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1)如图所示,若C为浓硝酸,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B电极材料为Fe,A电极材料为Cu,则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H++2NO3-+2e-=2NO2↑+2H2O,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溶液C的pH将升高(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
(2)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电池作为能源的新型的海水标志灯,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只要把灯放入海水数分钟,就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则电源的负极材料是铝,负极反应为4Al-12e-=4Al3+;正极反应为3O2+6H2O+12e-=12OH-
(3)熔盐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电池反应式.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2-4e-=4CO2,正极反应式为O2+2CO2+4e-=2CO32-,电池总反应式为2CO+O2═2CO2

分析 (1)铁遇浓硝酸钝化,原电池反应是铜与浓硝酸的反应,铜失电子作负极,铁作正极,正极上硝酸根得电子产生二氧化氮;
(2)以铝、海水电池作为能源的新型海水标志灯,这种新型电池以Al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空气中的氧气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3)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在得失电子相同条件下将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相加即可得电池反应式.

解答 解:(1)铁和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阻止了铁与硝酸的反应,原电池反应是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总反应为Cu+4H++2NO3-=Cu2++2NO2↑+2H2O,铜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铁作正极,正极上硝酸根得电子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和水,电极反应式为4H++2NO3-+2e-=2NO2↑+2H2O,溶液中氢离子被消耗,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pH升高,
故答案为:4H++2NO3-+2e-=2NO2↑+2H2O;Cu-2e-=Cu2+;升高;
(2)以铝、海水电池作为能源的新型海水标志灯,Al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4Al-12e-=4Al3+,空气中的氧气为正极,该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3O2+6H2O+12e-═12OH-
故答案为:铝;4Al-12e-=4Al3+;3O2+6H2O+12e-=12OH-
(3)该熔融盐燃料电池中,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2+2CO2+4e-═2CO32-,又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CO+2CO32--4e-═4CO2,在得失电子相同条件下将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相加得电池反应式2CO+O2═2CO2
故答案为:O2+2CO2+4e-═2CO32-;2CO+O2═2CO2

