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环境监测显示,某地市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为SO2,NOx,CO等,其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尾气.进行如下研究:
(1)为减少燃煤对SO2的排放,可将煤转化为清洁燃料水煤气(CO和H2).
已知:H2(g)+$\frac{1}{2}$O2(g)=H2O(g)△H=-241.8kJ/mol
C(s)+$\frac{1}{2}$O2(g)=CO(g)△H=-110.5kJ/mol
写出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H=+131.3kJ.mol-l
(2)汽车尾气中NO是在发动机气缸中生成的,反成为:N 2(g)+O 2(g)?2NO(g)△H>0
①将含0.8mol N2和0.2molO2(近似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充入某密闭容器中,保持1 300℃反应达到平衡,测得生成8×10-4molNO.计算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4×10-6(填近似计算结果).
②汽车启动后,汽缸内温度越高,单位时问内NO排放最越大,原因是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且平衡正向移动.
(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电极均为惰性电极)可吸收SO2,并利用阴极排出的溶液吸收NO2

①电极A的电极反应式为SO2+2H2O-2e-═SO42-+4H+;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2HSO3-+2H++2e-=S2O42-+2H2O.
②碱性条件下,用阴极排出的溶液吸收NO2,使其转化为无害气体,同时生成SO3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S2O42-+2NO2+8OH-=8SO32-+N2+4H2O.

分析 (1)盖斯定律的内容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值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根据盖斯定律,用第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减去第二个热化学方程式可得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①结合化学三段式列式计算平衡浓度,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平衡浓度的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计算;
②依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分析判断;
(3)①电极A为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B为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②依据在碱性条件下,阴极排出的溶液为S2O42-,二氧化氮与其发生反应4S2O42-+2NO2+8OH-═8SO42-+N2+4H2O.

解答 解:(1)已知:①H2(g)+$\frac{1}{2}$O2(g)=H2O(g)△H=-241.8kJ/mol
②C(s)+$\frac{1}{2}$O2(g)=CO(g)△H=-110.5kJ/mol
利用盖斯定律,将②-①可得:C(s)+H2O(g)=CO(g)+H2(g),△H=(-110.5kJ/mol)-(-241.8kJ/mol)=+13l.3 kJ/mol,
所以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s)+H2O(g)═CO(g)+H2(g)△H=+13l.30kJ•mol-1
故答案为:C(s)+H2O(g)═CO(g)+H2(g)△H=+13l.30kJ•mol-1
(2)①1mol空气中含有0.8mol N2和0.2mol O2,1300℃时在含1mol空气的密闭容器内反应达到平衡.测得NO为8×10-4mol.
                        N2(g)+O2(g)═2NO(g)
起始量(mol) 0.8              0.2                0
变化量(mol) 4×10-4 4×10-4 8×10-4
平衡量(mol)0.8-4×10-4   0.2-4×10-4 8×10-4
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用气体物质的量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平衡常数K=$\frac{(8×1{0}^{-4})^{2}}{(0.8-4×1{0}^{-4}×(0.2-4×1{0}^{-4})}$≈4×10-6
故答案为:4×10-6
②N2(g)+O2(g)═2NO(g)△H>0,反应时气体体积不变的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右移,单位时间内NO排放量越大;
故答案为: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且平衡正向移动;
(3)①电极A为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电极反应方程式为SO2+2H2O-2e-=SO42-+4H+;电极B为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HSO3-+2H++2e-=S2O42-+2H2O,
故答案为:SO2+2H2O-2e-=SO42-+4H+;2HSO3-+2H++2e-=S2O42-+2H2O;
②阴极排出的溶液为S2O42-,二氧化氮与其发生反应,S2O42-中硫元素由+3价,变为硫酸根中硫元素为+4价,S2O42-被氧化是还原剂;二氧化氮中的氮元素化合价为+4价变为氮气0价,二氧化氮被还原为氧化剂,依据原子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可得,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4S2O42-+2NO2+8OH-═8SO42-+N2+4H2O,
故答案为:4S2O42-+2NO2+8OH-═8SO42-+N2+4H2O.

点评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平衡常数计算等,注意利用三段式计算,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氮分子的结构式 B.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氯化钠的电子式D.水分子的结构式 H-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富铁铝土矿(主要含有A12O3、Fe2O3、FeO和SiO2)可用于制备净水剂明矾KAl(SO42•12H2O和补血剂FeSO4•7H2O.工艺流程如下(部分操作和产物略去):

