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2 | B. | 3 | C. | 5 | D. | 6 |
分析 ①氨水不能和银反应;
②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必须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③pH试纸润湿相当于稀释了溶液;
④Fe2+易水解,水解呈酸性,具有还原性,可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⑤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⑥高锰酸钾具有氧化性,腐蚀橡皮管.
解答 解:①氨水是弱碱,不能和银反应,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上附着单质银,所以不能用氨水洗,故①错误;
②硝基苯和水不互溶,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②正确;
③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稀盐酸的酸碱度,会使酸性降低,溶液的pH偏大,故③错误;
④Fe2+易水解,水解呈酸性,加入酸可抑制水解,具有还原性,可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加入铁粉可防止被氧化,故④正确;
⑤氢氧化钠有腐蚀性,会腐蚀皮肤,故⑤错误;
⑥高锰酸钾具有氧化性,腐蚀橡皮管,应用酸式滴定管,故⑥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混合物分离提纯、气体的制备实验、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摩尔是化学上常用的一个物理量 | |
B. | CH4的摩尔质量为16g | |
C. | 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为32g | |
D. | 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物质体积均为22.4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采用催化转化技术,可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 | |
B. | “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氮的氧化物无关 | |
C. | 半导体行业中有一句话:“从沙滩到用户”,计算机芯片的材料是单质硅 | |
D. | “地沟油”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用来制肥皂和生物柴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金属性最强的为铍 | B. | 原子半径最小的是锂 | ||
C. | 单质与氢气最容易反应的元素是氟 | D. | 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 |
B. | 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溶液中存在SO42-或SO32- | |
C. | 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 |
D. | 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燃料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N2H4+4OH--4e-═N2↑+4H2O | |
B. | 用该燃料电池作为装置②的直流电源,产生7.1gCl2至少需加入0.5molN2H4 | |
C. | 该燃料电池 放电一段时间后,KOH溶液的pH保持不变(KOH溶液经充分搅拌且忽略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改变) | |
D. | 该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应采用多孔导电材料,其目的是提高电极反应物质在电极表面的吸附量,并使它们与电解质溶液充分接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X | Y | |
Z |
A. | M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氧化物为XY | |
B. | 可以推测出火星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衣面温度略高 | |
C. | X、Y、Z三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的沸点X>Y>Z | |
D. | X、Y、Z三种非金属元素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Z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pH=5的硝酸溶液或AlCl3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均为10-9mol•L-1 | |
B. | 将PH=3的硫酸溶液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液pH<7 | |
C. | 在c(OH-):c(H+)=l:1012的溶液中,Na+、Ca2+、NO3-、I-能大量共存 | |
D. | CH3COONa溶液和盐酸混合呈中性的溶液中:c(Na+)<c(C1-)=c(CH3COO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电池工作时负极材料是Li,发生氧化反应 | |
B. | 将电解质溶液改为LiCl的水溶液,电池性能会更好 | |
C. | 电池工作时电子流向:锂电极→导线→负载→碳棒 | |
D. | 电池工作过程中,石墨电极反应式为SO2Cl2+2e-═2Cl-+S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