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pC类似pH,是指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常用对数的负值,如某溶液的浓度为1×10-2mol/L,则溶液中该溶质的pC=-lg1×10-2=2.已知H2RO3溶液中存在的化学平衡为:RO2(g)+H2O?H2RO3?H++HRO3-,HRO3-?H++RO32-.图1为H2RO3饱和溶液的pC-pH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pH=2~4时,H2RO3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H+、HRO3-
(2)H2RO3一级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1≈1×10-6
(3)已知:298K时,H2RO3的电离常数Ka2=5.6×10-11.观察图1判断NaHRO3溶液呈碱性;再通过计算,利用电离、水解平衡常数说明理由Kh=$\frac{c({H}_{2}R{O}_{3})c(O{H}^{-})}{c(HR{{O}_{3}}^{-})}$=$\frac{Kw}{K{a}_{1}}$=$\frac{1{0}^{-14}}{1{0}^{-6}}$=10-8>Ka2,HR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故溶液呈碱性.
(4)一定浓度的NaHRO3和Na2RO3混合溶液是一种“缓冲溶液”,在这种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变化不大,其原因是在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酸,使平衡:HRO3-?H++RO32-向左移动,结果溶液中H+浓度增加很少;若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碱,使平衡HRO3-?H++RO32-向右移动,结果溶液中OH-浓度也增加不大.
(5)一定温度下,三种盐MRO3(M:Mg2+、Ca2+、Mn2+)的沉淀溶解曲线如图2所示.已知:p(M2+)=-lg c(M2+),p(RO32-)=-lgc(RO32-
①MgRO3、CaRO3、MnRO3的Ksp由大到小的顺序为Ksp(MgRO3)>Ksp(CaRO3)>Ksp(MnRO3).
②a 点时c(Mg2+)>c(RO32-) (填“>”或“<”或“=”),此时MgRO3溶液未达饱和(填“己达饱和”或“未达饱和”)
③现欲将某溶液中的Mn2+以MnRO3盐的形式沉淀完全(溶液中Mn2+离子的浓度小于l×10-5mol/L),则最后溶液中的p(RO32-)的范围是<7.

分析 (1)在pH=2~4时从图形分析判断,主要存在微粒为H+、HRO3-、H2RO3
(2)H2RO3一级电离平衡常数Ka1=$\frac{c({H}^{+})c(HR{{O}_{3}}^{-})}{c({H}_{2}R{O}_{3})}$,结合图象数据计算;
(3)观察图1判断NaHRO3溶液PH大于7溶液显碱性;利用电离、水解平衡常数计算分析判断;
(4)一定浓度的NaHRO3和Na2RO3混合溶液是一种“缓冲溶液”,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相互抑制,在这种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变化不大;
(5)①溶度积常数=c(M2+)c(RO32-),图象分析可知大小;
②a点可表示MgRO3的不饱和溶液,p(M2+)<p(RO32-),pM数值越小,实际浓度越大;
③图象计算溶度积常数Ksp=c(Mn2+)c(RO32-)=10-12,将某溶液中的Mn2+以MnRO3盐的形式沉淀完全,溶液中Mn2+离子的浓度小于l×10-5mol/L,计算得到RO32-浓度,得到p(RO32-)的范围;

解答 解:(1)在pH=2~4时,H2RO3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H+、HRO3-
故答案为:H+、HRO3-
(2)H2RO3一级电离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不随浓度变化,图象中分析可知Ka1=$\frac{c({H}^{+})c(HR{{O}_{3}}^{-})}{c({H}_{2}R{O}_{3})}$=c(H+)=1×10-6
故答案为:1×10-6
(3)已知:298K时,H2RO3的电离常数Ka2=5.6×10-11.观察图1判断NaHRO3溶液呈碱性,水解为:HRO3-+H2O?H2RO3+OH-,Kh=$\frac{c({H}_{2}R{O}_{3})c(O{H}^{-})}{c(HR{{O}_{3}}^{-})}$=$\frac{Kw}{K{a}_{1}}$=$\frac{1{0}^{-14}}{1{0}^{-6}}$=10-8>Ka2,HR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故溶液呈碱性,
故答案为:碱性;Kh=$\frac{c({H}_{2}R{O}_{3})c(O{H}^{-})}{c(HR{{O}_{3}}^{-})}$=$\frac{Kw}{K{a}_{1}}$=$\frac{1{0}^{-14}}{1{0}^{-6}}$=10-8>Ka2,HR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故溶液呈碱性;
(4)一定浓度的NaHRO3和Na2RO3混合溶液是一种“缓冲溶液”,在这种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变化不大,其原因是:在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酸,使平衡:HRO3-?H++RO32-向左移动,结果溶液中H+浓度增加很少;若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碱,使平衡HRO3-?H++RO32-向右移动,结果溶液中OH-浓度也增加不大,
故答案为:在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酸,使平衡:HRO3-?H++RO32-向左移动,结果溶液中H+浓度增加很少;若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碱,使平衡HRO3-?H++RO32-向右移动,结果溶液中OH-浓度也增加不大;
(5)①溶度积常数=c(M2+)c(RO32-),MgRO3、CaRO3、MnRO3的Ksp由大到小的顺序为Ksp(MgRO3)>Ksp(Ca RO3)>Ksp(Mn RO3),
故答案为:Ksp(MgRO3)>Ksp(Ca RO3)>Ksp(Mn RO3);
②a点可表示MgRO3的不饱和溶液,p(M2+)<p(RO32-),pM数值越小,实际浓度越大;图象可知c(Mg2+)>c(RO32-),此时MgRO3溶液未达到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未达饱和;
③图象计算溶度积常数Ksp=c(Mn2+)c(RO32-)=10-12,将某溶液中的Mn2+以MnRO3盐的形式沉淀完全,溶液中Mn2+离子的浓度小于l×10-5mol/L,计算得到RO32-浓度c(RO32-)=10-7mol/L,得到p(RO32-)的范围<7,
故答案为:<7;

