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某化学小组同学向一定量加入少量淀粉的NaHSO3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KIO3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突然变蓝色。
(1)查阅资料知NaHSO3与过量KIO3反应分为以下两步进行,第一步为IO3-+ 3HSO3-=3SO42-+3H+ + I-,则第二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测定溶液变蓝所用时间探究浓度和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调节反应物浓度和温度进行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 0.02mol/LNaHSO3溶液/mL | 0.02mol/LKIO3溶液/mL | H2O/mL | 反应温度/℃ | 溶液变蓝的时间t/s |
① | 15 | 20 | 10 | 15 | t1 |
② | a | 30 | 0 | 15 | t2 |
③ | 15 | b | c | 30 | t3 |
实验①②是探究______________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表中a=________;实验①③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表中b=________,c=________
(3)将NaHSO3溶液与KIO3溶液混合(预先加入可溶性淀粉为指示剂),用速率检测仪检测出起始阶段反应速率逐渐增大,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又逐渐减小。课题组对起始阶段反应速率逐渐增大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三:
假设一:反应生成的SO4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SO42-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假设二:反应生成的H+对反应起催化作用,H+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下表中内容(反应速率可用测速仪测定)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
(13分)
(1)IO3- + 5I- + 6H+ = 3I2 + 3H2O(2分)
(2)KIO3溶液的浓度;15、20、10(各1分)
(3)假设三:反应生成的I-对反应起催化作用,I-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2分)
(或反应生成的I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I2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或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导致反应速率加快(2分。本小题具有开放性,答案合理都给分)
(4)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
在烧杯甲中将NaHSO3溶液与过量KIO3溶液混合,用测速仪测定其起始时的反应速率v(甲);在烧杯乙中进行同一反应(不同的是乙烧杯中预先加入少量Na2SO4或K2SO4粉末,其他反应条件均完全相同),测定其起始阶段的相同时间内的反应速率v(乙)(3分) | 若v(甲) = v(乙),则假设一不成立; 若v(甲)<v(乙),则假设一成立。(2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溶液变蓝色,说明有碘单质生成,第一步中无碘单质生成,则第二步的反应中有碘单质生成,所以离子反应方程式是IO3- + 5I- + 6H+ = 3I2 + 3H2O;
(2)实验①②的反应温度相同,KIO3溶液的体积不同,则实验①②是探究KIO3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保持其条件不变,而改变其中一种因素,所以a=15mL,溶液的总体积是45mL;实验③与实验①的反应温度不同,所以实验③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而其他条件与实验①完全相同,则b=20,c=10,;
(3)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第一步的反应产物SO42-、H+、 I-,则假设3应是反应生成的I-对反应起催化作用,I-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或者第二步反应中产生的I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I2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或者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4)假设一:反应生成的SO4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SO42-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因为反应开始的反应物中无硫酸根离子,所以可设计对照实验,一个为原实验的反应物,一个为再加入可溶性的硫酸盐的实验,测定相同时间内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可得出结论。具体操作如下: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
在烧杯甲中将NaHSO3溶液与过量KIO3溶液混合,用测速仪测定其起始时的反应速率v(甲);在烧杯乙中进行同一反应(不同的是乙烧杯中预先加入少量Na2SO4或K2SO4粉末,其他反应条件均完全相同),测定其起始阶段的相同时间内的反应速率v(乙)(3分) | 若v(甲) = v(乙),则假设一不成立; 若v(甲)<v(乙),则假设一成立。(2分) |
考点:考查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实验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北省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1967年舒尔滋提出金属互化物的概念,其定义为固相金属间化合物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如等。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金属互化物具有自范性,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该金属互化物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
(2)基态铜原子有 个未成对电子,二价铜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在CuS04溶液中滴入过量氨水,形成配合物的颜色为 。
(3)铜能与类卤素(SCN)2反应生成Cu(SCN)2,1 mol(SCN)2分子中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 ;类卤素(SCN)2对应的酸有两种,理论上硫氰酸(H-S-C≡N)的沸点低于异硫氰酸(H-N=C=S )的沸点,其原因是 。
(4)ZnS的晶胞结构如图1所示,在ZnS晶胞中,S2-的配位数为 。
(5)铜与金形成的金属互化物结构如图2,其晶胞边长为a nm,该金属互化物的密度为 (用含“a、NA 的代数式表示)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的气化 B.石油分馏 C.石油裂解 D.煤的直接液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濉溪县高三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常温下,下列各组微粒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0.1 mol·L-1 Fe(NO3)3溶液中:Mg2+、H+、SO42-、Cl-
B.0.1 mol·L-1 KClO溶液中:Na+、H+、Cl-、NO3-
C.0.1 mol·L-1氨水中:Ba2+、Ag+、NH4+、NO3-
D.c(OH-)=10-13 mol·L-1的溶液中:MnO4-、Na+、Br-、CH3CH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安庆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X和气体Y各0.16 mol充入1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 2Z(g) △H<0,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1.44
B.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达到新平衡前V(逆)< V (正)
C.反应前2 min的平均速率v (Z)=4.0×10-3mol/(L·min)
D.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0.2 mol Z,平衡时X的体积分数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省高三下学期初考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铜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1)配制CuSO4溶液时需加入少量稀H2SO4,其原因是 (只写离子方程式)。
(2)某同学利用制得的CuSO4溶液,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①图甲是根据反应Fe+CuSO4=Cu+FeSO4设计的原电池,请在图甲中的横线上完成标注。
②图乙中,I是甲烷燃料电池的示意图,该同学想在II中实现铁上镀铜,则应在a处通入 (填“CH4”或“O2”),b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若把II中电极均换为惰性电极,电解液换为含有0.1molNaCl溶液400mL,当阳极产生的气体为448mL(标准状况下)时,溶液的pH= (假设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3)电池生产工业废水中常含有毒的Cu2+等重金属离子,常用FeS等难溶物质作为沉淀剂除去[室温下Ksp(FeS)=6.3×10-18mol2·L-2,Ksp(CuS)=1.3×10-36mol2·L-2]。请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上述除杂的原理:当把FeS加入工业废水中后, 直至FeS全部转化为CuS沉淀,从而除去溶液中Cu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A逐滴加人到固体B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为浓盐酸,B为KMnO4晶体,C中盛有紫色石蕊溶液,则C中熔液最终呈红色
B.实验仪器D可以起到防止溶液倒吸的作用
C.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有AlCl3溶液,则C中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又溶解
D.若A为浓H2SO4.B为Cu,C中盛有澄清石灰水,则C中溶液变浑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大冶一中等六校高三元月调考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乙烯和乙醇均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乙酸乙酯和植物油均可水解生成乙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