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由叠氮化钠(NaN3)热分解可得纯N2:2NaN3(s)=2Na(l)+3N2(g),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aN3与KN3结构类似,前者晶格能较小
B.第一电离能(I1):N>P>S
C.钠晶胞结构属于体心结构,该晶胞分摊含2个钠原子
D.氮气常温下很稳定,是因为氮的电负性小

分析 A.结构相似的物质,离子半径与晶格能的大小有关;
B.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ⅤA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为半充满,结构稳定,大于相邻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C.钠晶胞结构属于体心结构,即定点、体心各有1个钠原子;
D.氮气含有氮氮三键,键能较大.

解答 解:A.相同电荷时,晶格能与离子的半径成反比,离子半径越大,晶格能越小,钠离子的离子半径小于钾离子的离子半径,所以NaN3的晶格能大于KN3的晶格能,故A错误;
B.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ⅤA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为半充满,结构稳定,大于相邻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第一电离能(I1):N>P>S,故B正确;
C.钠晶胞结构属于体心结构,即定点、体心各有1个钠原子,钠晶胞中原子数为1+8×$\frac{1}{8}$=2,故C正确;
D.氮气分子中含有氮氮三键,键能较大,所以性质稳定,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晶格能、配位数等知识点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对此知识点一定掌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规律中,要注意异常现象并会解释原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医疗上绿矾(FeSO4•7H2O)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绿矾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Ⅰ.[制备产品]
该小组由废铁屑(含少量氧化铜、氧化铁等杂质),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FeSO4•7H2O晶体,步骤如下:
(1)预处理:先将废铁屑加入到饱和Na2CO3溶液中洗涤,目的是洗去铁屑表面的油污,然后将废铁屑用水洗涤2~3遍.
(2)将洗涤后的废铁屑加入到圆底烧瓶中,并持续通入N2,N2的作用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或氧气.
(3)再加入足量稀硫酸,控制温度50℃~80℃之间,充分反应后,圆底烧瓶中剩余的固体为Cu.
(4)获取产品:先向步骤(3)中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少许蒸馏水,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滤出晶体,用少量冰水洗涤2~3次,再用滤纸将晶体吸干,密闭保存.
Ⅱ.[测定FeSO4•7H2O含量]
(1)称取上述样品10.0g,溶于适量的稀硫酸中,配成100mL溶液,需要的仪器除天平、玻璃棒、烧杯、量筒外,还需要的仪器有(填仪器名称)1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
(2)准确量取25mL该液体于锥形瓶中,用0.1000mol/L KMnO4标准溶液滴定,则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当最后一滴标准液滴入时,溶液变为紫红色,且30s保持不变.
(3)用同样的方法滴定3次,平均消耗10.00mL标准液,该样品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为55.6%.(已知Mr(FeSO4•7H2O)=278).
(4)若测量结果偏小,则可能是在定容时仰视(填“俯视”或“仰视”)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8.A、B、C等九种物质有如框图所示转化关系.又知,A是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C、D、E是常见的由短周期元素形成的气体单质,气体F与气体G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H是厨房中必备一种调味剂(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溶剂水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NaOH.
(2)F的电子式为
(3)写出A和B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2Al+2OH-+2H2O=AlO2-+3H2↑.
(4)写出E和B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OH-=Cl-+ClO-+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氯、硫、氦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类生命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氯气的颜色黄绿色.
