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根据题意(1)的滤液中含有亚铁离子、铜离子、氯离子,加入氧化剂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然后加入Y调节溶液的pH,将铁离子转化成氢氧化铁沉淀除去,得到的溶液乙为氯化铜溶液,然后在持续通入HCl气体并不断搅拌条件下蒸发溶液乙获得氯化铜晶体,
(1)依据流程图可知实验目的是制备氯化铜晶体,需要除去亚铁离子,加入的X为氧化剂,但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据此判断X;双氧水与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铁离子和水;
(2)Y物质应调节溶液的酸性,调节溶液PH时铁离子全部沉淀,铜离子不能沉淀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离子,溶液的pH值增大,Fe3+的水解而产生沉淀;
(3)溶液 III中溶质为氯化铜,铜离子在水溶液中能水解,加热后水解程度增大,溶液呈酸性,所以加入酸可以抑制其水解,所以在对氯化铜溶液蒸发结晶时需要在氯化氢气流中蒸发析出晶体,氯化铜溶液经过加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可得较纯CuCl2•2H2O晶体;
解答 解:根据题意(1)的滤液中含有亚铁离子、铜离子、氯离子,加入氧化剂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然后加入Y调节溶液的pH,将铁离子转化成氢氧化铁沉淀除去,得到的溶液乙为氯化铜溶液,然后在持续通入HCl气体并不断搅拌条件下蒸发溶液乙获得氯化铜晶体,
(1)依据流程图可知实验目的是制备氯化铜晶体,需要除去亚铁离子,加入的X为氧化剂,但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X可以用H2O2,故选C;双氧水与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铁离子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故答案为:C;能氧化Fe2+且不引入新的杂质;2Fe2++H2O2+2H+=2Fe3++2H2O;
(2)Y物质应调节溶液的酸性,调节溶液PH时铁离子全部沉淀,铜离子不能沉淀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离子,所以Y为CuO或Cu(OH)2或Cu2(OH)2CO3,溶液的pH值增大,促进了Fe3+的水解,当PH值为4~5时,Fe3+几乎完全水解生成Fe(OH)3,
故答案为:CuO或Cu(OH)2或Cu2(OH)2CO3;Fe(OH)3;CuO或Cu(OH)2或Cu2(OH)2CO3与H+反应,使溶液的PH值升高,促进了Fe3+的水解,当PH值为4~5时,Fe3+几乎完全水解生成Fe(OH)3;
(3)溶液 III中溶质为氯化铜,铜离子在水溶液中能水解,加热后水解程度增大,溶液呈酸性,所以加入酸可以抑制其水解,所以在对氯化铜溶液蒸发结晶时需要在氯化氢气流中蒸发析出晶体,所以可以加入HCl,防止Cu2+水解,氯化铜溶液经过加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可得较纯CuCl2•2H2O晶体,
故答案为:HCl;防止Cu2+水解;冷却结晶;洗涤.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方法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制备流程及反应原理为解答关键,需要注意除杂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 | |
B. | 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 | |
C. | 准确量取9.50mL水 | |
D. | 1 mol 羟基中电子数为10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加入KSCN溶液变红色的溶液:NH4+、K+、I-、SO42- | |
B. | 在pH=11的溶液中:Na+、AlO2-、NO3-、S2-、SO32- | |
C. | 由水电离的c(OH-)=10-13mol•L-1的溶液中:Na+、Cl-、HCO3-、NO3- | |
D. | 使甲基橙变红色的溶液:Fe2+、K+、SO42-、N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序号 | n(丙酸):n(碱式碳酸锌) | 反应 温度/℃ | 丙酸锌 产率/% |
1 | 1:0.25 | 60 | 67.2 |
2 | 1:0.25 | 80 | 83.5 |
3 | 1:0.25 | 100 | 81.4 |
4 | 1:0.31 | 60 | 89.2 |
5 | 1:0.31 | 80 | 90.1 |
6 | 1:0.31 | 100 | 88.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N2(g)+3H2(g)?2NH3(g)△H<0 | B. | 2SO3(g)?2SO2 (g)+O2(g)△H>0 | ||
C. | 4NH3(g)+5O2 (g)?4NO(g)+6H2O(g)△H<0 | D. | H2(g)+CO(g)?C(s)+H2O(g)△H>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