol…①
P(红磷,s)+$\frac{5}{4}$O2(g)═$\frac{1}{4}$P4O10(s)△H=-738.5kJ•mol-1 ②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4可得:P4(s,白磷)=4P(s,红磷),据此计算出该反应的焓变,然后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物质的总能量与反应热的关系判断,能量越高物质越稳定.

解答 解:Ⅰ.(1)由于发生反应A+B═C+D,U型管中甲处液面下降乙处液面上升,根据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以判断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放热;
(2)由于A+B═C+D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A和B的总能量比C和D的总能量高,
故答案为:高;
(3)化学变化伴随着物质和能量变化,物质中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热能释放出来,
故答案为:热能;
(4)化学反应中旧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生成放出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低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
故答案为:低;
(5)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不需要加热既能够发生,如铝与稀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6HCl=AlCl3+3H2↑,
故答案为:2Al+6HCl=AlCl3+3H2↑;
Ⅱ.P4(s,白磷)+5O2(g)=P4O10(s)△H1=-2983.2kJ/mol…①
P(红磷,s)+$\frac{5}{4}$O2(g)═$\frac{1}{4}$P4O10(s)△H=-738.5kJ•mol-1 ②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4可得:P4(s,白磷)=4P(s,红磷)△H=(-2983.2kJ/mol)-(-738.5kJ)×4=-29.2kJ/mol,
说明白磷转化为红磷是放热反应,相同的状况下,能量比白磷低,由于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则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低,
故答案为:P4(白磷,s)=4 P(红磷,s)△H=-29.2 kJ/mol;红磷;低.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反应热与焓变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盖斯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方法,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实验操作或仪器的使用图示中正确的是(  )
A.
滴加药品的使用
B.
移走加热的蒸发皿
C.
液体药品的取用
D.
稀释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NA表示阿伏加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个数为(  )
①1mol苯乙烯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为4NA
②4.2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中含有的极性键数目为0.6NA
③高温下,16.8g Fe与足量水蒸气完全反应失去0.8NA个电子.
④常温下1L 0.5mol/L NH4Cl溶液与2L 0.25mol/L NH4Cl溶液所含NH4+的数目相同
⑤常温下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所含原子总数为0.3NA
⑥在KClO3+6HCl(浓)=KCl+3Cl2↑+3H2O反应中,每生成1mol Cl2转移的电子总数为2NA
⑦1mol铁粉在1mol氯气中充分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3NA
A.3个B.4个C.5个D.6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常温下有浓度均为0.5mol•L-1的四种溶液:①Na2CO3、②NaHCO3、③HCl、④NH3•H2O.
(1)上述溶液中,可以发生水解的是①②(填序号).
(2)上述溶液中,既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又能和硫酸反应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到小的顺序为c(Na+)>c(HCO3-)>c(OH-)>c(CO32-)>c(H+).
(3)向④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此时$\frac{c(N{{H}_{4}}^{+})}{c(O{H}^{-})}$的值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向④中加入水稀释,c(H+)将增大
(4)若将③和④的溶液混合后溶液恰好呈中性,则混合前③的体积小于④的体积(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Cl-)=c(NH4+)>c(OH-)=c(H+).
(5)以10mL溶液③,加水稀释到500mL,则此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
(6)若将①和②的溶液等体积混合,请写出物料守恒:2c(Na+)=3c(CO32-)+3c(HCO3-)+3c(H2CO3).
(7)若将③和④的溶液按1:2体积混合,溶液后呈碱性,请写出该混合溶液的粒子浓度关系:c(NH4+)>c(Cl-)>c(NH3•H2O)>c(OH-)>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针对网络上流传的隔夜熟肉中因亚硝酸钠(NaNO2)含量严重超标而不能食用的说法,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查阅资料
NaNO2有毒,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NaNO2溶液显碱性,肉类在放置过程中,NaNO3逐渐转化为NaNO2,国家规定肉制品中NaNO2含量不能超过30mg/kg.
活动二:鉴别NaNO2与食盐
(1)NaNO2与食盐的外观相似,易被当成食盐误用,分析以下两种鉴别方法:
①能否各取少许固体用舌头品尝?不能.
②用稀硫酸、淀粉和KI溶液鉴别,溶液变蓝的是NaNO2具有氧化性.
活动三:探究NaNO3与NaNO2的相互转化
(2)制取NaNO2与NaNO3混合溶液的装置示意图如下
已知:2NO2+2NaOH-NaNO2+NaNO3+H2O
①写出装置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水不能(选填“能“或“不能”)作为装置II中的试剂,理由是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能产生一氧化氮,排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
③装置Ⅲ中反应完全后,接下来的操作是先打开a,再关闭b.
(3)将NaNO2与NaNO3混合溶液露置于空气,隔夜后,测得溶液的pH减小,则溶液中NaNO2的含量减小(选填“增多”、“减少“或“不变”),原因可能是2NaNO2+O2=2NaNO3(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活动四:检测熟肉中NaNO2含量的变化
(4)分别从1000g刚煮熟的肉和1000g隔夜熟肉中提取NaNO3与NaNO2后,配成溶液,再分别用0.00500mol/L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滴定,刚煮熟的肉消耗12.00mL,隔夜肉消耗16.00mL,(已知:2MnO4+5NO2+6H+一2Mn2++5NO3+3H2O)
①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为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时,锥形瓶内溶液变红,且30秒内不褪色.
②隔夜熟肉中NaNO2的含量是13.8mg/kg.
活动五:综合其它实验和查阅资料获知,熟肉在细菌等作用下,NaNO3部分转化为NaNO2但只要保存得当,隔夜仍可食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对危险化学药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上警示性标志,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的警示标记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1 L 0.50 mol•L-1 NH4Cl溶液与2 L 0.25 mol•L-1 NH4Cl溶液含NH+4物质的量不同
B.1L1mol/L的盐酸溶液中,所含氯化氢分子数为NA
C.在H2O2+Cl2=2HCl+O2反应中,每生成32 g氧气,则转移4NA个电子
D.乙烯和环丙烷(C3H6)组成的28g混合气体中含有3NA个氢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同温同压下,质量相同的五种气体:①CO2②H2③O2④CH4⑤SO2,所占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序号,下同)②④③①⑤;密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⑤①③④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已知NaHSO4溶于水时电离出Na+、H+、SO42-,某同学欲探究其化学性质,取5份溶液做了如下实验:
(1)加Zn粒有大量气体生产,
(2)加入Fe2O3后溶液变黄色
(3)加入Cu(OH)2固体后溶液变蓝色,
(4)加入NaHCO3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5)逐滴滴加Ba(OH)2溶液至SO42-恰好完全沉淀.
请你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