(2)浓硫酸具有:①酸性  ②强氧化性  ③吸水性  ④脱水性,下列现象硫酸所表现出的性质为(填编号)干燥氧气③,使甘蔗变黑④,吸收氨气①;与铜反应①和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
(3)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德国化学家哈伯、波施等成功地开发了将氮气转化为氨气的生产工艺.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N2+3H2$\frac{\underline{\;\;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Ca(OH)2+2NH4Cl $\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4)自然界形成NO的化学方程式:2NO+O2$\frac{\underline{\;放电\;}}{\;}$2NO2.氢氧化物(NO和NO2)污染环境.若用Na2CO3溶液吸收NO2可生成CO2,9.2g NO2和Na2CO3溶液完全反应时  转移电子0.1mol,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O2+CO32-=NO3-+NO2-+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化学键中键能最大的是(  )
A.F-HB.Cl-HC.Br-HD.I-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决定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是物质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是石墨的结构,其晶体中存在的作用力有ABEF(填序号)
A:σ键      B:π键        C:氢键      D:配位键
E:分子间作用力     F:金属键    G:离子键
(2)CaF2结构如图2所示,Cu形成晶体的结构如4所示,3为H3BO3晶体结构图(层状结构,层内的H3BO3分子通过氢键结合)
图2所示的晶体中与Ca2+离子最近且等距离的Ca2+离子数为12,
图4中未标号的Cu原子形成晶体后周围最紧邻的Cu原子数为12;铜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四周期第IB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中国环境监测数据显示,颗粒物(PM2.5等)为雾霾过程中影响空气质量最显著的污染物,其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尾气等.因此,对PM2.5、SO2、NOx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改变煤的利用方式可减少环境污染,通常可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碳得到水煤气.
(1)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H2S可用足量的Na2CO3溶液吸收,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H2S=HCO3-+HS-
(已知:H2S:Ka1=1.3×10-7,Ka2=7.1×10-15;H2CO3:Ka1=4.4×10-7,Ka2=4.7×10-11
(2)现将不同量的CO(g)和H2O(g)分别通人到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H,得到两组数据
实验组温度℃起始量/mol平衡量/mol达到平衡
所需时间/min
COH2OH2CO
1650421.62.46
2900210.41.63
该反应的△H<0(填“<”或“>”);若在7500C时,另做一组实验,在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lmol CO,3mo1H2O,2mo1CO2,5mol H2,则此时?<?(填“<”,“>”,“=”).
(3)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已建立A(g)+B(g)?C(g)+D(g)△H>0的化学平衡,其时间速率图象如图1,下列选项中对于t1时刻采取的可能操作及其平衡移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A
A.减小压强,同时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B.增加A(g)浓度,同时降低温度,平衡不移动
C.保持容器温度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
Ⅱ.压缩天然气(CNG)汽车的优点之一是利用催化技术将NOx转变成无毒的CO2和N2
①CH4(g)+4NO(g)$\stackrel{催化剂}{?}$2N2(g)+CO2(g)+2H2O(g)△H1<0
②CH4(g)+2NO2(g)$\stackrel{催化剂}{?}$2N2(g)+CO2(g)+2H2O(g)△H2<0
(4)收集某汽车尾气经测量NOx的含量为1.12%(体积分数),若用甲烷将其完全转化为无害气体,处理1×104L(标准状况下)该尾气需要甲烷30g,则尾气中V (NO):V (NO2)=1:1.
(5)在不同条件下,NO的分解产物不同.在高压下,NO(即X)在40℃下分解生成两种化合物(即Y、Z),体系中各组分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写出Y和Z的化学式:N2O、NO2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光化学烟雾消长
规律,在一烟雾实验箱中,测得烟雾的主要成分为RH(烃)、NO、NO2、O3、PAN(CH3COOONO2),各种物质的相对浓度随时间的消失,记录于图3,根据图中数据,下列推论,最不合理的是D
A.NO的消失的速率比RH快
B.NO生成NO2
C.RH及NO2可以生成PAN及O3
D.O3生成PA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6.下列说法符合化学事实的是(  )
A.大分子化合物油脂在人体内水解为氨基酸和甘油等小分子才能被吸收
B.Na2SiO3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原料
C.包装食品里常有硅胶、石灰、还原铁粉三类小包,其作用相同
D.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一定条件下的某可逆反应,其正反应速率v(正)和逆反应速率v(逆)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t1时刻,v(正)<v(逆)B.t2时刻,v(正)>v(逆)C.t3时刻,v(正)=v(逆)D.t4时刻,v(正)<v(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