点评 本题考查对原电池反应原理的应用,侧重考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注意在书写正负极电极反应时,铁、铝遇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作正极,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也是学习难点,要结合电解质书写,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6.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HClO4、H2SO4、H3PO4的酸性依次增强
B.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C.钠、镁、铝的还原性依次减弱
D.P、S、Cl最高正化合价依次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NH3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可以构成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原理为4NH3+3O2═2N2+6H2O.NH3应通入燃料电池的负极(填“正极”或“负极”).已知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2)25℃时,将a mol•L-1的氨水与0.1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
①当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满足c(NH4+)>c(Cl-)时,则反应的情况可能为a.
a.盐酸不足,氨水剩余              b.氨水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盐酸过量
②当溶液中c(NH4+)=c(Cl-)时,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a=$\frac{1{0}^{-8}}{a-0.1}$.
(3)在0.5L恒容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N2与H2进行反应:N2(g)+3H2(g)?2NH3(g)△H=bkJ•mol-1,其化学平衡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如下:
温度/℃200300400
K1.00.850.5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frac{{c}^{2}(N{H}_{3})}{c({N}_{2})•{c}^{3}({H}_{2})}$,b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0.
②400℃时,测得某时刻氨气、氮气、氢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mol、2mol、1mol时,此时刻该反应的v(N2)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v(N2).
(4)已知:
①4NH3(g)+3O2(g)═2N2(g)+6H2O(g)△H=-1266.8kJ•mol-1
②N2(g)+O2(g)═2NO(g)△H=+180.5kJ•mol-1
写出氨高温催化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4NH3(g)+5O2(g)=4NO(g)+6H2O(g)△H=-905.8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溶液的配制过程 能引起浓度偏高的是(  )
①质量分数为5x%和x%的两种氨水等体积混合配成3x%的氨水
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定容后,塞好塞子倒转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
③在80mL水中加入18.4mol/L的硫酸20mL,配制3.68mol/L的硫酸溶液
④10%的硫酸和90%的硫酸等体积混合配制50%的硫酸溶液
⑤用1g 98%的浓硫酸加4g水配19.6%的硫酸.
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D.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某学习小组,用稀HNO3与大理石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小的方法,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所用HNO3浓度为1.00mol•L-1、2.00mol•L-1,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实验温度为298K、308K,每次实验HNO3的用量为25.00mL、大理石用量为10.00g.
实验设计如表:
编号T/K大理石规格HNO3浓度
298粗颗粒2.00 mol•L-1
298粗颗粒1.00 mol•L-1
308粗颗粒2.00 mol•L-1
298细颗粒2.00 mol•L-1
将相应的实验目的填入下列空格中:
(1)实验①和②探究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①和③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3)实验①和④探究固体颗粒大小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t℃时,相对分子质量为A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Bmol•L-1,密度为ρg•cm-3,则该物质在t℃时溶解度为(  )
A.$\frac{100AB}{1000ρ-AB}$gB.$\frac{AB}{1000ρ-AB}×100%$g
C.$\frac{AB}{100ρ}×100$gD.$\frac{100AB}{ρ-AB}$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实验操作或原理正确的是(  )
A.用装置甲收集SO2气体
B.用装置乙验证1-溴丙烷发生消去反应是否生成烯烃
C.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眼睛必须注视滴定管刻度的变化
D.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碳酸和乙二酸(简写为H2C2O4,俗称草酸)都是重要的二元酸.碳酸:H2CO3,Ki1=4.3×10-7,Ki2=5.6×10-11草酸:H2C2O4,Ki1=5.9×10-2,Ki2=6.4×10-5
(1)若将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和碳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正确的是AC.(选填编号)
A.c(H+)>c(HC2O4-)>c(HCO3-)>c(CO32-)       B.c(HCO3-)>c(HC2O4-)>c(C2O42-)>c(CO32-
C.c(H+)>c(HC2O4-)>c(C2O42-)>c(CO32-)       D.c(H2CO3)>c(HCO3-)>c(HC2O4-)>c(CO32-
(2)人体血液中的碳酸和碳酸氢盐存在平衡:H++HCO3-?H2CO3,当有少量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中时,血液的pH变化不大,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上述现象当少量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中,平衡向右移动,使H+浓度变化较小,血液中的pH基本不变;当少量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中,平衡向左移动,使H+浓度变化较小,血液的pH基本不变
(3)为了测定含有H2C2O4•2H2O、KHC2O4和K2SO4的试样中各物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㈠称取6.0g试样,加水溶解,配成250mL试样溶液.
㈡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mL试样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加入2~3滴酚酞试液,用0.2500mol/LNaOH溶液滴定,消耗NaOH溶液20.00mL.
㈢再取25.00mL试样溶液放入另一锥形瓶中,用0.1000mol/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消耗高锰酸钾溶液16.00mL.
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㈢中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当滴入最后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或紫色、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②步骤㈡中量取试样溶液时,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过后没有润洗,则测得的H2C2O4•2H2O的质量分数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③原6.0g试样中H2C2O4•2H2O的物质的量为0.01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三草酸合铁(Ⅲ)酸钾是制备负载活性催化剂的主要原料.加热至110℃时失去结晶水,230℃时分解.极易感光,室温下光照变为黄色:
2K3[Fe(C2O43]•3H2O→2FeC2O4•2H2O+3K2C2O4+2CO2↑+2H2O
已知:
物质名称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颜色溶解性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K3[Fe(C2O43]•3H2O491翠绿色可溶于水,难溶于乙醇
草酸亚铁FeC2O4•2H2O180黄色难溶于水,可溶于酸
某同学对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及组成进行了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一)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
(ⅰ)称取4.50g FeC2O4•2H2O固体,加入饱和K2C2O4溶液中,用滴管慢慢加入3% H2O2溶液,不断搅拌,并保持温度在40℃左右.充分反应后,沉淀转化为氧氧化铁.
(ⅱ)加热至沸腾,滴加1mol 的草酸溶液至沉淀溶解.用草酸或草酸钾调节溶液pH=4-5
(ⅲ)小火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先用少量冰水洗涤,再用无水乙醇洗涤,低温干燥后称量,得到9.80g 翠绿色晶体.
(1)完成步骤(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6FeC2O4•2H2O+6 C2O42-+3 H2O2═2Fe(OH)3+4[Fe(C2O43]3-+12H2O
(2)步骤(ⅲ)中,用无水乙醇洗涤晶体的目的是.
(3)列式计算本实验中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产率.
(二)草酸根含量侧定
准确称取4.80g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样品,配制成250mL 溶液.量取25.00mL 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 1mol/L H2SO4,用0.06mol/L的KMnO4溶液滴定.滴定终点时消耗KMnO4溶液20.00mL.
(4)滴定过程中,盛放高锰酸钾溶液的仪器名称是酸式滴定管,滴定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C2O42-+2MnO4-+16H+=10CO2↑+2Mn2++8H2O或5[Fe(C2O43]3-+6MnO4-+48H+=30CO2↑+6Mn2++24H2O+5Fe3+
(5)样品中草酸根的物质的量为0.03mol;若该数值大于4.80g二草酸合铁(Ⅲ)酸钾纯品中草酸根的物质的量,其原因可能是ac(填字母).
a.制取过程中草酸或草酸钾用量过多
b.样品未完全干燥
c.滴定时盛放KMnO4溶液的仪器未用标准液润洗
d.锥形瓶洗净后未烘干
(三)某同学制得的三草酸合铁(Ⅲ)酸钾,晶体表面发黄,推测可能有部分晶体发生了分解.
(6)为了验证此推测是否正确,可选用的试剂是酸化的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