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已知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五点的KW间的关系是B>C>A=D=E.
(2)若从A点到D点,可采用的措施是bc.
a.升温                  
b.加入少量的盐酸     
 c.加入少量的NH4Cl
(3)点E对应的温度下,将pH=9的NaOH溶液与pH=4的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NaOH溶液与H2SO4溶液的体积比为10:1.
(4)点B对应的温度下,若100体积pH1=a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pH2=b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该强酸的pH1与强碱的pH2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a+b=14(或pH1+pH2=14).

分析 (1)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离子积常数越大;
(2)从A点到D点c(H+)变大,c(OH-)变小,但Kw不变;
(3)E对应的温度下,Kw=10-14,将pH=9的NaOH溶液与pH=4的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酸溶液中的n(H+)等于碱溶液中的n(OH-),据此计算;
(4)酸、碱都是强电解质,溶液呈中性说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结合水的离子积常数确定强酸的pH1与强碱的pH2之间应满足的关系.

解答 解:(1)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离子积常数越大,同一曲线是相同温度,根据图知,温度高低点顺序是B>C>A=D=E,所以离子积常数大小顺序是B>C>A=D=E,
故答案为:B>C>A=D=E;
(2)在A点时,c(H+)=c(OH-),溶液显中性,而到D点c(H+)变大,c(OH-)变小,溶液显酸性,即由A点到D点,溶液由中性变为酸性,但Kw不变.
a、升高温度,Kw变大,故a错误;
b、加入少量盐酸,则溶液显酸性,氢离子浓度增大,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故b正确;
c、加入氯化铵,水解显酸性,且Kw不变,故c正确.
故选bc,
故答案为:bc;
(3)E对应的温度下,Kw=10-14,将pH=9的NaOH溶液与pH=4的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酸溶液中的n(H+)等于碱溶液中的n(OH-),故有:
10-5mol/L×V=10-4mol/L×V,解得:$\frac{{V}_{碱}}{{V}_{酸}}$=$\frac{10}{1}$,故答案为:10:1;
(4)要注意的是95°C时,水的离子积为10-12,即酸、碱浓度相等时pH(酸)+pH(碱)=12,现强碱的OH-浓度是强酸H+浓度的100倍,所以pH(酸)+pH(碱)=14,即pH1+pH2=14,或a+b=14,
故答案为:a+b=14(或pH1+pH2=14).

点评 本题考查酸碱混合的定性判断和溶液PH的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注意酸碱混合时酸碱物质的量的关系以及溶液PH与c(H+)、(OH-)的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地球外层空间存在微量臭氧(O3)分子和氧原子,该臭氧层能吸收阻挡太阳强烈有害的紫外线辐射,可是人为的大气污染物会破坏臭氧层,如超音速飞机排放物中的氮氧化物(NO和NO2),它们与O3、O发生如下反应:
O3+NO=NO2+O2,NO2+O=NO+O2这两个反应反复循环,其总反应式为O3+O=2O2,由此可见氮氧化物在破坏臭氧层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室需用480mL、0.1mol/L的CuSO4溶液,应选用500mL容量瓶,称取12.5g胆矾
B.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需要用待测溶液润洗2-3次
C.溶解固体溶质或稀释溶液时,未冷却至室温即转入容量瓶进行定容
D.用标准浓度的NaOH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稀盐酸,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润洗后不需要用标准溶液润洗2--3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说法可充分说明P(g)+Q(g)?S(g)+R(g),在恒温下,恒容密闭容器中的反应已达平衡的是(  )
A.容器里P、Q、R、S四种物质共存
B.容器里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C.容器内气体压强、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D.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 P同时生成nmol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完成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1)将少量氯水滴入FeBr2溶液中6FeBr2+3Cl2=2FeCl3+4FeBr3
(2)将过量稀硫酸加入到Na2S2O3溶液中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3)H2C2O4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5H2C2O4+2KMnO4+3H2SO4═2MnSO4+K2SO4+8H2O+10CO2
(4)浓硝酸在加热时和铁的反应Fe+6HNO3(浓)$\frac{\underline{\;\;△\;\;}}{\;}$Fe(NO33+3NO2↑+3H2O
(5)二氧化氮和氧气溶入水中3NO2+H2O=2HNO3+NO 
(6)已知拆开1molH-H键,1molN-H键,1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akJ、bkJ、c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a+3b-6c)kJ/mol
(7)现将2mol SO2、1mol O2充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放出热量为akJ,此时测得SO2的转化率为40%,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SO2(g)+O2(g)=2SO3(g)△H=-2.5a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在一定温度下,反应2XY(g)?X2(g)+Y2(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X2,同时生成n mol XY
B.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X2,同时生成n mol Y2
C.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XY,同时生成n mol Y2
D.容器内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物质与其用途完全符合的有多少条(  )
①Si-光导维纤  ②Na2CO3-制玻璃  ③Fe2O3-红色油漆或涂料  ④Al2O3-耐火材料  ⑤NaClO-消毒剂  ⑥NaCl-制纯碱     ⑦石灰石-陶瓷      ⑧无水硫酸铜-干燥剂.
A.7B.6C.5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糠醛()可与新制含有NaOH的Cu(OH)2悬浊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得到砖红色沉淀Cu2O.
(1)基态Cu+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或[Ar]3d10
(2)1mol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11mol.
(3)分子中碳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是sp2
(4)与OH-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为HF(填化学式).
(5)Cu2O在稀硫酸中生成Cu和CuSO4,铜晶胞结构如图所示,铜晶体中每个铜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铜原子数目为12.
(6)含有NaOH的Cu(OH)2悬浊液与糠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2Cu(OH)2$\stackrel{△}{→}$+Cu2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变化为放热反应的化学变化是(  )
A.H2O(g)→H2O(1)+44.0kJB.2HI(g)→H2(g)+I2(g)-9.4kJ
C.浓硫酸溶于水D.
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