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用洗净的废铜屑作原料来制备硝酸铜。为了节约原料和防止污染环境,宜采取的方法是
A.Cu+HNO3(浓)→ Cu(NO3)2 B. Cu+HNO3(稀)→ Cu(NO3)2
C.Cu CuO Cu(NO3)2 D. Cu CuSO4 Cu(NO3)2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山东省下学期高二期末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学生做实验后,采用下列方法清洗所有仪器:①用稀HNO3清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②用酒精清洗做过碘升华的烧杯③用盐酸清洗长期盛放FeCl3溶液的试剂瓶④用盐酸溶液清洗盛过苯酚的试管。你认为他的操作
A.②不对 B.③不对 C.④不对 D.全部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叙述的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
选项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 |
A | 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2~3次 | 避免造成实验误差 |
B | 向氯水滴加AgNO3、稀H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验证氯水中含有Cl- |
C | 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并长时间煮沸 |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
D | 向2mL 1mol· L-1 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mol· L-1 MgCl2溶液,再加入3滴1mol· L-1 FeCl3溶液 | 证明Mg(OH)2沉淀可以转化为Fe(OH)3沉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安徽省淮南市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过量的铁粉加入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 溶液呈红色 |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2+ |
B | 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溶液 |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又逐渐溶解 | 氢氧化铝能溶于氨水 |
C | 铝箔插入稀硝酸中 | 无明显现象 | 铝箔表面被稀硝酸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D | 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点到pH试纸上 | 试纸变黑色 |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安徽省淮南市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物质中,只含有极性键的是( )
A.NaOH B.Na2O2 C. H2O2 D. HCl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安徽省淮南市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NH3 B.NO C.NO2 D.S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安徽省高二(下)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常温下,已知0.1mol·L-1的CH3COOH和HCN溶液的PH分别为a、b,且1<a< b。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常温下,等浓度的CH3COONa溶液和NaCN溶液的PH前者较小
B.在NaCN溶液中:c (Na+)+ c (H+) =c (OH-)+ c (CN-)
C.相同温度下,相同PH的CH3COOH和HCN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溶液PH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
D.常温下,CH3COONa溶液和NaCN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与盐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安徽省、合肥六中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14分)化合物A是合成天然橡胶的单体,分子式为C5H8。A的一系列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 ,化学名称是 ;
(2)B的分子式为 ;B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
(3)②的反应方程式为 ;
(4)①和③的反应类型分别是 , ;
(5)C为单溴代物,分子中有两个亚甲基(-CH2-),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安徽省、合肥六中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原电池的总反应是Zn+Cu2+====Zn2++Cu,则该原电池的组成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
正极 | Zn | Zn | 碳棒 | Cu |
负极 | 碳棒 | Fe | Zn | Zn |
电解质溶液 | CuCl2 | H2SO4 | CuSO4 | ZnCl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