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已知某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平衡:CO(g)+H2O(g)?CO2(g)+H2(g),的平衡物质的量浓度c(CO2)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衡状态A与C相比,平衡状态A的c(CO)较小
B.在t2时,D点的反应速率:ν(逆)>ν(正)
C.反应CO(g)+H2O(g)?CO2(g)+H2(g)的△H>0
D.若t1、t2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分析 A.根据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分析CO的浓度;
B.T2时反应进行到状态D,c(CO2)高于平衡浓度,故反应向逆反应进行;
C.由图可知,温度越高平衡时c(CO2)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
D.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判断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解答 解:A.平衡状态A与C相比,C点温度高,已知△H>0,升高温度平衡正移,CO浓度减小,所以A点CO浓度大,故A错误;
B.T2时反应进行到状态D,c(CO2)高于平衡浓度,故反应向逆反应进行,则一定有υ(正)<υ(逆),故B正确;
C.由图可知,温度越高平衡时c(CO2)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进行,故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即△H>0,故C正确;
D.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故K1<K2,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曲线的各点都处于平衡状态,明确化学平衡及其影响为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在25℃时,FeS的Ksp=6.3×10-18,CuS的Ksp=1.3×10-36,ZnS的Ksp=1.3×10-24.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5℃时,CuS的溶解度大于ZnS的溶解度
B.25℃时,向含有等物质的量的FeCl2、CuCl2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Na2S,最先出现沉淀的是FeS
C.除去ZnCl2溶液中的Cu2+,可以选用FeS作沉淀剂
D.将足量CuSO4溶解在0.1mol/L的H2S溶液中,S2-能达到的最大浓度为$\sqrt{1.3}×{10^{-18}}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实验室需配置100mL2.00mol/LNaCl溶液,请你参与实验过程,并完成相关实验报告(填写表格中横线上所示内容).
实验原理m=cVM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1)计算:溶质NaCl固体的质量为11.7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NaCl固体.
(3)溶解:将称好的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搅拌.
(4)转移、洗涤:将烧杯中的溶液注入容量瓶中,并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洗涤液也都注入容量瓶中.
(5)定容:将蒸馏水注入仪器至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
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6)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然后静置.
思考与探究(7)某同学在实验步骤(6)后,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再向容器中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该同学所配置溶液是浓度<
(填“>”、“=”或“<”)2.00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常温下,两种溶液①0.1mol/L NH3•H2O  ②0.1mol/L CH3COOH中:
(1)溶液①的pH> 7(填“>”、“<”或“=”),其原因是NH3•H2O?NH4++OH-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溶液②呈酸 性(填“酸”、“碱”或“中”).升温可以促进(填“促进”或“抑制”) CH3COOH的电离.
(3)溶液①中c(NH4+) 的大小为b(填字母).
a.等于0.1mol/L        b.小于0.1mol/L        c.大于0.1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已知醋酸和盐酸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酸,在一定条件下,CH3CO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H>0.
(1)25℃时,浓度均为0.1mol/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④;
①两溶液的pH相同        
②两溶液的导电能力相同
③由水电离出的c(OH-)相同
④中和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消耗两溶液的体积相同
(2)25℃时,pH=5的稀醋酸溶液中,c(CH3COO-)=(10-5-10-9)mol/Lmol•L-1 (填数字表达式);
(3)25℃时,向pH均为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分别加水,随加水量的增多,两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盐酸pH变化的曲线是Ⅰ;
(4)25℃时,向体积为Va mLpH=3的醋酸溶液中滴加pH=11的NaOH溶液Vb mL至溶液恰好呈中性,则Va与的Vb关系是Va<Vb(填“>”、“<”或“=”).
(5)25℃时,若向氨水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的pH=7,此时c(NH4+)=a mol/L,则c(Cl-)=a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常温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向0.1mol•L-1的醋酸溶液中加水或通入HCl气体都能使$\frac{c({H}^{+})}{c(C{H}_{3}COOH)}$的值增大
B.0.1mol•L-1的醋酸钠溶液20mL与0.1mol•L-1盐酸10mL混合后溶液显酸性,则有c(CH3COO-)>c(Cl-)>c(H+)>c(CH3COOH)
C.pH=4的醋酸与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7
D.0.1mol•L-1某一元酸HA溶液中$\frac{c(O{H}^{-})}{c({H}^{+})}$=1×10-6,则该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1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流动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其主要特点是可以通过电解质溶液的循环流动,在电池外部调节电解质溶液,以保持电池内部电极周围溶液浓度的稳定.我国某研究小组新开发的一种流动电池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Cu+PbO2+2H2SO4═CuSO4+PbSO4+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为正极,b为负极
B.该电池工作时PbO2电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
C.b极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
D.调节电解质溶液的方法是补充Cu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X、Y、Z、G、Q、R、T七种元素,核电荷数均小于36.已知X的一种1:2型氢化物分子中既有σ键又有π键,且所有原子共平面;Z的L层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Q原子的s能级与p能级电子数相等;R单质是制造各种计算机、微电子产品的核心材料;T处于周期表的ds区,原子中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
(1)Y原子核外共有7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基态T原子有7种不同能级的电子.
(2)X、Y、Z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C<O<N(用元素符号表示).
(3)由X、Y、Z形成的离子ZXY-与XZ2互为等电子体,则ZXY-中X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杂化.
(4)Z与R能形成化合物甲,1mol甲中含4 mol化学键,甲与氢氟酸反应,生成物的分子空间构型分别为SiF4的正四面体形、H2O为V形.
(5)G、Q、R氟化物的熔点如表,造成熔点差异的原因为NaF与MgF2为离子晶体,SiF4为分子晶体,故SiF4的熔点低,Mg2+的半径比Na+的半径小,且Mg2+电荷数高,晶格能MgF2>NaF,故MgF2的熔点比NaF高.
氟化物G的氟化物Q的氟化物R的氟化物
熔点/K9931 539183
(6)向T的硫酸盐溶液中逐滴加入Y的氢化物的水溶液至过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4NH3.H2O=[Cu(NH34]2++4H2O
(7)X单质的晶胞如图所示,一个X晶胞中有8个X原子;若X晶体的密度为ρ 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晶体中最近的两个X原子之间的距离为$\frac{3}{4}$$\root{3}{\frac{12}{P{N}_{A}}}$ cm(用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同一周期X、Y、Z三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H2X、YH3、ZH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X<YH3<ZH4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H2XO4>H3YO4>H2ZO3
C.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X>Y>Z
D.元素原子的半径:X<Y<Z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