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A、B、C、D、E五种溶液分别是NaOH、NH3•H2O、CH3COOH、HCl、NH4HSO4中的一种.常温下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1L pH=3的A溶液分别与0.001mol•L-1x L B溶液、0.001mol•L-1y L D溶液充分反应至中性,x、y大小关系为:y<x;
②浓度均为0.1mol•L-1A和E溶液,pH:A<E;
③浓度均为0.1mol•L-1C与D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呈酸性.
回答下列问题:
(1)D是NaOH溶液.
(2)用水稀释0.1mol•L-1B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①② (填写序号)
①c(B)/c(OH-);                         ②c(OH-)/c(H+);
③c(H+)和c(OH-)的乘积                   ④OH-的物质的量
(3)OH-浓度相同的等体积的两份溶液A和E,分别与锌粉反应,若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粉,且放出氢气的质量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③④(填写序号)
①反应所需要的时间E>A          ②开始反应时的速率A>E
③参加反应的锌粉物质的量A=E    ④反应过程的平均速率 E>A
⑤E溶液里有锌粉剩余
(4)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B和C混合后,升高温度(溶质不会分解)溶液pH随温度变化如下图中的④曲线(填写序号).
(5)室温下,向0.01mol•L-1C溶液中滴加0.01mol•L-1D溶液至中性,得到的溶液中所有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SO42-)>c(NH4+)>c(OH-)=c(H+).

分析 五种物质中NaOH、NH3•H2O显碱性,CH3COOH、HCl、NH4HSO4均显酸性,A的溶液呈酸性,能与B、D反应,则A为的CH3COOH、HCl、NH4HSO4中的一种,B、D分别为NaOH、NH3•H2O中的一种.A等量的B或D反应呈中性时消耗B溶液体积小于D溶液体积,则D为NaOH、B为NH3•H2O.浓度均为0.1mol•L-1C与D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呈酸性,则C为NH4HSO4;浓度均为0.1mol•L-1A和E溶液,pH:A<E,则A为HCl,E为CH3COOH.

解答 解:(1)五种物质中NaOH、NH3•H2O显碱性,CH3COOH、HCl、NH4HSO4均显酸性,A的溶液呈酸性,能与B、D反应,则A为的CH3COOH、HCl、NH4HSO4中的一种,B、D分别为NaOH、NH3•H2O中的一种.A等量的B或D反应呈中性时消耗B溶液体积小于D溶液体积,则D为NaOH、B为NH3•H2O.浓度均为0.1mol•L-1C与D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呈酸性,则C为NH4HSO4;浓度均为0.1mol•L-1A和E溶液,pH:A<E,则A为HCl,E为CH3COOH,
故答案为:NaOH;
(2)①.B溶液为氨水溶液,由NH3•H2O?OH-+NH4+可知,加水促进电离,则n(NH3•H2O)减少,n(OH-)增大,则$\frac{c(B)}{c(O{H}^{-})}$=$\frac{c(N{H}_{3}•{H}_{2}O)}{c(O{H}^{-})}$减小,故①正确;
②.由NH3•H2O?OH-+NH4+可知,加水促进电离,则n(NH3•H2O)减少,n(OH-)增大,c(NH3•H2O)、c(OH-)都减小,c(H+)减小,则$\frac{c(O{H}^{-})}{c({H}^{+})}$减小,故②正确;
③.因加水稀释时,温度不变,则c(H+)和c(OH-)的乘积不变,故③错误;
④.由NH3•H2O?OH-+NH4+可知,加水促进电离,OH-的物质的量增大,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①②;
(3)c(OH-)和体积均相等的两份溶液A和E,A为HCl,E为CH3COOH,醋酸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所以醋酸溶液浓度大于盐酸浓度,分别与锌粉反应,若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粉,且放出的氢气的质量相同,则HCl反应后剩余锌.
①随反应进行氢离子浓度减小,但醋酸会继续电离出氢离子,反应速率较快,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醋酸短:E<A,故①错误;
②开始氢离子浓度相同,反应时的速率相同:A=E,故②错误;
③生成氢气相同,结合电子守恒,参加反应的锌粉的物质的量:A=E,故③正确;
④反应过程的平均速率,醋酸大于盐酸:E>A,故④正确;
⑤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粉,且放出的氢气的质量相同,只有强酸盐酸反应后剩余锌,A溶液中有锌粉剩余,故⑤错误,
故答案为:③④;
(4)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B和C混合后得到(NH42SO4溶液,NH4+水解溶液显酸性,PH<7,①②错误;加热水解平衡向右移动,c(H+)增大,酸性增强,PH减小,③错误、④正确,
故答案为:④;
(5)常温下,向0.01mol/L C(NH4HSO4)溶液中滴加0.01mol/L D(NaOH)溶液至中性,NH4HSO4中滴入NaOH溶液,NaOH首先与NH4HSO4电离出的H+作用,因为H+结合OH-的能力比NH4+结合OH-的能量强(原因是产物H2O比NH3•H2O更难电离).当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时,正好将H+中和,此时c(Na+)=c(SO42-),但此时溶液中还有NH4+,NH4+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因此要使溶液呈中性,则还需继续滴入NaOH,当然到中性时c(OH-)=c(H+),c(Na+)>c(SO42- )>c(NH4+);
故答案为:c(Na+)>c(SO42-)>c(NH4+)>c(OH-)=c(H+).

