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和B,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随着反
应的进行,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A+4B 4C
B.2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此时A、B、C的浓度
比为5:4:4
C.用B的浓度变化表示2min内的速率为
2mol/(L·min)
D.2min前,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目前流行的关于生命起源假设的理论认为,生命起源于约40亿年前的古洋底的热液环境,这种环境系统中普遍存在铁硫簇结构,如Fe2S2、Fe4S4、Fe8S7等,这些铁硫簇结构参与了生命起源的相关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某铁硫簇结构的组成时,设计了下列实验。
【实验Ⅰ】 确定硫的质量:
按图连接装置,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后,在硬质玻璃管A中放入1.0 g铁硫簇结构(含有部分不反应的杂质),在试管 B中加入50 mL 0.100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在试管C中加入品红溶液。通入空气并加热,发现固体逐渐转变为红棕色。待固体完全转化后,将B中溶液转移至 250 mL 容量瓶,洗涤试管B后定容。取25.00 mL该溶液用0.01 mol·L-1的草酸(H2C2O4)溶液滴定剩余的 KMnO4。记录数据如下:
滴定次数 | 待测溶液体积/mL | 草酸溶液体积/mL | |
滴定前刻度 | 滴定后刻度 | ||
1 | 25.00 | 1.50 | 23.70 |
2 | 25.00 | 1.02 | 26.03 |
3 | 25.00 | 0.00 | 24.99 |
相关反应:①2MnO+2H2O+5SO2===2Mn2++5SO
+4H+
②2MnO+6H++5H2C2O4===2Mn2++10CO2↑+8H2O
【实验Ⅱ】 确定铁的质量:
将实验Ⅰ硬质玻璃管A中的残留固体加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过滤后取滤渣,经充分灼烧得0.6 g固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C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同学提出,撤去C装置对实验没有影响,你的看法是________(选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Ⅰ和实验Ⅱ中的数据可确定该铁硫簇结构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 滴定过程中,细心的同学发现该KMnO4溶液颜色褪去的速率较平常滴定时要快得多。为研究速率加快的原因,该同学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 温度/℃ | 酸化的H2C2O4溶液/mL | KMnO4溶液/mL | 溶液褪色时间/s |
1 | 25 | 5.0 | 2.0 | 40 |
2 | 25 | 5.0(另加少量可溶于水的MnSO4粉末) | 2.0 | 4 |
3 | 60 | 5.0 | 2.0 | 25 |
(4)分析上述数据,滴定过程中反应速率加快的一种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0.2 mol SO2与足量O2充分反应,生成SO3分子数为0.2NA
B.0.1 mol —NH2(氨基)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7NA
C.3.4 g H2O2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为0.1NA
D.常温常压下,16 g O2和O3混合气体含有的氧原子数为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25℃,101 k Pa下,0.2 mol C2H2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时放出259.92 kJ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C2H2(g)+5O2(g)=4CO2(g)+2H2O(g) △H=+259.92 kJ/mol
B.2C2H2(g)+5O2(g)=4CO2(g)+2H2O(l) △H=-259.92 kJ/mol
C.2C2H2(g)+5O2(g)=4CO2(g)+2H2O(l) △H=+2599.2 kJ/mol
D.2C2H2(g)+5O2(g)=4CO2(g)+2H2O(l) △H=-2599.2 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把0.6 mol X气体和0.6 mol Y气体混合于2 L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2X(g)+ Y(g)===4 Z(g)+2W(g)。2 min末生成0.2 mol W。计算:(1)前2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2)2min末Y的物质的量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
A.偏大 B.偏小 C.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