点评 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电离平衡常数计算和溶度积常数计算,主要是图象的分析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T1和T2温度下(T1>T2),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c点有沉淀生成
B.T2时,蒸发溶剂可能由d点变到b点
C.T2时,由a点开始加入BaCl2固体,Ksp增大
D.Ba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5.天然气经O2和H2O(g)重整制合成气,再由合成气制备甲醇的相关反应如下
①主反应;CH4(g)+$\frac{1}{2}$O2(g)═CO(g)+2H2(g)△H1
②副反应:CH4(g)+2O2(g)═CO2(g)+2H2O(g)△H2
③主反应:CH4(g)+H2O(g)═CO+3H2(g)△H3=206.1KJ•mol-1
④主反应:CO(g)+2H2(g)═CH3OH(g)△H4=90.0KJ•mol-1
⑤副反应:CO2(g)+3H2(g)═CH3OH(g)+H2O(g)△H5=49.0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1>△H2
B.设计反应①的主要目的是增大n(CO)/n(H2)的比值
C.CO(g)+H2O(g)?CO2(g)+H2(g)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D.△H2=4△H1=659.3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如图是温度和压强对反应X+Y?2Z影响的示意图.图中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密度可作为此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B.X、Y、Z均为气态
C.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H>0
D.使用催化剂Z的产率提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现有三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
①1s22s22p63s23p4;②1s22s22p63s23p3;③1s22s22p5.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
A.第一电离能:③>②>①B.原子半径:③>②>①
C.电负性:③>①>②D.最高化合价:②>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甲同学进行了FeCl2溶液的配制、浓度的测定以及Fe2+还原性的实验,并针对异常现象进行探究.
步骤一:甲同学准备用两种方案制取FeCl2
方案1:按如图装置用H2还原无水FeCl3制取.

(1)E中盛放的试剂是碱石灰;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2FeCl3=2FeCl2+2HCl.
方案2:由0.1mol•L-1 FeCl3溶液制取FeCl2溶液,
(2)写出完成上述操作所涉及的离子方程式2Fe3++Fe=3Fe2+
步骤二: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方案2所配FeCl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①若需配制浓度为0.01000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480mL,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还缺少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②本实验滴定过程中操作滴定管的图示正确的是A(填编号).

③下列错误的操作使测定的FeCl2溶液浓度偏小的是A
a.若在配制K2Cr2O7标准溶液定容时采取俯视姿势
b.若滴定操作中,如果滴定前装有K2Cr2O7标准溶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而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
c.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
步骤三:向2mL FeCl2溶液中滴加2滴0.1mol•L-1KSCN溶液,无现象;再滴加5滴5% H2O2溶液(pH约为5),观察到溶液变红,大约10秒左右红色褪去,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2).
(4)甲同学探究“步骤三”中溶液褪色的原因:
实验I.取褪色后溶液两份,一份滴加FeCl3溶液无现象;另一份滴加KSCN溶液出现红色;
实验II.取褪色后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测得生成了两种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
实验III.向2mL 0.1mol•L-1 FeCl3溶液中滴加2滴0.1mol•L-1KSCN溶液,变红,通入O2,无明显变化.
①实验I说明溶液红色褪去是因为SCN-发生了反应而不是Fe3+发生反应.
②实验III的目的是排除H2O2分解产生的O2氧化SCN-的可能.
得出结论:溶液褪色的原因是酸性条件下H2O2将SCN-氧化成SO42-和相关气体.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SCN-+11H2O2═2SO42-+2H++2CO2↑+N2↑+10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氯气的摩尔质量等于71g
B.1molH2SO4中含有2mol氢元素
C.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就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D.2g氦气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0.5×6.02×10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Ⅰ.已知: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某同学探究影响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时,设计了如表系列实验:
实验
序号
反应温
度/℃
Na2S2O3溶液稀硫酸H2O
V/mLc/mol•L-1V/mLc/mol•L-1V/mL
2010.00.1010.00.500
40V10.10V20.50V3
20V40.104.00.50V5
(1)该实验①、②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V1=10.0,V2=10.0,V3=0.
(2)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填字母).
A.实验前,应先用黑墨水笔在白纸上画粗浅一致的“+”字,衬在锥形瓶底部,实验中记录反应开始到产生的浑浊将锥形瓶底部的“+”字刚好完全遮盖所需的时间
B.该实验所需的计量仪器有量筒、温度计
C.实验时,应先将量取的Na2S2O3和H2SO4溶液混合,然后置于相应温度的热水浴中反应,记录每组反应所需时间
(3)实验过程中为什么不用测量一定时间内放出SO2气体的量来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SO2易溶于水,无法准确测量其体积.
Ⅱ.已知:NH2COONH4+2H2O?NH4HCO3+NH3•H2O,该研究小组分别用三份不同初始浓度的氨基甲酸铵溶液测定水解反应速率,得到c(NH2COO-)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4)25.0℃时,0~6min氨基甲酸铵水解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05mol/(L•min).
(5)根据图中信息,如何说明该水解反应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5℃反应物起始浓度较小,但0~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曲线的斜率)仍比15℃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即将发射的嫦娥五号卫星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界的化学工艺有烧陶瓷、造纸、冶金、制火药等
C.夏天雷雨过后感觉到空气清新是因为空气中产生了少量的氮氧化物
D.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