(1)操作1的名称是过滤.
(2)反应①②③④中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④(填写编号).
(3)综合考虑,金属X最好选择的试剂是Fe,写出该反应离子方方程式Fe+2Fe3+=3Fe2+
(4)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是SiO2+2OH-=SiO32-+H2O、Al2O3+2OH-=2AlO2-+H2O.
(5)溶液D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Fe2+,检验方法是检验亚铁离子的方法为:取少量溶液D于试管中,滴入硫氰化钾溶液,无现象;再滴入几滴氯水,若变红;证明含有Fe2+
(6)用含铝元素27%的上述矿石10吨,通过上述流程最多生产明矾47.4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部分中学化学常见元素原子结构及性质如表所示:
元素结构及性质
AA单质是生活中的常见金属,它有两种氯化物,相对分子质量相差35.5
B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frac{1}{5}$
CC是常见化肥的主要元素,单质常温下呈气态
DD单质被誉为“信息革命的催化剂”,是常用的半导体材料
E通常情况下,E没有最高正化合价,其单质之一是空气的一种主要成分
FF是周期表中元素原子半径最小的,其单质常温下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1)A元素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64s2.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关系:C>E(用>或<表示).
(2)B与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3N2,它属于离子(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
(3)①F与E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分别为2:1、1:1的两种化合物X和Y,A的一种氯化物能加速Y的分解,写出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催化剂\;}}{\;}$2H2O+O2↑.
②F与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M和N所含的电子数分别与X、Y相等,则M的水溶液显碱性,N的结构式为
(4)B~F各元素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Mg>Si>N>O>H  (用元素符号表示).
(5A的两种氯化物相互转化的离子方程式:2FeCl2+Cl2=2FeCl3、Fe+2FeCl3=3Fe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某小组同学研究合成氨反应及氨水的性质如下:
(1)已知:N2(g)+3H2(g)=2NH3(g)△H=-92.4kJ/mol
2H2(g)+O2(g)=2H2O(g)△H=-483.6kJ/mol
则氨气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4NH3(g)+3O2(g)═2N2(g)+6H2O(g)△H=-1266kJ/mol.
(2)图1是合成氨反应平衡混合气中NH3的体积分数随温度或压强变化的曲线,图中L(L1、L2)、X分别代表
温度或压强.其中X代表的是压强(填“温度”或“压强”),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L1<L2因为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压强相同时,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氨的体积分数减小.
(3)已知: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浓氨水,首先析出蓝色的碱式硫酸铜沉淀,氨水过量时此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的四氨合铜(Ⅱ)络离子,发生的离子反应如下:
a.2Cu2++2NH3•H2O+SO42-═2NH4++Cu2(OH)2SO4
b.Cu2(OH)2SO4+8NH3?2[Cu(NH34]2++SO42-+2OH-
某小组设计如图2实验:

①试管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u(NH34]2++S2-═CuS↓+4NH3↑.
②试管ⅱ中的深蓝色晶体是[Cu(NH34]SO4•H2O,该晶体的性质是在乙醇中溶解度比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③请结合方程式解释试管ⅲ加入少量NaOH后,产生蓝色沉淀和气体的原因[Cu(NH34]2++2OH-═Cu(OH)2↓+4NH3↑,向其中加入NaOH,使c(OH-)浓度增大,故平衡逆向移动,析出蓝色沉淀并生成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某科研小组进行如下研究.