点评 本题考查无机物推断、弱电解质电离、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关键是推断物质,水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电离平衡常数(用Ka表示)的大小可以判断电解质的相对强弱.25℃时,有关物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
化学式HFH2CO3HClO
电离平衡常数(Ka 7.2×10-4K1=4.4×10-7
K2=4.7×10-11
 3.0×10-8
(1)已知25℃时,①HF(aq)+OH-(aq)═F-(aq)+H2O(l)△H=-67.7 kJ/mol,
②H+(aq)+OH-(aq)═H2O(l)△H=-57.3 kJ/mol,
氢氟酸的电离方程式及热效应可表示为HF(aq)?H+(aq)+F-(aq)△H=-10.4kJ•mol-1
(2)将浓度为0.1 mol/L HF溶液加水稀释一倍(假设温度不变),下列各量增大的是CD.
A.c(H+)               B.c(H+)•c(OH-
C.$\frac{c({H}^{+})}{c({H}^{-})}$               D.$\frac{c(O{H}^{-})}{c({H}^{+})}$
(3)在20 mL 0.1 mol/L氢氟酸中加入V mL 0.1 mol/L NaOH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pH=3的HF溶液和pH=11的NaF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相等
B.①点时pH=6,此时溶液中,c(F-)-c(Na+)=9.9×10-7mol/L
C.②点时,溶液中的c(F-)=c(Na+
D.③点时V=20 mL,此时溶液中c(F-)<c(Na+)=0.1 mol/L
(4)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的下列四种溶液:①Na2CO3溶液 ②NaHCO3溶液 ③NaF溶液④NaClO溶液.依据数据判断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①>④>②>③.
(5)Na2CO3溶液显碱性是因为CO${\;}_{3}^{2-}$水解的缘故,请设计简单的实验事实证明之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沉淀且红色褪去或变浅.
(6)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氟的含氧酸不存在.1971年美国科学家用氟气通过细冰末时获得HFO,其结构式为H-O-F.HFO与水反应得到HF和化合物A,每生成1 mol HF转移1mol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某酸性废液中含有Fe2+、Cu2+、Ba2+三种金属离子,有同学设计了如图方案对废液进行处理(所加试剂均稍过量),以回收金属,保护环境.

请回答:
(1)沉淀a中含有的单质是Fe、Cu.
(2)沉淀c的化学式是BaCO3
(3)溶液A与H2O2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2++2H++H2O2=2Fe3++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常温下,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 0mol•L-1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1.已知起始①点溶液的pH为3,③点溶液的pH为7,则Ka(CH3COOH)=10-5

