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下列实验误差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
A.用润湿的pH试纸测稀酸溶液的pH,测定值偏小
B.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值偏大
C.滴定前滴定管内有气泡,终点读数时无气泡,所测体积偏小
D.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分析 A.若测定酸溶液的pH时,测定结果偏高;
B.将碱缓慢倒入酸中,导致损失热量较多,测定的温度偏低;
C.滴定过程中标准液填充了气泡,导致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解答 解:A.用润湿的pH试纸测稀酸溶液的pH,若为中性溶液,pH不变,若为碱性溶液,测定结果偏低,若为酸性溶液,测定值偏高,故A错误;
B.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必须迅速将酸碱混合,若将碱缓慢倒入酸中,由于散失热量较多,所测温度值偏低,故B错误;
C.滴定前滴定管内有气泡,终点读数时无气泡,标准液填充了气泡,则所测体积偏大,故C错误;
D.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加入的蒸馏水位于刻度线下方,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题目难度不大,涉及pH试纸使用、中和热的测定、中和滴定误差分析、溶液配制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为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决定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是物质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A和B为第三周期元素,其原子第一至第四电离如表所示:
电离能/kJ•mol-1I1I2I3I4
A5781 8172 74511 578
B7381 4517 73310 540
A通常显+3价,A的第一电离能小于B的第一电离能的原因.
(2)PCl3的空间构型为,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3杂化.
(3)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接受孤电子对的成键原子基态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其分子内不含有AC(填字母).

A.离子键   B.极性键   C.金属键  D.配位键    E.氢键   F.非极性键
(4)氮化铝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氮化硼与氮化铝晶体类型相同,氮化硼的熔点比氮化铝高 (填高或低),可能的原因是氮化硼与氮化铝均为原子晶体,且硼原子半径小于铝原子半径,B-N键键能大于Al-N键键能.
(5)若氮化铝的密度为pgcm-3,则晶体中最近的两个A1原子的距离为$\frac{\sqrt{2}}{2}•\root{3}{\frac{164}{ρ•{N}_{A}}}$cm.(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SP杂化轨道由1个S轨道和1P轨道杂化而得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0.为探究FeCl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和离子反应,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配制50mL 1.0mol•L-1的FeCl3溶液,测其pH约为0.7,即c(H+)=0.2mol•L-1
①用化学用语解释FeCl3溶液呈酸性的原因:Fe3++3H2O?Fe(OH)3+3H+
②下列实验方案中,能使FeCl3溶液pH升高的是acd(填字母序号).
a.加水稀释               b.加入FeCl3固体  c.滴加浓KSCN溶液       d.加入NaHCO3固体
(2)小组同学利用上述FeCl3溶液探究其与足量锌粉的反应.实验操作及现象如表:
操作现象
向反应瓶中加入6.5g锌粉,然后加入50mL 1.0mol•L-1的FeCl3溶液,搅拌溶液温度迅速上升,稍后出现红褐色沉淀,同时出现少量气泡;反应一段时间后静置,上层溶液为浅绿色,反应瓶底部有黑色固体
收集检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集气管口靠近火焰,有爆鸣声
已知:Zn的性质与Al相似,能发生反应:Zn+2NaOH═Na2ZnO2+H2
①结合实验现象和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出现红褐色沉淀的原因:溶液温度升高,反应过程中出现H2使溶液中c(H+)降低,都会促进Fe3++3H2O?Fe(OH)3+3H+正向移动,出现红褐色Fe(OH)3沉淀.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反应后溶液为浅绿色的原因:2Fe3++Zn═2Fe2++Zn2+
③分离出黑色固体,经下列实验证实了其中含有的主要物质.
i.黑色固体可以被磁铁吸引;
ii.向黑色固体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产生气泡;
iii.将ii中剩余固体用蒸馏水洗涤后,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iv.向iii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变化.
a.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Fe和Zn.
b.小组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无法确定黑色固体中是否含有Fe3O4,理由是iii中,若存在Fe3O4,稀盐酸与Fe3O4反应产生的Fe3+可与Fe继续反应生成Fe2+,导致在iv中检测不到Fe3+,与没有Fe3O4得到的iv中现象相同.
(3)为进一步探究上述1.0mol•L-1FeCl3溶液中Fe3+和H+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继续实验并观察到反应开始时现象如表:
操作现象
将5mL 1.0mol•L-1的FeCl3溶液与0.65g锌粉混合溶液温度迅速上升,开始时几乎没有气泡
将5 mL 0.2 mol•L-1(或pH=0.7)的盐酸与0.65g锌粉混合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小组同学得出结论:在1.0mol•L-1FeCl3溶液中,Fe3+的氧化性比H+更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科学的假设是实验探究的先导与价值所在.下列在假设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
A.探究Fe与Cl2反应可能生成FeCl2
B.探究Na与H2O反应可能有O2生成
C.探究Na2O2与SO2反应可能有Na2SO4生成
D.探究Mg与HNO3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氯水应属于(  )
①酸 ②能导电  ③胶体 ④混合物  ⑤化合物  ⑥溶液  ⑦电解质.
A.①②④⑥⑦B.①②⑤⑦C.②④⑥D.②④⑥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将某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依次通过足量的浓H2SO4和碱石灰,浓H2SO4和碱石灰分别增重10.8g和22g,则该烃所有同分异构体的一氯取代物共有(不考虑空间异构)(  )
A.9种B.8种C.7种D.6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蛇纹石由MgO、Al2O3、SiO2、Fe2O3组成.现取一份蛇纹石试样进行实验,首先将其溶于过量的盐酸,过滤后,在所得的沉淀X和溶液Y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沉淀X的成分是SiO2
B.将蛇纹石试样直接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后过滤,可得到红色颜料Fe2O3
C.在溶液Y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得到沉淀是Fe(OH)3
D.溶液Y中的阳离子主要是Mg2+、Al3+、Fe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液时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关闭活塞,换一个接收容器,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B.pH试纸使用时不需要润湿,红色石蕊试纸检测气体时也不需要润湿
C.用药匙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
D.蒸馏时蒸馏烧瓶中的液体尽量多些,加沸石进行蒸馏,但液体也不能蒸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