(1)已知:写出SO2(g)与NO2(g)反应生成SO3(g)和NO(g)的热化学方程式SO2(g)+NO2(g)=SO3(g)+NO(g)△H=-41.8kJ/mol.
(2)向容积为1L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0.10mol NO2和0.15mol SO2,在不同温度下测定同一时刻NO2的转化率,结果如图1所示.
①如图2a、c两点反应速率大小关系:υ(a)<υ(c).(填“>”、“<”或“=”)
②温度为T2时从反应开始经过2min达到b点,用SO3表示这段时间的反应速率为0.025mol•L-1•min-1,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5,若在此温度下,保持容器的容积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0.20mol NO2和0.30mol SO2,NO2的转化率不变.(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NO2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的原因是:温度为T2,b点为平衡点,T2以前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2转化率增大,T2以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减小.
(3)常温下用NaOH溶液吸收SO2,在吸收过程中,溶液pH随n(SO32-):n(HSO3-)变化关系如表:
n(SO32-):n(HSO3-91:91:19:91
pH8.27.26.2
①当吸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c(Na+)>c(HSO3-)>c(SO32-)>c(H+)=c(OH-).
②当向NaOH溶液中通入足量的SO2时,得到NaHSO3溶液,在pH为4~7之间电解,硫元素在阴极上被还原为Na2S2O4,这是电化学脱硫技术之一,写出该阴极的电极反应式2HSO3-+2H++2e-=S2O4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铜的硫化物可用于冶炼金属铜.为测定某试样中Cu2S、CuS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在0.7500g试样中加入100.00 mL 0.1200mol/L KMnO4的酸性溶液,加热,硫元素全部转化为SO42-,铜元素全部转化为Cu2+,滤去不溶性杂质.
步骤2:收集步骤1所得滤液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取25.00 mL溶液,用0.1000mol/L FeSO4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16.00 mL.
步骤3:在步骤2滴定所得溶液中滴加氨水至出现沉淀,然后加入适量NH4HF2溶液(使Fe、Mn元素不参与后续反应),加入约1g KI固体(过量),轻摇使之溶解并发生反应:2Cu2++4I-═2CuI↓+I2.用0.05000mol/L 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离子方程式为2S2O32-+I2?2I-+S4O62-),消耗14.00 mL.
已知室温下Ksp[Fe(OH)3】=2.6×10-39
(1)写出Cu2S与KMnO4酸性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S+2KMnO4+4H2SO4=K2SO4+2MnSO4+2CuSO4+4H2O
(2)步骤3中加入氨水的目的为除掉Fe3+,避免Fe3+与I-反应,影响对Cu2+含量的测定;如果未加入氨水,则测得的Cu2+的物质的量将偏高(填“偏高”“偏低”或“不变”),混合固体中CuS的质量分数将偏低(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当加入氨水使得溶液pH=2.0时,则溶液中c(Fe3+)=2.6×10-3mol/L,
(4)根据题中数据,计算混合固体中Cu2S的质量分数w(Cu2S)=42.7%CuS的质量分数w(CuS)=38.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HenryBragg和LawrenceBragg,以表彰他们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分析所作的贡献.
(1)科学家通过X射线探明,NaCl、KCl、MgO、CaO晶体结构相似,其中三种晶体的晶格能数据如表:
晶体NaClKC1CaO
晶格能/(kJ•mol-1)7867153401
四种晶体NaCl、KCl、MgO、CaO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MgO>CaO>NaCl>KCl,Na原子核外有4  种不同的能级.
(2)科学家通过X射线推测胆矾中既含有配位键,又含有氢键,其结构示意图可简单表示如图,其中配位键和氢键均采用虚线表示.
①实验证明,用蒸汽密度法测得的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用化学式计算出来的相对分子质量要大,原因是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氢键会使水分子成为缔合水分子,所以计算出来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②SO42-中S原子的杂化类型是sp3,与其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有ClO4-、PO43-(任写两种)
③已知[Cu( NH34]2+具有对称的空间构型,[Cu( NH34]2+中的两个NH3被两个Cl-取代,能得到两种不同结构的产物,用[Cu(NH34]2+的空间构型为平面正方形
④写出基态Cu2+的外围电子排布式3d9;金属钢采用面心立方堆积方式,已知Cu原子的半径为r pm,NA表示阿伏加徳罗常数,金属铜的密度是$\frac{4×64}{{N}_{A}(2\sqrt{2}r×1{0}^{-10})^{3}}$  g/cm3(列出计算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苯甲酸乙酯(C9H10O2)稍有水果气味,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大量用于食品工业中,也可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溶剂等.其制备方法为:
+C2H5OH$\stackrel{H_{2}SO_{4}}{?}$+H2O
已知:
颜色、状态沸点(℃)密度(g•cm-3
苯甲酸*无色片状晶休2491.2659
苯甲酸乙酯无色澄清液体212.61.05
乙醇无色澄清液体78.30.7893
环己烷无色澄清液体80.80.7318
*苯甲酸在100℃会迅速升华.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g苯甲酸、25mL乙醇(过量)、20mL 环己烷,以及4mL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加入沸石,按如图所示装好仪器,控制温度在65〜70℃加热回流2h.反应时环己烷一乙醇-水会形成“共沸物”(沸点62.6℃)蒸馏出来,再利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回流环己烷和乙醇.
②反应结束,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后,关闭旋塞.继续加热,至分水器中收集到的液体不再明显增加,停止加热.
③将烧瓶内反应液倒人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Na2CO3至溶液呈中性.
④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机层,水层用25mL乙醚萃取分液,然后合并至有机层.加入氯化钙,对粗产物进行蒸馏(装置如图所示),低温蒸出乙醚后,继续升温,接收210〜213℃的馏分.
⑤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13.16mL.
(1)在该实验中,圆底烧瓶的容积最适合的是C(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25mL         B.50mL         C.100mL      D.250mL
(2)步骤①中沸石的作用是防爆沸,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的目的是使平衡不断地向正向移动.
(3)骤②中应控制馏分的温度在C.°
A.215〜220℃B.85〜90℃C.78〜80℃D.65〜70℃
(4)步骤③加入Na2CO3的作用是除去苯甲酸乙酯中的苯甲酸;若Na2CO3加入不足,在之后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在苯甲酸乙酯中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受热至100℃时升华.
(5)关于步骤④中的萃取分液操作叙述正确的是AD
A.水溶液中加入乙醚,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摇
B.振摇几次后需打开分液漏斗下口的玻璃塞放气
C.经几次振摇并放气后,手持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
D.放出液体时,应打开上口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6)计算本实验的产率为92.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