(2)在用Na2SO3溶液吸收SO2的过程中,pH随n(SO32-):n(HSO3-)变化关系如下表:
n(SO32-):n(HSO3-1:91:11:91
pH8.27.26.2
0.01mol•L-1Na2SO3溶液中通人SO2至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的所有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a+)>c(HSO3-)>c(SO32-)>c(H+)=c(OH-).
(3)向0.1mol•L-1的NaHSO3中通人氨气至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的c(H+)、c(OH-)、c(SO32-)、c(Na+)、c(NH4+)这五种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是c(Na+)>c(SO32-)>c(NH4+)>c(H+)=c(OH-).
(4)已知Ca3(PO42、CaHPO4均难溶于水,而Ca(H2PO42易溶,在含0.1mol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逐滴加人1mol•L-1的H3PO4:请在图2中作出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H3PO4滴人体积从0开始至200mL的图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学生用0.1mol/L K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其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移取25.00mL待测的盐酸溶液,加入1-2滴酚酞试剂
(B)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
(C)把盛有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液面使滴定管尖嘴充满溶液
(D)取标准K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cm
(E)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下读数
(F)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完成以下填空:
(1)正确操作的顺序是(用序号字母填写)BDCEAF,本实验中的标准溶液装在图中的乙中,若某实验中需要用高锰酸钾进行滴定,则选择图中的甲.
(2)上述(B)操作的目的是防止将标准液稀释.
(3)上述(A)操作之前,如先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则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填偏大、偏小、不变,下同)偏大.
(4)实验中用左手控制碱式滴定管橡皮管玻璃珠处(填仪器及部位),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直至滴定终点.判断到达终点的现象是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浅红且保持30秒内不褪色.
(5)若称取一定量的KOH固体(含少量NaOH)配制标准溶液并用来滴定上述盐酸,则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偏小.
(6)滴定结束后如仰视观察滴定管中液面刻度,则对滴定结果的影响是偏大
(7)滴定结果
滴定次数待测溶液的体积/mL标准溶液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滴定后刻度
125.001.0221.03
225.002.0021.99
325.000.2020.20
则该盐酸的浓度为0.08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滴定法是化学上常用的定量分析的方法.滴定的方法有酸碱中和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等.
Ⅰ.甲化学兴趣小组取20.00mL待测稀盐酸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溶液作指示剂,用0.2000mol•L-1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重复上述滴定操作3次,并记录数据.
(1)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B.(填序号)
A.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B.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2)判断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溶液从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3)根据下列数据:请计算待测盐酸溶液的浓度为0.2000mol/L.
滴定次数待测液体积(mL)标准NaOH溶液读数记录(mL)
滴定前读数滴定后读数
第一次20.000.4020.40
第二次20.004.0024.00
第三次20.002.0024.10
Ⅱ.乙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测定了某工厂废水中游离态氯的含量.实验如下:
①取水样10.0ml于锥形瓶中,加入10.0ml的KI溶液(足量),滴入指示剂2~3滴.
②将自己配制的0.01mol•L-1标准Na2S2O3溶液装入滴定管中,调整液面,记下读数.
③将锥形瓶置于滴定管下进行滴定,发生的反应为:I2+2Na2S2O3=2NaI+2Na2S4O6.试回答下列问答:
(1)步骤①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l2+KI=I2+2KCl;加入的指示剂是淀粉溶液.
(2)步骤②应使用碱式滴定管.
(3)氯的所测浓度比实际浓度会偏大,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ACE(填序号)
A  配制标准Na2S2O3溶液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
B  锥形瓶水洗后直接装待测水样
C  装标准Na2S2O3溶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没有润洗
D  滴定到达终点时,俯视读出滴定管读数;
E  滴定前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Ⅲ.沉淀滴定所用的指示剂本身就是一种沉淀剂.已知一些银盐的颜色和Ksp(20℃)如下表,测定水体中氯化物的含量,常用标准硝酸银溶液进行滴定.
化学式AgClAgBrAgIAg2SAg2CrO4
颜色白色浅黄色黄色黑色红色
Ksp2.0×10-105.4×10-138.3×10-172.0×10-482.0×10-12
(1)滴定时,你认为该滴定适宜选用的指示剂是下列中的D.(填序号)
A.KBrB.KIC.K2S         D.K2CrO4
(2)向BaCl2溶液中加入AgNO3和KBr,当两种沉淀共存时,$\frac{c(Br-)}{c(Cl-)}$=2.7×10-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SiO2>CsCl>CBr4>CF4B.CF4>CCl4>CBr4>Cl4
C.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D.NaF>MgF2>AlF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将1 mol N2和3 mol H2混合,充分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为6 NA
B.1.5 mol NO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1.5 NA
C.6.4 g由S2、S4、S8组成的混合物含硫原子数为0.2 NA
D.常温常压下,11.2 L Cl2含氯原子数为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为测定Cl2、Br2的氧化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
(可供选择的试剂有:氯水、溴水、NaCl溶液、NaBr溶液、酒精、四氯化碳)

实验步骤如下,并由上回答下列问题:
(1)2ml试剂是NaBr溶液,加入少量氯水试剂,再加入四氯化碳试剂;
(2)现象是液分层,下层橙红色,上层无色;
(3)实验可证明氧化性Cl2>Br2,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2Br-=Br2+2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