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BCDGJK
(A)配制500mL某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可用两只250mL的容量瓶
(B)用渗析法分离淀粉中混有的NaCl杂质
(C)无法用分液漏斗将甘油和水的混合液体分离
(D)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0.00mL高锰酸钾溶液
(E)为了测定某溶液的pH,将经水润湿的pH试纸浸入到待测溶液,过一会取出,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
(F)用浓氨水洗涤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
(G)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到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H)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时,若定容时不小心加水超过容量瓶的刻度线,应立即用滴管吸去多余的部分.
(J)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少量硫酸会产生沉淀
(K)用结晶法可以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2)如图1为常见仪器的部分结构(有的仪器被放大) 
图1中A图中液面所示溶液的体积为28.0mL,用上述四种仪器中的某种测量一液体的体积,平视时读数为NmL,仰视时读数为MmL,若M>N,则所使用的仪器是C(填字母标号).
(3)如图2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上的标签,试根据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
②某学生欲用上述浓盐酸和蒸馏水配制500mL物质的量浓度为0.3mol/L稀盐酸.
Ⅰ.该学生需要量取12.5mL上述浓盐酸进行配制.
II.在配制过程中,下列实验操作会使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是BD
A.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观察凹液面
B.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
C.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D.在配罝前用已知浓度的稀盐酸润洗容量瓶.

分析 (1)A.容量瓶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使用前要先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容量瓶贮存配制好的溶液,250mL容量瓶不能用来配制500mL溶液,只能配制250mL溶液;
B.分离胶体与溶液用渗析法;
C.甘油与水相互溶解;
D.酸式滴定管用来量取具有酸性和氧化性物质;
E.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F.银和氨水不反应;
G.氨水和硝酸银反应生成AgOH,AgOH继续与氨水反应生成银氨络离子;
J.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
K.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
(2)量筒读书时要读取凹液面的最低点,对一般像量筒一样,从下到上数字增大的仪器来说,读数时仰视读数会使结果小于实际值,俯视读数会使结果大于实际值,若从下到上数字减小,则结果相反;
(1)①依据c=$\frac{1000ρω}{M}$计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②Ⅰ根据配制500mL物质的量浓度为0.3mol/L稀盐酸需要的氯化氢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浓盐酸的体积;
II.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影响,依据C=$\frac{n}{V}$进行误差分析.

解答 解:(1)A.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专用仪器,500mL溶液不能用两个250mL容量瓶配制,只能配制500mL溶液,故A错误;
B.淀粉溶于水得到胶体,NaCl溶于水得到溶液,可以用渗析法分离胶体与溶液,故B正确;
C.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甘油与水相互溶解,所以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C正确;
D.高锰酸钾具有氧化性,应用酸性滴定管量取,故D正确;
E.pH试纸先用水润湿再浸入待测,这样的操作会使溶液变稀,是测量的数据不准确,故E错误;
F.银镜反应实验后附有银,银和氨水不反应,银镜反应实验后附有银的试管,可以用硝酸来洗,故F错误;
G.氨水和硝酸银反应生成AgOH,AgOH继续与氨水反应生成银氨络离子,符合操作,故G正确;
J.硫酸是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发生聚沉,故J正确;
K.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加的大,氯化钠增加的少,高温的混合液,降温后硝酸钾溶解度降低较大,从溶液中析出,氯化钠本身少,溶解度降低不大,仍然不饱和,不析出,所以能用结晶法可以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故K正确;
故答案为:BCDGJK;
(2)量筒读数时要读凹液面的最低点,且精确度为0.1,则读数为28.0 mL,仰视读数,对量筒等从下到上数值增大的仪器来说是所读数值比实际值偏小,而此处偏大了,故刻度为从下到上逐渐减小,故选C,
故答案为:28.0;C;
(3)①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frac{1000×1.2×36.5%}{36.5}$=12mol/L;
故答案为:12;
Ⅰ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依据c1V1=c2V2
12mol/L×V1=0.300mol•L-1×0.5L,
所以V1=0.0125L=12.5mL
故答案为:12.5;
II.A.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观察凹液面,导致量取浓盐酸体积偏小,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A不选;
B.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冷却后液面下降,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故B选;
C.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C不选;
D.在配制前用已知浓度的稀盐酸润洗容量瓶,导致溶质偏大,溶液浓度偏高,故D选;
故选:B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及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误差分析,明确配制原理及操作步骤是解题关键,注意常见计量仪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注意误差分析的方法,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有下列8种物质:①甲烷;②苯;③聚乙烯;④环己烯;⑤2-丁炔;⑥环己烷;⑦邻二甲苯;⑧乙醇;⑨乙醛;⑩甲酸乙酯.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与溴水反应使之褪色的是(  )
A.③④⑤⑧B.④⑤⑦⑨C.③④⑤⑨D.④⑤⑨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类物质.图1是以乙烯等为原料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填写下列空白:

(1)A、B的结构简式:A为CH3CH2OH;B为CH3CHO;
(2)A与C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_{△}^{浓H_{2}SO_{4}}$CH3COOCH2CH3+H2O,其反应类型为酯化(或取代)反应;
(3)实验室可用图2装置制取乙酸乙酯.试管a中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生成的乙酸乙酯在该溶液的上(填“上”或“下”)层,用分液的方法从混合液中分离出该产品所需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该试管a中的导管口在液面以上的位置而不伸入到液面下,其原因是防止倒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按要求填空
(1)烷烃A在同温、同压下蒸气的密度是H2的43倍,其分子式为C6H14
(2)用式量为43的烷基取代甲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所得芳香烃产物的数目为6.
(3)萘的结构式为它的二氯代物又有10种,立方烷  它的六氯代物有3种.
(4) 分子中最多有25个原子共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CO、CO2、SO2、NO、NO2、SiO2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CO2、SO2、SiO2能导致酸雨的是SO2、NO2
(2)硅酸钠是为数不多的溶于水的硅酸盐,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有白色沉淀产 生,写出该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SiO32-+2CO2+2H2O=H2SiO3↓+2HCO3-
(3)有如下反应(未配平):BrF3+H2O→Br2+O2+HBrO3+HF,已知生成物中Br2与O2的物 质的量之比为 1:1.则:
①配平后 H2O 与 HF 物质的量之比为5:9;
②还原剂为BrF3、H2O;
③如有5molH2O参加反应,则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H2O物质的量为2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变化中,由加成反应引起的是(  )
A.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含碳原子较多的烷烃加热、加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含碳原子较少的烷烃和烯烃
C.在光照条件下,C2H6与Cl2反应生成了油状液体
D.在催化剂作用下,乙烯与水反应生成乙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解释实验事实的方程式不准确的是(  )
A.0.1mol/LCH3COOH溶液的pH>1:CH3COOH?CH3COO-+H+
B.“NO2球”浸泡在冷水中,颜色变浅:2NO2(g)?N2O4(g)△H<0
C.向污水中投放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Al3++3H2O?Al(OH)3(胶体)+3H+
D.用催化法处理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CO+NO$\frac{\underline{\;催化剂\;}}{\;}$C+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③除去苯中少量的苯酚:加溴水,振荡,过滤除去沉淀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铜是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铜的生产和使用对国计民生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为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通常先用H2O2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溶出废旧印刷电路板中的铜,最终实现铜的回收利用.写出H2O2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与金属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u+H2O2+2H+═Cu2++2H2O.
(2)工业上以黄铜矿为原料,采用火法熔炼工艺生产铜.该工艺的中间过程会发生反应:2Cu2O+Cu2S$\frac{\underline{\;高温\;}}{\;}$6Cu+SO2↑,该反应的氧化剂是Cu2O和Cu2S;当生成19.2g Cu 时,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0.3 mol.
(3)研究性学习小组用“间接碘量法”测定某试样中CuSO4•5H2O(不含能与I-反应的氧化性杂质)的含量.称取a g试样配成 100mL 溶液,取出25.00mL溶液,向其中滴加 KI 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发生的反应为2Cu2++4I-═2CuI↓+I2);继续滴加 KI 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反应生成的 I2 与V mL c mol•L-1Na2S2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发生的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则试样中CuSO4•5H2O的质量分数为$\frac{cV}{a}$×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